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顾雍如此干脆利落地拜主,刘备心中大喜,连忙起身,再次亲手扶起顾雍:“我得元叹,如鱼得水!吴郡百姓,有望矣!”
他握着顾雍的手,目光灼灼,说出了一句让顾雍乃至一旁郭嘉都略感意外的话:“即日起,便请元叹先生,出任吴郡太守,总揽吴郡民政,安抚士庶,恢复生产!”
“吴郡太守?”顾雍确实吃了一惊。他虽自负有才,但也知道自己年轻,名声未着,更无显赫政绩。吴郡乃江东首富之区,地位何等重要?刘备竟直接将如此重任,交付于自己这个新投之人?这份信任和魄力,实在远超他的预期。
“主公……雍,资历尚浅,恐难当此重任……”顾雍下意识地推辞,这并非完全虚礼,亦有几分真实担忧。
刘备却用力拍了拍他的手臂,语气充满信任与鼓励:“元叹何必过谦!我知你胸有丘壑,腹藏良谋,更兼品行高洁,足以担当此任!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用非常之人!我相信你的能力,也相信蔡师的眼力!你便放手去做,若有难处,自有我与奉孝,乃至文和、子布等先生为你筹谋!”
一番话,说得顾雍心中热流涌动,感激涕零。士为知己者死!刘备如此知遇之恩,他唯有以毕生所学、鞠躬尽瘁来报答!他不再推辞,再次深深一揖,声音带着一丝哽咽:“主公知遇之恩,雍……万死难报!必竭尽全力,治理好吴郡,不负主公重托!”
郭嘉在一旁看着,眼中也露出赞赏之色。刘备此举,不仅迅速获得了一位有真才实学的本土大才,更向所有吴郡士族展示了他不拘一格、用人不疑的胸襟和气度,其效果,远胜千言万语的安抚和承诺。
顾雍既已拜主,并受重任,自然要为主公分忧。他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沉吟道:“主公,雍既领太守之职,当为主公举荐贤才,共治吴郡。吴郡人杰地灵,颇多可用之才。”
刘备欣然道:“正要借重元叹慧眼!但请道来。”
顾雍便将自己所知的一些吴郡才俊一一道出,包括张氏、陆氏等家族中一些有名望或有潜力的子弟,所荐之人,皆注重其品行与能力,并非一味偏向自家顾氏,显出其公心。
然而,当提到朱氏时,顾雍的语气却略显迟疑,他推荐了朱氏一位以学问着称的老者,对于朱氏那些掌握私兵、颇具武力的子弟,如朱桓等,却并未提及。
刘备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温和地问道:“元叹,我闻吴郡朱氏,乃江东豪族,子弟众多,颇多英杰。方才听你所荐,似乎……有所保留?”
顾雍见刘备问起,略一沉吟,觉得既已效忠,便当坦诚,于是拱手道:“主公明鉴。朱家确为吴郡大族,族中不乏才俊。然……朱家与其他士族不同,其家族拥有大量私兵部曲,盘踞地方,势力根深蒂固。雍……是担心,若举荐朱家掌握实权之人,其凭借家族势力,恐……恐会对主公日后政令通达,有所制约掣肘。故……不敢妄荐。”
此言一出,刘备与郭嘉皆是动容!
顾雍这番话,完全是站在刘备的立场考虑,宁愿自己可能得罪本地豪族,也要避免给主公安定地方埋下隐患!这份公忠体国、不计私利的心胸,何其难得!
刘备知道历史上东吴与江东士族,尤其是拥有私兵的豪强之间的博弈与摩擦,朱家确实曾是让孙权都颇为头疼的存在。顾雍能在此刻直言不讳地点出这个问题,其品行高洁,可见一斑!
刘备心中感慨,上前一步,紧紧握住顾雍的手,动情道:“元叹真乃国士也!事事以大局为重,备深感敬佩!”
他语气一转,充满自信与决断:“不过,元叹不必过于担忧。你只需依本心,将你认为有才德、可任用之人,不论其出身哪家,尽数荐来。至于如何用,用在何处,何时用,我自会与奉孝、文和等先生商议,权衡利弊,量才而用。纵有些许掣肘,备,亦有信心与手段,使其为我所用,而非为我所困!”
这番话,既表达了对顾雍的完全信任,也展现了刘备作为一方雄主的自信与掌控力。既鼓励顾雍放手举荐,也表明自己会把握好用人的尺度。
顾雍闻言,心中最后一丝顾虑也烟消云散,对刘备的钦佩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躬身道:“主公英明!雍明白了!”
于是,顾雍不再保留,将自己所知吴郡才俊,包括朱氏中如朱桓等确有才干、但家族势力较强的子弟,也一并推荐,并简要说明了各人的特点、长处与可能需要留意之处。
刘备与郭嘉仔细听着,不时发问。待顾雍说完,刘备对郭嘉道:“奉孝,你以为如何?”
郭嘉笑道:“元叹先生所荐,皆中肯綮。此辈才俊,正当其用。可依其才具、家世,分别征辟。或入州郡为吏,或委以县邑之任,或暂置于学宫、军中历练。既示主公求贤若渴之心,亦可视其表现,逐步收揽士心,巩固根基。”
“善!”刘备点头,当即对顾雍道:“便依元叹所荐名单,由你以吴郡太守之名,草拟征辟文书,我加盖印信,即刻发出!”
“雍,领命!”顾雍慨然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