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30日的夜晚,香港无眠。
陈默站在工作组办公室的窗边,俯瞰着维多利亚港。
平日里璀璨夺目的霓虹灯海,今夜被更具历史意义的灯火所取代——会展中心新翼灯火通明,如同即将加冕的皇冠;港岛沿岸,无数探照灯的光柱划破夜空,交织成一幅恢弘的画卷。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连海风都似乎带着颤音。
收音机里,各个电台都在同步直播回归盛况,主持人声音哽咽地描述着现场。
街头巷尾,无论是身着盛装的政商名流,还是普通市民,都聚集在电视机前或广场大屏幕下。
当解放军的车队越过深圳河驶入香港时,人群中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夹杂着“祖国万岁”的呐喊。
许多白发苍苍的老华侨,看着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冉冉升起,激动得老泪纵横。
陈默身边,工作组的老专家们也都眼眶湿润,郑国涛处长更是激动地拍着桌子,连说几个“好!好!好!”。
就连一向冷静的沈翊,也推了推眼镜,掩饰着内心的波澜。
陈默心中同样激荡难平,作为一个重生者,他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刻的意义——这不仅是领土的回归,更是民族尊严的昭雪,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当电视直播里,查尔斯王子略显落寞地宣读女王赠言,而随后国家发言人铿锵有力的讲话响彻会场时,吴教授凑到陈默身边,难得地拍了拍他肩膀,感慨道:“小陈啊,看到没有,这就是大势所趋!你们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
陈默心想,这老爷子总算说了句顺耳的话,就是不知道等明天“大势”的另一面显现时,他还能不能这么乐观。
历史的时针,精准地指向了1997年7月1日零时。
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香江两岸,烟花绚烂绽放,照亮了每一张洋溢着自豪与希望的脸庞。
然而,历史的考验,从不给人太多庆祝的时间。
仅仅过了24小时。
7月2日,当香港还沉浸在回归的喜庆余韵中,当报纸头条满是一片喜悦的时候,一则来自曼谷的爆炸性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全球金融市场——泰国央行宣布放弃维持了多年的泰铢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
消息传来,泰铢应声暴跌,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中环的金融区瞬间炸锅。
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交易员的惊呼声取代了昨日的喜庆祥和,恒生指数开盘即狂泻,恐慌情绪像瘟疫一样蔓延。
计委工作组驻地,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郑国涛处长第一时间召集紧急会议,他脸色铁青,但眼神中却有一种“果然来了”的决绝。他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陈默身上,重重地点了点头。
“同志们!情况大家都知道了!风暴来了!现在不是讨论谁对谁错的时候,而是要立刻行动起来,按照我们之前推演的应急预案,坚决打赢这场香港金融保卫战!”
郑国涛的声音斩钉截铁,“小陈,你把我们之前准备的应对要点,再给大家强调一下!”
这一刻,之前所有对陈默“危言耸听”的质疑,都化为了乌有。
吴教授等人脸色讪讪,看向陈默的眼神充满了复杂。
预警的价值,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彰显无遗。
陈默站起身,没有丝毫得意,只有全神贯注的冷静。
他走到黑板前,条理清晰地阐述提前部署的方案要点:如何通过金管局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如何严查恶意卖空,如何稳定银行体系,如何引导舆论信心……这些基于后世经验教训的预案,在此刻显得极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数日后,在一场由中方主导、邀请国际金融机构参与的非正式沟通会上,气氛剑拔弩张。一位代表量子基金等国际空头势力的美方律师(实为索罗斯基金派的代言人),态度傲慢,试图施加压力。
他声称香港干预市场是“破坏自由经济原则”,暗示港府的外汇储备不足以长期支撑联系汇率。
“……根据我们的模型,香港的外汇储备最多只能支撑三个月……”那位律师侃侃而谈。
“您的模型可能需要更新了,先生。”陈默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会场。
他拿起一份刚刚拿到的数据,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首先,您忽略了中央政府超过千亿美元的雄厚外汇储备作为香港的坚强后盾这一决定性因素。
其次,您低估了香港自身财政储备的稳定性和金管局的操作能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陈默目光锐利地盯住对方,“您的模型,恐怕没有准确计算出,在现有监管措施下,你们建立巨额空头头寸所需的成本和面临的无限风险。
需要我帮您计算一下,如果港币汇率稳定在现有区间,你们每日需要支付的期权费和对冲成本吗?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足以在三个月内拖垮任何一家基金。”
他随即报出了一连串精准的数据和计算公式,涉及隐含波动率、时间衰减、伽马风险等专业领域,语速快如连珠炮,直接将对方引以为傲的“模型”拆解得体无完肤。
那位律师的脸色由红转白,额头渗出汗珠,他张了张嘴,却发现任何反驳在陈默精准的数据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会场上一片寂静,只能听到相机快门的声音。
最终,那位律师在众人注视下败下阵来。
两人额正面交锋,陈默取得完胜!
次日,香港多家媒体在报道金融保卫战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将镜头对准了陈默这个突然崛起的“神秘年轻专家”。
某亲中报纸更是在头版刊登大幅照片,标题尤为醒目:“内地最年轻金融预言家精准预警,智斗国际大鳄扬我国威!”
报道一出,陈默的名字瞬间传遍香江两岸,甚至在内地也引起了不小轰动。
电话像潮水般涌向工作组,有媒体的采访请求,有学术机构的交流邀请,当然,也少不了各种复杂的目光和暗流。
郑国涛处长既欣慰又担忧地找陈默谈话:“小子,你这下可出名了!是好事,也是压力。以后说话办事,更要谨慎,不知道多少双眼睛盯着你呢。”
秦教授也从北京打来电话,语气中带着赞赏也带着提醒:“默小子,这一仗打得漂亮!证明了我的眼光没错。但记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接下来,你要考虑的,可能不仅仅是金融风暴了。”
站在喧嚣的香港街头,看着报纸上自己的照片,陈默的心情却异常平静。
他知道,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索罗斯们绝不会轻易罢休。
而他自己,也因为这次“预言成真”和公开亮相,被推到了更广阔也更具风险的舞台中央。
名声鹊起带来的,是机遇,更是挑战。
未来的路,是扶摇直上,还是步步惊心?
真正的权力游戏,似乎才刚刚向他揭开冰山一角。
而远在北京的苏晓冉,以及在上海默默奋斗的林薇,她们的生活,又会因陈默的这次“名动香江”而产生怎样的涟漪?
所有的一切,都随着金融风暴的漩涡,一起涌向了未知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