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复生跟着与会人群刚走出会议室,身后就传来王正主任沉稳的声音:“王组长,来我办公室一趟。”

王复生下意识地继续往前走,直到旁边有人善意地轻咳一声,他才猛地反应过来,回头指着自己鼻子:“叫我?”看到王正含笑点头,他才嘿嘿一笑,挠了挠头,“刚当上这组长,还没习惯。”

他心里想着,这“前期规划与资源协调特别小组”组长,虽然听起来不如林氏集团的“部长”唬人,可实际分量和背后代表的能量,那可真是天壤之别,带劲多了!

在几位尚未离开的司局长和他们秘书略带惊异的目光注视下,王复生跟着王正回到了那间临时办公室。高秘书没有跟来,想必是直接返回政务院,向首辅汇报刚才会议的成果去了。

两人再次在沙发上落座,位置与先前谈话时一模一样。王正依旧亲自拿起茶杯,给他倒上了热水。王复生端起来品了两口,茶叶是标准的政务用茶,滋味规规矩矩,说不上多惊艳,但也绝不出错。

王正用一个比较放松的姿势靠在沙发背上,笑着问道:“怎么样?第一次参加这种会,还适应吗?”

王复生放下茶杯,老老实实地回答:“说实话,还没太适应。感觉……那些各个部门来的领导,官威都挺重的。”

王正闻言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立刻明白了王复生的意思。

那些司局长们,身处国家部委要害岗位,经年累月,“居移气,养移体”,所处的高度和手握的权力,早已在不经意间涵养出一种独特的气场。这种气场,隔着距离远还不觉得,一旦同处一室,近距离接触,便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况且,他们在各自的部委里,都是分管一摊业务、说话极有分量的实权人物,是所在领域最顶尖的专业人士,即便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各部的部长、主任,在专业决策上也极为尊重他们的意见。

而王复生呢?一介平民,没有任何官方职衔。出于国情和管理规定,组织上也不可能给他一个正式的“官身”。那些司局长们或许会因为他的特殊地位和项目的重要性,绝不会、也不敢小瞧他,但常年身处高位的习惯,总会让他们在言谈举止间,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优越感。

这还只是开始。王正心里清楚,筹备组不可能只由这些高级别官员组成,后续势必会从各个相关部委、研究机构抽调大量精干的中层干部和专业人员进来充实力量。能在京城各大衙门立足的,哪一个不是人中龙凤?要么是家学渊源、背景深厚,要么就是凭真才实学从“双一流”高校杀出来的佼佼者,个个心高气傲,眼高于顶。他们的领导会出于大局考虑,对王复生礼敬有加,但这些具体办事的年轻精英们,内心买不买他这个“临时组长”的账,那可就是另一回事了。管理这群“骄兵悍将”,远比协调几位司局长要复杂和微妙得多。

王正看着眼前这个虽然坐拥特殊资源,但在行政体系内确实算是个“新兵”的年轻人,理解地点了点头。他知道,王复生面临的真正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王正主任心里跟明镜似的。首辅在琴岛调研时特意带着王复生,还征询他的意见,这份“抬举”的用意,他再清楚不过。不过,这事儿当时只有少数随行的处长和在琴岛的相关人员知晓,在京城这个大院里,知道这层关系的人可就凤毛麟角了。总不能指望王复生自己拿着跟首辅的合影,逢人便炫耀吧?那也未免太掉价,太幼稚了。

但王正自有他的办法。他看着一脸懵懂的王复生,微微一笑:“跟我来。”说罢,便带着满腹疑惑的王复生,又叫上了在一旁等候的张处长,三人一同来到了机关大院里的停车场。

在一个颇为显眼的位置,赫然停着一辆气势恢宏的红旗轿车L5。车身是锃亮得能照出人影的黑色,线条庄重威严。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副车牌——京甲G6008。这种制式车牌在京城这个遍地显贵的地方,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告,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足以让懂行的人瞬间肃然起敬。

王正主任指着这辆车,对王复生说道:“复生啊,这是首辅和次辅为了表彰你前期的贡献,也考虑到你后续工作的实际需要,特批将这辆车分配给你,作为公务用车。”

王复生一脸难以置信的惊喜,指着自己的鼻子:“给……给我的?”

一旁的张处长和王正主任都微笑着颔首确认。

王复生按捺不住好奇,上前一步,伸手去拉那厚重的车门。车门开启的瞬间,一股远超寻常车辆的沉重感传来,手感扎实无比。

“车身做了局部防弹处理。”张处长在一旁适时地补充了一句,语气平淡,却分量十足。他顿了顿,看似随意地又多说了几句:“说起来,这辆车原本是配给王主任使用的。但王主任坚持把它转拨给你,因为……”

张处长的话在这里恰到好处地停住。王正主任接过话头,语气温和却意蕴深长:“原因嘛,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为了你工作方便。我看你家里……似乎缺一辆像样的行政用车。”他说的“像样”,指的就是符合他们这个场合使用的正式座驾。“你现在是筹备组的关键人物,以后往来奔波、协调各方的事情会非常多,有一辆可靠、舒适且高效的车,能帮你节省不少在路上无谓消耗的时间。”

他略作停顿,目光深邃地看了王复生一眼,继续说道:“这第二嘛,自然也是为了你后续开展工作……能更顺畅一些。”

后面的话,王正主任没有明说,但王复生瞬间就心领神会了——这辆车,尤其是这个车牌,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它就是一张无形的通行证,一种不言自威的背书。筹备组里那些可能眼高于顶、心思活络的干部们,看到这辆车,自然就会明白他王复生在高层心中的分量,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试探,或许在源头就能被消弭于无形。这是组织上在用一种无声的方式,为他撑腰,为他扫清障碍。

王复生抚摸着冰凉而坚实的车身,心里顿时有了底。

他心头一股热乎劲儿直往上冒,他转向王正和张处长,挺直了腰板,“领导,您们的意思我全明白了!我指定不辜负期望!往后您说指哪儿,我就冲向哪儿,决不含糊,决不二话!”

王主任和张处长交换了一个眼神,都有些忍俊不禁。王主任低声对张处长笑道:“这小子,是不是高兴得有点过头了?怎么还蹦出点东北味儿来了?”

王主任收敛了笑意,恢复正色,对张处长交代道:“张处长,这样,你先从办公厅车队临时调派一名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司机过来。复生在京城这段时间,就由他负责接送。等筹备组正式运转起来,再为他物色合适的专职司机。” 他接着又看向王复生,“至于在琴岛那边,你府上的王秋和赵冬,不是自调局安排的人吗?在琴岛的出行,还是由他们负责,用你原来的车就行。”

王复生一听,暗想:王秋、赵冬那两个小子,以前没少在心里嘀咕我那车不够专业,这下好了,换辆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座驾,到时候还不得把他们给震住!他脸上忍不住露出笑容,点头:“明白,明白!都听领导安排!”

这时,张处长又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盒子,递给王复生。王复生接过来,入手就是一沉,感觉分量十足。打开一看,里面是一部看起来颇为厚重的手机,外观朴实无华,但材质和做工都透着一股扎实感。

“这是给你配发的保密手机,”张处长解释道,“以后所有与工作相关的事务,都必须通过这部手机进行联系。”

王复生好奇地按下电源键,屏幕亮起,显示的界面非常简洁,只有几个图标,名称也都是些他看不懂的缩写代号。张处长继续说明:“这些是内部的工作软件,你的身份信息已经录入进去了。这手机待机时间很长,信号接收能力极强,内置了北斗和卫星通信模块,在绝大多数环境下都能保持联络畅通——当然,某些特定的保密区域除外。”

“那……电话号码呢?”王复生问道。

张处长随手递给他一张便签纸,上面打印着一串数字,比普通的手机号码明显长了两位。“你用这个号码可以拨打出去,但外部普通的手机号码是无法直接拨打进来的。只有经过你预先在白名单里登记、并且通过我方服务台安全确认的号码,才能与你接通。”

王复生摆弄着这部看起来极其重要、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用处有限的手机,心里明白这是组织的规定和领导的安排,便郑重地点点头,将手机收好。

眼看天色已晚,王正便留王复生在机关食堂用了顿简单的工作餐。吃饭的时候,王正对他说:“明早九点整,一号会议室,核心小组第一次碰头会,别忘了。”

“您放心,保证准时到。”王复生认真记下。

八点五十分,王复生推开那间小会议室的门时,里面已经坐了几个人。王正主任还没到,负责引路的张处长简单打了个招呼也先行离开了。

他的专职秘书周亦儒已经到了,正对着笔记本电脑飞快地敲击着,手边照例放着一杯提神的浓茶,见到王复生进来,他立刻停下手上动作,点头致意:“王组,早。”

“周秘书,够早的啊。”王复生笑着回应,目光转向另外三位。

一位约莫四十岁、戴着黑框眼镜、身材精干的男子立刻站起身,几步就跨到他面前,声音洪亮地伸出手:“王组长,您好!我是赵劲松,主要负责咱们组的综合协调和对外联络,以后请多指教!”

他话音刚落,旁边一位三十岁左右、留着时髦大波浪发型、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女士也微笑着站起来:“王组,早上好。我叫刘美玲,组里的财务工作由我负责。”

最后一位看着二十七八岁、扎着利落马尾辫的姑娘紧接着开口,语速轻快:“王组长,我是路茜,负责后勤保障。通俗点说,就是各位在前面冲锋陷阵,我在后面管饭管水管物资,绝不让大家有后顾之忧。”

王复生心里立刻跟明镜似的——这几位,就是王正主任给他配的“核心班子”了。他脸上堆起热情的笑容,先用力握住赵劲松的手晃了晃:“赵处长,您太客气了!什么组长不组长的,以后咱们就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叫我复生就行!往后这摊子事能不能干成,可全仰仗各位鼎力相助了!”说完,又赶忙跟刘美玲和路茜也依次握了手,招呼着大家,“都坐,都坐,别站着。”

简单的开场白后,几人迅速进入状态,第一次内部会议高效得如同战前部署。

周亦儒率先推了推眼镜,将笔记本电脑屏幕转向王复生:“王组,根据筹备会一号决议和领导指示,我昨晚加班初步草拟了《‘前期规划与资源协调特别小组’工作规则(初稿)》和《近期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里面明确了您作为组长的最终签字权、各类文件的传阅审批流程,以及我们四人的基本职责分工。请您先过目,有需要调整的地方我马上修改。”

赵劲松紧接着开口,条理清晰:“复生同志,眼下最急的有两件事。第一,是‘立旗’。我已经和开发区管委会协调好了,就在他们的办公楼里,给我们小组腾出了几间相连的办公室,今天下午办公桌椅和基础设备就能全部配齐。有了咱们固定的‘指挥所’,办事才名正言顺,底气也足。这第二嘛,是‘拜码头’。接下来几天,恐怕得辛苦您,我陪着您尽快拜会一下发改委、国资委、工信部、国开行这几个关键部委相关司局的主要处室负责人。这次去不深谈具体业务,主要就是混个脸熟,把工作联系的通道先建立起来。以后很多具体事务,少不了要麻烦他们行方便。”

王复生一边听,一边心里暗赞王正主任用人精准。周亦儒的严谨确保了内部运转规范有序,赵劲松的活络老练则能为小组扫清外部障碍。这两人,加上专业的财务和贴心的后勤,俨然就是未来工厂建成后,他那“合规与特殊资源协调办公室”的雏形班底了。

“好!太好了!”王复生当即拍板,“周秘书,工作规则和任务表抓紧完善,尽快下发执行。劲松,‘拜码头’的事,时间行程全由你来安排,我随时待命,全力配合!咱们这个特别小组,从今天起,就算正式开张营业了!”

说完正事,他话锋一转眨巴着眼睛看向在座的四位:“几位,有个挺重要的情况,得先跟你们通个气,你们知道吗?”

众人都被他的话吸引了,好奇地望过来:“王组,什么事?”

王复生清了清嗓子,说道:“咱们这个组,别看现在在京城开会、协调,但真正的根儿,长远的工作岗位,是在琴岛。等项目步入正轨,咱们这整个班子,大概率是要整体搬到琴岛去办公、扎根的。这个情况……不知道几位能不能接受?”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