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五的霜降,雁归村的广播突然响起急促的通知 —— 县气象站预报,三日后将有强寒潮来袭,最低气温降至零下 5 度,可能对冬小麦造成冻害。晚秋拿着刚收到的气象预警单,冲进技术流动站喊:“赶紧通知大伙,按陆承泽书信里的法子,给冬小麦堆防风埂、盖麦秸,明天必须完成!”
全村立刻行动起来 —— 刘红梅带着农机小队,用收割机的 “推土配件” 在冬小麦地块四周堆防风埂,麦秸和黄土按 3:1 的比例混合,堆成一尺五高的土垄:“承泽同志说,防风埂要紧贴地块边缘,不能留缝隙,不然寒风还是能灌进去!” 老周则带着互助队,把秋收剩下的麦秸捆成小把,均匀铺在麦苗上:“麦秸别铺太厚,一寸就行,太厚会压坏麦苗,还能让麦苗呼吸!” 苏老实背着 “防冻监督册”,在地块间来回检查:“东河地块防风埂堆完 80%,麦秸铺了 60%,明天中午前必须收尾;西山地块有两户农户没按时来,互助队先帮着铺,回头再跟他们补算工分!”
寒潮来临前一天,邻村突然派人来求助 —— 他们按五村教的法子堆防风埂,可麦秸不够,眼看寒潮要到,急得团团转。“走!给他们送麦秸去!” 晚秋当即决定,从五村预留的麦秸里调出 200 捆,让老周带着互助队用马车送过去。老周赶着马车,在结冰的小路上颠簸前行,邻村的村干部握着他的手说:“俺们还以为你们会留着自己用,没想到你们真愿意帮俺们!” 老周笑着说:“都是种地的,麦苗冻坏了,明年都没好收成,互相帮是应该的!” 到寒潮来临前,五村和邻村的冬小麦地块全部完成防冻加固,看着被防风埂围着、盖着麦秸的麦田,农户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十一月初一,“联村农机配件采购” 首次落地 —— 五村联合周边 3 各村,组成 “联村采购小组”,按之前 “三家比价” 定的商家,一次性采购刀片 50 片、传送带 20 条、轴承 15 个,总价比各村单独采购便宜了 20%。苏老实拿着采购清单,在四个村的农机站公示:“刀片 13 元 \/ 片,传送带 80 元 \/ 条,轴承 25 元 \/ 个,运费平摊,每个村的费用都列在上面,大伙要是有疑问,随时提!” 邻村的操作手王师傅算了笔账:“俺们村单独买 10 片刀片要 150 元,联村买只要 130 元,省了 20 元,够买两桶柴油了!” 苏老实还和商家约定,以后每月月初统一采购一次,有紧急需求随时加单,商家负责送货上门:“以后咱们就不用再跑断腿比价,还能省不少钱,这联村采购真是选对了!”
寒潮过后,“跨村互助首考” 来了 —— 五村的冬小麦地块没受啥影响,可邻村有几亩地的麦秸被风吹走,麦苗受了轻微冻害。晚秋带着技术小队,拿着陆承泽寄来的 “冻害补救手册”,去邻村指导补救:“先把冻坏的麦苗叶子剪掉,再撒层草木灰,既能保暖,又能补钾肥,让麦苗尽快恢复!” 刘红梅还帮他们调试滴灌农机,给受冻地块浇 “解冻水”:“解冻水要在中午浇,水温别太低,慢慢浇,让土壤慢慢化冻,别用开水浇,会烫坏根!” 经过三天补救,邻村受冻的麦苗慢慢恢复了绿色,村干部感激地说:“要是没有你们帮忙,俺们这几亩地明年肯定减产,这跨村互助真是救了俺们!”
十一月初五,陆承泽的 “防冻物资支援包裹” 寄到了五村 —— 里面装着 10 袋 “抗冻剂” 和一张 “冻害补救补充说明”,信里写着:“听说你们那有寒潮,俺从农机所申请了抗冻剂,按 1:100 的比例兑水,喷洒在麦苗上,能提高麦苗的抗冻性;另外,寒潮过后要及时检查麦秸和防风埂,有损坏的赶紧补,别等下次寒潮来再出问题。” 晚秋当即决定,把抗冻剂分给五村和周边村,每村 2 袋,还附上使用说明:“承泽同志这么远还想着俺们,俺们也得把好东西分给大伙,一起让麦苗安全过冬!” 邻村的农技员小李拿着抗冻剂,激动地说:“有了这抗冻剂,明年就算再遇寒潮,俺们也不怕了!”
十一月中旬的傍晚,寒潮过后的阳光洒在麦田上,盖着麦秸的麦苗透着嫩绿;农机站里,新采购的配件整齐地摆在货架上,贴着 “联村采购” 的标签;技术流动站的桌上,摊着 “防冻监督总结”“联村采购台账”“跨村互助记录”,每一页都记着五村和周边村的协作故事。晚秋坐在桌前,给陆承泽写回信,告诉他防冻成功、联村采购落地的好消息;刘红梅在保养滴灌农机,准备下次给麦苗浇 “返青水” 用;苏老实则在和周边村的监督代表商量,明年春天搞 “跨村冬麦管护互查”,让大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晚风里,没有了寒潮前的紧张,多了几分协作后的安稳 —— 五村的农户和邻村的结对户,在田埂上聊着明年的种植计划;小孩们在农机站旁,看着新到的配件,想象着明年春播的场景;远处的路上,还有村派人来向五村请教防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