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彻底封死了山门,将兴安岭包裹在一片银装素裹之中。往日喧嚣的山林陷入了沉睡,只有耐寒的乌鸦和雪雀偶尔划破寂静。对于冷家屯狩猎队而言,这是一段难得的、被迫按下暂停键的休整期。持续的远征、高强度的狩猎,虽然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和赫赫声威,但也消耗着队员们的精力,积累着不易察觉的疲惫与隐患。
冷志军深知张弛有度、厚积薄发的道理。他没有趁着冬闲组织新的冒险,反而果断下令,队伍进入为期一个半月的系统性休整与深化训练阶段。目标明确:恢复体力,沉淀经验,提升技艺,强化凝聚。
“咱们这支队伍,成立时间不算长,但经历的事儿不少。”在狩猎队全体会议上,冷志军环视着围坐在热炕头上的队员们,语气沉稳,“打过野猪群,斗过狼,猎过豹子,也北上掏过野牛、山羊和驼鹿,如今又有了白羽这未来的空中帮手。咱们靠的是啥?是运气?不全是。更主要的,是咱们每个人手里的本事,和拧成一股绳的心气儿!”
他顿了顿,继续道:“可咱们不能光吃老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咱们现在名气是有了,但要想走得更远,站得更稳,就得把根基打得更牢!这个冬天,咱们不图出去挣多少钱,就图两件事:第一,把身子骨养好,把之前落下的暗伤小病都调理利索;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传艺、学艺、磨艺!”
他提出了一个“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方案。让队里在某些方面有特长、有独到经验的队员,系统地将其技艺传授给其他人,尤其是年轻队员。同时,也鼓励不同民族、不同狩猎背景的队员之间,交流切磋,取长补短。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积极响应。就连一向寡言的乌娜吉,眼中也闪过一丝亮光。
于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冷家那间宽敞的、烧着暖炕的堂屋,以及院子里扫开积雪的空地,便成了狩猎队最好的“讲堂”和“演武场”。
第一课:追踪与潜行,由乌娜吉和诺敏主讲。
炕上铺开一张巨大的、硝制过的鹿皮,上面用木炭画着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兽径模拟图。乌娜吉盘腿坐在中间,诺敏在一旁辅助。
“追踪,不仅仅是看脚印。”乌娜吉的声音平静而清晰,她拿起一根细树枝,指着鹿皮上的“足迹”,“要看步幅,判断猎物的体型和速度;要看足迹的深浅和清晰度,判断时间和负重;要看足迹旁边的刮擦、拖痕,判断它是否受伤或携带猎物。”
她拿起几撮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动物毛发,以及几颗形状各异的粪便干样,“还要学会看这些。狐狸的毛和狼的毛不同,獐子的粪和狍子的粪也有区别。甚至,”她闭上眼睛,微微抽动鼻翼,“风里的味道,也能告诉你很多。潮湿的泥土味可能靠近水源,浓烈的腥臊味可能意味着附近有猛兽的巢穴或标记点……”
她不仅讲解理论,更注重实践。她会带着林志明、阿木尔等年轻队员,在屯子周围的雪地上,实地辨认各种动物新留下的痕迹,讲解如何根据风向、光线选择追踪路线,如何利用地形和植被隐藏自身,做到“踏雪无痕,过草不惊”。诺敏则重点传授她那双“鹰眼”的锻炼方法,如何快速在复杂环境中发现细微的异常。
第二课:弓箭与远程狙击,由乌娜吉和冷志军共同指导。
院子里,立起了几个用草绳捆扎的、画着简易环数的箭靶。乌娜吉演示了她那手出神入化的箭术。如何根据距离、风速调整箭矢的抛物线和提前量;如何在不同的姿势(立、跪、卧)下保持稳定;如何做到心箭合一,在电光火石间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她甚至讲解了如何制作特殊用途的箭矢,比如响箭(用于惊扰驱赶)、猎箭(倒刺设计防止猎物挣脱)等。
冷志军则重点讲解53式步骑枪的使用和保养。如何校准瞄准镜,如何计算弹道,如何在远距离上做到一击必杀。他将自己猎杀驼鹿时那超远距离双杀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强调耐心、冷静和射击直觉的培养。年轻队员们轮流上阵,在寒风中反复练习据枪、瞄准、击发,哪怕手指冻得通红,也毫不懈怠。
第三课:陷阱布置与机关巧术,由乌娜吉和赵老蔫担纲。
堂屋角落里,堆满了各种绳索、钢丝、夹子、木板和触发机关。乌娜吉再次展现了她在这一领域的惊人天赋。她不仅复习了猎狐时使用的各种精巧陷阱,更拓展讲解了针对不同体型、不同习性猎物的陷阱设计原理。如何利用杠杆、弹力、重力制作自动触发装置;如何利用猎物的好奇、贪婪、恐惧等心理设置致命圈套;如何将多个简单陷阱组合成复杂的连环套。
赵老蔫则贡献了他几十年山林生活积累的“土法子”。如何利用天然的树杈、藤蔓制作简易的吊脚套;如何利用野兽的盐瘾在特定地点设伏;甚至如何利用一些常见草药的气味,吸引或驱赶特定猎物。这些看似粗陋却极其实用的经验,让队员们大开眼界。
第四课:近身搏杀与山林生存,由巴雅尔和哈斯主导。
院子里的雪地被踩得坚实,成了最好的演练场。巴雅尔脱掉厚重的皮袄,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坎肩,露出虬结的肌肉。他手持那杆沉重的扎枪,演示着如何利用腰腹力量进行突刺、格挡、横扫,动作简洁而暴烈,充满了原始的力量感。他尤其强调了在面对野猪、熊瞎子等大型猛兽冲锋时,如何冷静判断,寻找要害,以及如何利用地形进行周旋和反击。
哈斯则展示了如何仅凭一把猎刀,与被困住的野兽进行贴身缠斗,如何锁喉、卸关节,如何在狭小空间内最大化杀伤力。他还讲解了如何在野外寻找水源、辨别可食用植物、利用一切材料搭建临时庇护所、以及在受伤情况下如何进行紧急自救和求救。这些保命的技能,同样至关重要。
第五课:猎犬驯养与协同作战,由冷志军和阿木尔负责。
狗帮是狩猎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冷志军系统地讲解了如何挑选有潜力的幼犬,如何根据犬只的不同性格和特长进行针对性训练(比如大青的领导力、灰狼的速度、新黑子的勇猛、灵嗅的追踪天赋)。如何确立头狗的权威,如何让猎犬理解复杂的狩猎指令,如何在战斗中做到人犬合一,默契配合。
阿木尔则分享了他与新黑子之间建立深厚信任的经验,强调了日常陪伴、耐心沟通和奖惩分明的重要性。
教学相长,其乐融融。课堂上没有严格的师徒之分,更多的是平等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鄂伦春的巴雅尔会好奇地询问乌娜吉鄂温克族特有的追踪技巧;汉族的林志明会虚心向巴雅尔请教如何更好地发力;年轻的诺敏和苏和则会缠着赵老蔫,听他讲那些年代久远、带着神秘色彩的山林传说和禁忌。
除了技艺传授,冷志军还特别注重团队协作的演练。他会设置一些模拟的狩猎场景,比如雪地围剿“狼群”(由队员们扮演),或者限时穿越复杂地形寻找“目标”,锻炼队员们在压力下的沟通、决策和执行能力。他们甚至在屯子外的林地里,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雪地实兵对抗,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暴露问题,总结经验。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年轻队员在快速成长,老队员们也在梳理和升华自己的经验,甚至从别人那里学到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多民族的文化与智慧,在这小小的团队里碰撞、融合,迸发出新的火花。狩猎队的凝聚力,在这种毫无保留的分享与共同进步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当寒冬渐渐过去,屋檐下的冰溜子开始滴水,积雪下露出黑土的痕迹时,狩猎队的休整期也接近了尾声。每个人都感觉受益匪浅,不仅身体状态调整到了最佳,更重要的是,头脑中的狩猎知识体系变得更加系统、更加丰富,彼此间的默契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他们不再是单纯依靠个人勇武和经验的松散组合,而是一支真正具备了深厚底蕴、掌握了多种技能、并且能够高效协作的专业狩猎队伍。
冷志军看着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的队员们,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当春风吹醒兴安岭,山林再次向他们敞开怀抱时,这支经过一个冬天淬炼的利刃,必将展现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