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446章 清单完成4:一起写一封信给未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6章 清单完成4:一起写一封信给未来

羌寨的清晨带着山间的薄雾与清甜,“人生清单”的第四项任务在民宿的木桌上悄然开启——四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写一封信给十年后的自己与“绿韵微光”公益生态。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宏大的誓言,只用朴实的文字,记录当下的感悟、对未来的期许、对情谊的坚守,将五年公益路的沉淀、此刻的温暖与对未来的憧憬,都封存在这封信里,成为时光的见证与前行的动力。

铺纸研墨:非遗为媒,定格此刻

木桌上,铺着一张林砚舟特意定制的竹浆宣纸,纸张带着淡淡的竹香,边缘装饰着手工羌绣花边,既质朴又不失非遗韵味。旁边摆放着四支狼毫毛笔,墨汁是苏医生特意挑选的环保松烟墨,研磨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沈亦舟还准备了一个古朴的木盒,里面装着封蜡与印章,印章上刻着“绿韵微光”四个字,是林砚舟用竹根亲手雕刻的。

“这封信要写给十年后的我们,也要写给十年后的基金会,所以每一个字都要饱含真心。”陈曦轻轻抚平宣纸上的褶皱,眼中满是郑重,“我们可以先各自梳理想写的内容,再一起整合,让这封信成为我们共同的心声。”

四人纷纷点头,各自拿出笔记本,开始梳理思绪。苏医生提笔写下“健康”二字,眼神坚定:“十年后,我希望健康公益能覆盖更多乡村,每个乡村都有完善的健康服务站,老人们能安享晚年,孩子们能健康成长;也希望我们四人依然保持现在的健康状态,能继续一起奔走在公益一线。”

林砚舟则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小小的“微光屏风”,旁边写道:“愿非遗之美能融入更多人的生活,十年后的‘绿韵微光’能成为非遗传承的标杆,我们当年共创的屏风依然在传递温暖,少年非遗大使们已成为新一代传承人。”

沈亦舟的笔记本上写满了“陪伴”与“故事”:“希望十年后,我们还能像现在这样,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做饭、一起看老电影;希望基金会能收集到更多励志故事,《微光汇聚》能帮助更多人走出困境,公益的微光能照亮更多角落。”

陈曦则写下了“坚守”与“成长”:“愿十年后的我们,依然坚守公益初心,没有被岁月磨平棱角;愿‘绿韵微光’公益生态更加完善,有更多人加入我们的行列,乡村振兴的目标能进一步实现,非遗文化能真正世代相传。”

梳理完思绪,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构思信件的内容。陈曦负责统筹文字,将四人的心声整合在一起;苏医生负责把关健康相关的期许,确保具体可行;林砚舟则在信中融入非遗元素,让文字更有温度;沈亦舟则补充了许多温暖的细节,让信件更具画面感。

执笔共书:字字真挚,句句深情

“致十年后的我们与‘绿韵微光’:展信安。此刻,我们在四川羌寨的晨光里,伴着竹香与墨香,写下这封信。十年后的今天,你们是否还记得此刻的场景?是否还记得五年公益路的点点滴滴?是否还记得我们共同许下的心愿?”

陈曦写下信件的开头,笔墨流畅,带着淡淡的温情。她抬头看向三人:“这样的开头怎么样?既点明了此刻的场景,又能引发十年后的回忆。”三人纷纷点头,沈亦舟补充道:“可以加上一句‘此刻的我们,刚一起看完日出日落、做完一顿饭、看完一场老电影’,让十年后的我们能立刻想起这段温暖的时光。”

陈曦笑着采纳了建议,继续往下写。信中,他们回顾了五年前的初心:“还记得五年前,我们因‘让非遗活下去、让乡村好起来’的简单愿望汇聚在一起,带着忐忑与热血踏上公益之路。那时的我们,只有四个人、几千元资金,却想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如今回首,我们已建立了非遗三级传承体系,打造了健康公益模式,帮助了数万乡村群众,出版的书籍激励了无数人走出困境。这五年,我们有过争吵、有过疲惫、有过迷茫,但更多的是感动、是成长、是彼此的陪伴。”

接着,他们写下了对十年后非遗传承的期许:“愿十年后的非遗,不再是‘濒危’的代名词,羌绣、竹编、漆艺等传统手艺能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愿‘少年非遗大使’们已长大成人,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带着创新的理念让非遗焕发新的生机;愿我们当年共创的‘微光屏风’,依然在公益博物馆里静静伫立,向人们诉说着非遗与公益的故事。”

在健康公益方面,他们写道:“愿十年后的乡村,每个村都有完善的健康服务站,老人们能定期免费体检,孩子们能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愿健康公益模式能在全国推广,更多公益组织能关注志愿者与帮扶对象的健康;愿我们四人依然保持健康的体魄,能继续一起爬山、一起做公益,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同行’的理念。”

对于彼此的情谊,他们写下了最真挚的期盼:“愿十年后的我们,依然是彼此最信任的伙伴,能像现在这样,每年都一起完成‘人生清单’上的小事,一起分享生活的喜怒哀乐;愿我们没有被岁月磨平初心,没有被琐事冲淡情谊,依然能为了共同的目标并肩作战;愿无论未来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能互相扶持,像过去五年一样,携手走过风雨。”

最后,他们写下了对“绿韵微光”公益生态的展望:“愿十年后的‘绿韵微光’,成为一个有温度、有影响力的公益Ip,吸引更多人加入公益行列;愿公益不再是少数人的坚持,而是多数人的习惯;愿乡村的教育、健康、经济状况能得到更大改善,孩子们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老人们能安享晚年,村民们能通过非遗与特色产业增收致富;愿每一束微光都能汇聚成河,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

写信的过程中,四人不时停下笔,回忆着公益路上的感人瞬间,补充着对未来的细节期许。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开来,字迹或刚劲、或温婉、或洒脱、或质朴,却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宣纸上,竹香与墨香交织在一起,时光仿佛在这一刻静止,只剩下对未来的憧憬与对情谊的坚守。

封缄寄望:时光为证,情谊不散

信件写完后,陈曦大声朗读了一遍。真挚的文字、深情的期许,让四人都深受感动,眼中泛起淡淡的泪光。“这封信写得太好了,既回顾了过去,又展望了未来,每一句话都说到了我的心坎里。”苏医生说道,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林砚舟拿出竹根印章,蘸上红色印泥,在信件的末尾郑重地盖上“绿韵微光”四个字。红色的印章在白色的宣纸上格外醒目,就像公益路上的一抹亮色,温暖而有力量。“这个印章是我亲手雕刻的,带着竹的坚韧与非遗的韵味,希望它能守护我们的心愿,陪伴我们走过十年时光。”

沈亦舟则小心翼翼地将信件折叠起来,放入一个特制的竹编信封里。这个信封是林砚舟用竹丝编织的,上面编织着“微光同行”的字样,还点缀着羌绣挂件,既美观又具有收藏价值。“用非遗手艺做的信封,才能配得上这封信的意义。”沈亦舟说道,将信封放入古朴的木盒中。

四人一起用封蜡密封木盒,金色的封蜡在火的烘烤下慢慢融化,滴在木盒的封口处。林砚舟拿起印章,在封蜡上再次盖上“绿韵微光”的印记,完成了最后的封缄。“这个木盒我们交给基金会的公益博物馆保管,约定十年后,我们再回到这里,一起打开它,看看我们的愿望是否实现。”陈曦说道,眼中满是期待。

四人捧着木盒,来到羌寨的公益博物馆。博物馆的馆长早已等候在那里,他小心翼翼地接过木盒,将其放入专门的陈列柜中。“请放心,我们一定会妥善保管这个木盒,十年后,我们在这里等候四位回来,一起见证时光的奇迹。”馆长说道。

四人站在陈列柜前,看着装有信件的木盒,心中满是感慨与期许。沈亦舟举起相机,拍下了这珍贵的瞬间,将四人与木盒的身影定格在一起。“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一定要再来这里,看看这封信,看看彼此,看看基金会的变化。”沈亦舟说道,语气中满是坚定。

离开博物馆时,阳光正好,羌寨的碉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四人并肩走在石板路上,脚步轻快而坚定。“一起写一封信给未来的任务,圆满完成了。”陈曦说道,脸上满是笑容,“这封信不仅是对未来的期许,更是对我们五年公益路的总结,对彼此情谊的见证。”

苏医生点点头:“十年后的我们,看到这封信,一定会想起今天的场景,想起这段温暖的时光。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愿‘绿韵微光’能越来越好。”

林砚舟和沈亦舟也纷纷表示,未来的十年,他们会坚守初心,为了信中的期许而努力,让十年后的重逢充满惊喜与感动。

一起写一封信给未来的任务,在真挚与期许中圆满完成。这封信,承载着四人的初心、情谊与梦想,将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等待,见证十年后的重逢与蜕变。而“人生清单”上的任务,也在这封信的封缄中,逐渐走向圆满。未来的路还很长,十年后的故事还未书写,但他们相信,只要坚守初心、彼此陪伴,就一定能实现信中的所有期许,让“绿韵微光”的光芒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