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 第420章 晋武帝司马炎的"人设管理":当皇帝也要搞改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0章 晋武帝司马炎的"人设管理":当皇帝也要搞改革

司马炎刚坐上龙椅那几年,天天对着镜子叹气。倒不是嫌龙袍镶的金边不够闪,而是看着满朝文武比着赛地炫富——有大臣用蜂蜜刷锅,有将军拿白蜡当柴烧,最离谱的是石崇跟王恺斗富,居然把整船的胡椒往江里倒。这位新晋皇帝一拍龙椅:再这么造下去,大晋的家底迟早得被你们败光!

一、给问题青年的逆袭机会

那会儿朝堂上有个潜规则:爹要是犯过事儿,儿子基本就得被打入另册。太常丞许奇就摊上了这糟心事——他爹许允当年跟曹爽走得近,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许允不明不白死在了流放路上。大臣们提起许奇就摇头:这小子自带逆臣之子的标签,放皇帝身边太危险。

司马炎偏不信这个邪。有天他故意在朝堂上点名许奇:听说你爹当年在河北当郡守,老百姓给他立过生祠?许奇吓出一身冷汗,结结巴巴地说:先父确有政绩,但罪臣之后...打住!司马炎摆摆手,我爹当年还杀过你爹呢,现在不照样重用你?论才学,你在太学的策论我看过,比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强多了。

没过几天,任命下来:许奇升任祠部郎,专门管皇家祭祀。这下可炸了锅,有老臣拄着拐杖进谏:陛下三思啊,这要是让许奇在太庙里动了手脚...司马炎听完乐了:您是觉得我大晋的江山,还没一个年轻人的骨头硬?后来许奇在任上把祭祀礼仪打理得井井有条,连当年反对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认:这小子确实有两把刷子。

二、一根缰绳引发的廉政宣传

司马炎的节俭,有时节俭得让太监们想撞墙。有回他乘舆出游,拉车的御牛突然不走了,太监们赶紧上前查看,发现是青丝缰绳磨断了。领头的太监心想表现机会来了,脆生生地喊:快传旨,让尚方监连夜赶制一副纯金的缰绳,要镶宝石的那种!

镶你个头!司马炎从车里探出头来,去库房找捆青麻来,搓结实了照样用。太监们面面相觑,心说陛下您这是何苦呢?当年魏明帝的马鞍都要鎏金,您用麻绳子拉车,传出去不让邻国笑掉大牙?

没想到司马炎还真就这么干了。青麻缰绳虽然看着糙,但韧性十足,御牛拉着走得稳稳当当。更绝的是,他特意让史官把这事儿记下来:泰始三年,帝乘舆缰绳断,命以青麻代之。这下满朝文武都慌了——皇帝用麻绳,自己再敢用丝绸缠马鞭,那不是找骂吗?有个刺史正准备给女儿办嫁妆,听说这事后连夜把准备好的玉屏风换成了木柜子。

不过也有不识趣的。中护军羊琇是司马炎的发小,仗着这层关系,家里的厕所都用锦缎当垫布。司马炎听说后没骂他,就是在宴会上当着众人的面说:羊护军家的茅房比我书房还华丽,下次我干脆搬你家办公得了。羊琇脸涨得通红,回去就把厕所里的锦缎全换成了粗布。

三、改革路上的小插曲

司马炎的仁俭改革搞到第三年,出了个哭笑不得的事。有个叫刘毅的御史,当着百官的面说他不如汉文帝,甚至连东汉桓帝、灵帝都比不上。这话要是放别的皇帝身上,刘毅坟头草都三尺高了。

没想到司马炎哈哈大笑:桓灵二帝卖官,钱都进了自己腰包;我卖官,钱全归国库,这么说我还比他们强点吧?这话虽然带着自嘲,却把刘毅的火气消了大半。后来刘毅弹劾了一堆贪腐的官员,司马炎全都准了,还笑着说:有你在,我这缰绳才能勒得紧啊。

但皇帝也有忍不住的时候。有次祭祀大典,负责准备祭品的官员为了省钱,把太牢(牛、羊、豕三牲)换成了一猪一羊。司马炎看着供桌上的祭品,脸一下子沉了:节俭不是抠门,祖宗牌位前的礼数不能省。该花的钱得花,不该花的一分也不能多。吓得那官员赶紧重新备齐了祭品。

司马光说

夫晋武初政,欲矫魏氏之弊,诚有可称。许奇之擢,见其能忘私怨而举贤才;麻缰之易,显其知节用而杜奢靡。然其晚年溺于酒色,国用日侈,前功几于尽弃。由此观之,为政者不仅要有矫枉之心,更要有持恒之力,一曝十寒,终难成大事。

作者说

司马炎的仁俭秀,其实藏着古代帝王的治理智慧——用具体的人和事,给满朝文武立个行为标杆。许奇的逆袭,是告诉大家既往不咎,唯才是举;麻绳换青丝,是暗示奢侈有界,过犹不及。这种用小故事传递大道理的方式,比天天喊要节俭、要仁厚管用多了。

但更有意思的是其中的——他没把许奇一下提到三公之位,也没要求太监们用草绳当腰带。就像给马儿调缰绳,松了会跑偏,紧了会累死。这种既要...又要...的平衡术,放到今天也挺实用:企业搞改革,既不能把老员工一竿子打死,也不能让新人无法出头;个人过日子,既不能铺张浪费,也不必苛待自己。毕竟,真正的智慧不是走极端,而是在各种矛盾里找到舒服的平衡点。

本章金句

治世如调缰,不松不紧方得稳。

如果你处于文中主人公皇帝司马炎的位置,面对逆臣之子许奇和断裂的青丝缰绳,你会做出和司马炎一样的选择吗?或者有什么更巧妙的处理方式?欢迎留言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