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170章 十昼夜秉烛衡文 双雄并立定会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0章 十昼夜秉烛衡文 双雄并立定会元

贡院之内,昼夜不分。自考生离场,龙门落锁,至今已是整整十日。这十日,对于至公堂内的数十名考官而言,无异于一场心力交瘁的鏖战。烛火通明,替换不休,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墨香、提神的茶气,以及一股难以驱散的疲惫感。

每位考官的眼窝都深陷下去,布满了血丝,面容憔悴,胡茬凌乱。原本整洁的官袍,也因连日伏案而起了褶皱,沾染了墨迹。他们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在浩如烟海的七千余份试卷中,凭借锐利的眼光和深厚的学养,筛选出文理通达、见识不凡的上佳之作。初阅、荐卷、复核、争论……每一个环节都耗费着巨大的精力。有人因发现一篇锦绣文章而击节赞叹,暂时忘却疲惫;也有人因面对满纸荒唐言而摇头叹息,倍感无力。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和极其有限的休息,让这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官员们几乎到了极限。

第十日的黄昏,最后一轮复核终于完成。所有荐卷经过数轮筛选,优中选优,最终确定了四百零一份被评为“中式”的试卷。这意味着,本届会试,将有四百零一人获得参加殿试的资格,成为新科“贡士”。

然而,真正的焦点,在于那最高荣誉——“会元”的归属。

几位德高望重的副主考将最终遴选出的二十份试卷,郑重地捧到主考官、礼部尚书李文渊的公案前。为首的一位老翰林,声音沙哑地禀报道:“部堂大人,历经十昼夜,同僚们秉公阅卷,反复斟酌,现已尘埃落定。中式试卷共四百零一份,皆在此录中。此外,此二十份试卷,乃我等一致公认的魁首之作,文理、才气、见识,皆属上上之选,难分伯仲。恭请部堂大人最终裁定会元人选。”

李文渊接过那薄薄的名录和厚厚的一叠试卷,他能清晰地看到面前几位同僚脸上的疲惫与坚持。他缓缓起身,对着满堂身形憔悴却目光执着的考官们,深深一揖:“诸位同僚,辛苦了!这十日,尔等为国选才,呕心沥血,文渊在此拜谢!”

众考官连忙还礼,虽身心俱疲,但眼神中却流露出完成重任的释然与一丝骄傲。

李文渊坐回案前,目光扫过那二十份试卷。到了这个层次,文章的精妙程度已然相差无几,各有千秋。有的气势磅礴,有的绵里藏针,有的见解新奇,有的根基深厚。单纯依靠个人偏好来裁定魁首,难免有失偏颇,也难以服众。

他沉吟片刻,提出了一个更为公允的办法:“诸位,此二十卷,皆乃明珠美玉,一时瑜亮。若由文渊一人独断,恐有遗珠之憾,亦难显至公。不若如此:将此二十份试卷当堂陈列,请诸位同僚再次品阅,而后每人一票,票选心中魁首。得票最高者,即为今科会元。若出现票数相同之情形,再由文渊最终定夺。诸位意下如何?”

众考官闻言,纷纷点头称善。此法集思广益,最能体现集体意志,也最为公平。

于是,二十份糊名誊录后的朱卷被整齐地排列在长案之上。尽管身心疲惫,但众考官还是强打精神,再次投入到这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审阅之中。他们或俯身细观,或捻须沉思,或低声交流,气氛庄重而严肃。每个人都深知这一票的分量,这不仅关乎一个士子的前程,更关乎科举的公正和朝廷的颜面。

半个时辰后, 投票开始。每位考官领到一张素笺,郑重地写下自己认为最应夺魁的试卷编号。

唱票之声在寂静的至公堂内回荡。每念出一票,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票数交替上升,竞争异常激烈。最终,结果出炉:有两份试卷,竟然奇迹般地获得了相同的最高票数!

堂内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声。这种情况极为罕见,也印证了这两份试卷的实力确实在伯仲之间,难分高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端坐于上的李文渊。

现在,决定权交到了他的手中。

李文渊面色平静,并无意外。他早已料到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他命人将这两份得票最高的试卷单独取出,置于案前。他没有急于做出决定,而是端起已经微凉的茶盏,呷了一口,重新凝神,极其认真地将这两份试卷从头至尾,再次细细品读了一遍。

一份试卷,文风雄健,如大河奔流,议论纵横开阔,于经义阐释中透出宏大的格局,令人心潮澎湃;另一份,则笔法精妙,如老吏断案,析理入微,于策论中展现出的务实眼光和可行方略,令人拍案叫绝。

时间一点点过去,烛火噼啪作响。众考官屏息凝神,等待着最后的裁决。

良久,李文渊缓缓放下试卷,目光清明,已然有了决断。他提起朱笔,在属于那份“析理入微、务实精妙”的试卷的评选笺上,郑重地画了一个圈。

然后,他依照程序,沉声道:“拆糊名!”

一名书吏上前,小心翼翼地揭开试卷封条上的糊名纸。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即将显露的名字上。

糊名纸揭开,一行清晰的字迹映入眼帘:“两浙路江陵府清河县,举人,陈彦。”

李文渊看着这个名字,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却又了然的神情。他沉默片刻,仿佛想起了临安的战报、士林的清议、以及那份关于此子夺符调兵、力抗倭寇的传奇。最终,他轻轻颔首,吐出了四个字:

“当之无愧。”

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至公堂。众考官闻言,先是寂静,随即,许多人的脸上都露出了释然和赞同的神色。对于陈彦之名,他们大多早有耳闻,如今见其文章果然名不虚传,夺得会元,也算是实至名归。

至此,甲辰科会试的最终名次终于确定。礼部尚书李文渊亲自提笔,在黄榜上写下第一个名字——陈彦。随后,书吏们开始紧张地抄录完整的金榜。

贡院内的鏖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而贡院之外,一场更大的风波与期待,正在酝酿之中。金榜题名时,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