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分享会”的核心环节,当属“忠犬联盟”四位核心成员的深度分享。他们褪去公益带头人的光环,以最真诚的姿态,讲述了各自从“身体亮红灯”到“健康重生”的亲身经历,拆解了公益路上从“单向付出”到“双向滋养”的心得感悟。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真实的挣扎与成长,让现场每一位听众都深受触动,更对“健康公益”“双向奔赴”的理念有了深刻理解。
陈曦:从“透支生命”到“平衡前行”,公益是一场长久的奔赴
陈曦走上舞台时,手里拿着两份体检报告——一份是三年前的,一份是刚刚出炉的。她将报告投影在屏幕上,对比着上面的指标,轻声说道:“三年前,我是大家眼中‘拼命三娘’,为了项目落地,连续熬夜是常态,饮食更是毫无规律。这份报告上,甲状腺异常、免疫力低下、慢性疲劳综合征,几乎把我钉在了‘亚健康重灾区’。”
她停顿了一下,眼神里带着回忆:“最严重的时候,我在项目对接会上突然头晕耳鸣,差点晕倒。医生告诉我,‘再这样下去,你不仅做不了公益,连自己的身体都要垮掉’。那一刻我才惊醒,我总想着‘尽快多做一点’,却忘了公益是一场长久的奔赴,而不是短暂的冲刺。”
谈及“重生”的过程,陈曦的语气变得温暖:“健康计划启动后,我开始强迫自己规律作息,每天早上的瑜伽拉伸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办公桌里常备着枸杞菊花茶和健康零食。一开始真的很难,总觉得‘浪费了工作时间’,但慢慢发现,规律的生活让我精力更充沛,工作效率反而提升了。”
她分享了自己的公益心得:“以前我觉得公益就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但现在明白,公益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守护非遗、帮助他人,同时也要守护好自己,才能更长久地走下去。这一年,我不仅收获了健康的身体,更懂得了‘平衡’的意义——平衡工作与生活,平衡付出与滋养,这样的公益才更有生命力。”
最后,陈曦举起手中的健康报告:“这份报告,是我‘重生’的证明,也是对所有公益人的提醒:请相信,好好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这个世界。公益路上,我们不必急于求成,慢慢来,带着健康与热爱,我们能走得更远、更稳。”
苏医生:从“守护他人”到“关照自己”,健康是公益的底气
作为团队里的“健康专家”,苏医生的分享带着专业与共情。她笑着走上舞台:“我是一名医生,总习惯了关照别人的健康,却忘了自己也是凡人。长期低头看病例、弯腰给老人检查身体,我的颈椎早就发出了警报,直到体检报告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盘突出’,我才不得不正视自己的问题。”
她分享了自己的挣扎:“一开始我很愧疚,觉得自己作为健康科普志愿者,却没能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怎么去说服别人?后来我才明白,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善,本身就是一种榜样。于是,我把自己当成‘第一个患者’,严格执行自己制定的颈椎康复计划——每天的米字操、每周的游泳锻炼、工作时的正确坐姿,一个都不落下。”
苏医生的心得里,满是“双向滋养”的温暖:“这一年,我不仅让自己的颈椎恢复了健康,更在服务中收获了双倍的幸福。当我教乡村老人做康复操时,他们会跟着我一起坚持;当我分享健康食谱时,他们会热情地邀请我品尝自己做的杂粮饭。我们互相监督、互相陪伴,我守护他们的健康,他们也用坚持激励着我。”
她特别强调:“公益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彼此的照亮’。作为公益人,我们的底气不是‘不怕牺牲’,而是‘健康的身体’。只有我们自己身心健康,才能更有精力去传递健康理念,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人。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健康底气’,在乡村医疗公益的道路上,与大家一起健康同行。”
林砚舟:从“埋首工艺”到“拥抱生活”,非遗让我与世界温柔相拥
林砚舟的分享,带着匠人独有的细腻与深情。他拿着一副自己亲手制作的竹编眼镜框,轻声说道:“以前我眼里只有非遗工艺,每天埋首于设计图和竹丝之间,为了一个细节能熬上好几个通宵。视力下降、干眼症找上门,我却只当是‘匠人必经的代价’,直到医生告诉我‘再这样下去,你可能再也无法精细创作’,我才慌了神。”
他分享了自己的转变:“健康计划让我学会了‘停下来’——工作间隙看窗外的绿植,每天吃富含叶黄素的食物,睡前做眼部按摩。慢慢的,我的视力稳定了,干眼症也消失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以前我总觉得非遗要‘高大上’,现在才发现,非遗就藏在生活的细节里——竹编的按摩捶、羌绣的护眼枕,这些与健康结合的小物件,反而更受大家欢迎。”
谈及公益心得,林砚舟的眼神格外明亮:“以前我做非遗传承,总想着‘让手艺活下去’,却忽略了‘让手艺走进生活’。这一年,我带着志愿者走进乡村学校、社区工坊,看着孩子们用竹丝编织梦想,看着老人们用非遗手艺丰富晚年生活,我才明白,非遗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手艺的延续,更在于用匠心连接人心,让传统与现代温柔相拥。”
他举起手中的竹编眼镜框:“这副眼镜框,是我用传统竹编工艺制作的,既实用又环保。它不仅是一件非遗作品,更是我‘重生’的见证——从只懂工艺的匠人,到懂得生活、懂得分享的公益人。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热爱,让更多非遗作品走进生活,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温度与力量。”
沈亦舟:从“拼命奔波”到“健康前行”,公益是一场温暖的相遇
沈亦舟的分享充满了活力与真诚,他笑着说:“我以前是团队里的‘跑腿担当’,常年背着设备跑乡村、扛物资,总觉得年轻就是资本,搬东西从不讲究姿势,结果落下了腰肌劳损的毛病。最严重的时候,弯腰捡个东西都疼得直咧嘴,却还硬撑着下乡服务。”
他分享了自己的“重生”故事:“健康计划启动后,苏医生给我制定了核心训练计划,陈曦和林砚舟每天监督我打卡。一开始做平板支撑,30秒都坚持不下来,现在我能轻松坚持10分钟。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科学发力’,搬东西遵循‘屈膝弯腰’原则,下乡服务时带着便携腰靠,再也不会蛮干了。”
沈亦舟的心得里,满是对“陪伴”的感恩:“这一年,我不仅收获了健康的身体,更在公益中收获了太多温暖。记得有一次在浙江乡村服务,一位老人看到我腰疼,特意给我煮了一碗杜仲腰花汤;志愿者伙伴们会在下乡间隙,陪我一起做康复训练。这些温暖的瞬间,让我明白,公益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前行。”
他感慨道:“以前我觉得公益就是‘多跑一个地方、多帮一个人’,现在才明白,公益是一场温暖的相遇——遇见需要帮助的人,遇见志同道合的伙伴,也遇见更好的自己。健康计划让我明白,公益不需要‘拼命’,带着健康的身体、真诚的心意,每一次相遇都能绽放出温暖的光芒。未来,我会继续带着这份健康与热爱,奔走在公益一线,传递更多温暖与希望。”
四位核心成员的分享结束后,现场安静了许久,随后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不少志愿者红了眼眶,受助群体代表们也频频点头。周教授走上舞台,深情点评:“这四位的分享,是‘重生’的故事,更是‘成长’的感悟。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公益不是‘牺牲’,而是‘滋养’;健康不是‘负担’,而是‘底气’。当公益人带着健康与热爱前行,公益事业才能更有温度、更有生命力。”
这场“重生经历与公益心得”的分享,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它让现场每一位听众都明白,公益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滋养;健康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而是公益的根基。在未来的公益路上,这些“重生”的感悟与心得,将化作温暖的力量,激励着“忠犬联盟”与800名志愿者,带着健康与热爱,继续并肩前行,书写更多“双向奔赴、温暖相拥”的公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