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 > 第25集 四大名着齐聚大明帝群(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集 四大名着齐聚大明帝群(3)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21)

朱元璋:“罗贯中咋不吭声了呢。”

朱棣:“爸爸,那还不是因为您在嘛,而且他以前是张士诚那边的人,哪敢轻易冒头呀。”

朱标:“@罗贯中 出来吧,有我懿文太子给你兜底。”

朱允炆:“@罗贯中 出来吧,我建文也保你。”

马秀英:“@罗贯中 出来说说话呗,有我马皇后给你撑腰。”

朱元璋:“@马秀英 大脚,你咋也冒出来了?”

朱祁镇:“好家伙,连太奶奶都现身了啊,@罗贯中 你面子够大的。”

马秀英:“只要是洪武年的事儿,我就得出来说句公道话,毕竟大家都一个时代的,也能劝劝你们太祖爷。”

罗贯中:“各位皇帝陛下好呀,我就是罗贯中。”

朱祁镇:“那你给大家介绍介绍自己呗。”

罗贯中:“在下本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是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主要身份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和戏曲家。”

朱厚照:“并州?这名字咋这么耳熟呢?哦对,《神探狄仁杰》里有句台词,‘在下姓狄,名仁杰,并州人士……’”

朱厚熜:“@朱厚照 照照,到底听你说还是听罗贯中说?”

罗贯中:“我这人作品还挺多的,算得上是中国章回小说的开山鼻祖。我写过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还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以及《三国志通俗演义》(大家简称《三国演义》),还和我老师施耐庵一起写了《水浒传》呢。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长篇小说,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可大了,我自己也挺欣慰的。”

朱厚照:“@罗贯中 施耐庵?你说的是不是写《水许传》那个施耐庵呀?他是你老师?”

朱厚熜:“照照,人家那叫《水浒传》,啥《水许传》啊?是不是上次钓鱼掉水里,现在还心有余悸,说错啦,哈哈哈。”

朱厚照:“@朱厚熜 老道士,我知道,要你多嘴?我乐意这么说,这是我的自由,你管不着。”

朱元璋:“@朱佑樘 你小子不是回去教训孩子了吗?咋又在这儿吵起来了?”

朱佑樘:“太祖爷,我是教训了呀。”

朱佑樘:“@朱厚熜 厚熜,这是你堂哥,别这么没礼貌。”

朱允炆:“四叔家这教育方式,真是“别具一格”啊。”

罗贯中:“能让我说了吧?没错,我的老师就是写《水许……》哎呀不对,都被正德皇帝带跑偏了,我的老师就是写《水浒传》的施耐庵。不过,你们是想听我讲讲《三国演义》,还是想了解我老师呀?”

朱祁镇:“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我都要听。”

朱祁钰:“某人可真够贪心的,得寸进尺。”

吴承恩退出群聊

群聊名称:大明朱家奇葩群(20)

马秀英:“你们看看,把吴先生都整无语了,直接退群了。”

马秀英:“@罗贯中 你不是要和吴承恩交流文学嘛,加他微信没?”

罗贯中:“@马秀英 回娘娘,草民已经加了。”

马秀英:“@罗贯中 那就接着说,讲讲你自己和你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我爸呢,是个丝绸商人。元代中期的时候,灭宋战争的创伤慢慢没了,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就开始从北方往南方转移。

南宋原来的都城杭州,那可是变得人口超多、商业超发达,成了繁华大都市,也是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所以啊,好多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像关汉卿、郑光祖这些人,都陆续搬到杭州那边去了。

我既是小说作家又是杂剧作家,肯定也受这股潮流影响,就跟着南迁了。我7岁的时候在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母亲去世,我就辍学跟着父亲去苏州、杭州做生意。

但我对做生意实在没兴趣,后来在父亲同意下,我就去慈溪跟着当时特有名的学者赵宝丰学习。

从那以后,我就有了“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其实就是想着能在江湖上到处游历,自由自在的。

公元1345 - 1355年的时候,我到了杭州。那儿好多说书的艺人,还有一些杂剧作家也在活动。我跟志同道合的人成了朋友,而且我又特别喜欢民间文学,到了杭州就不想走啦。”

罗贯中:“元至正十六年,我告别赵宝丰,当时我可是“有志图王”呢,就跑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府当幕僚。

张士诚那可是灭元的大功臣。第二年,在我的建议下,张士诚把皇上(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打得落花流水。”

朱元璋:“一想起这事儿我就来气。”

马秀英:“@朱元璋 想想标儿,想想允炆,消消气。”

朱棣:“也可以想想我呀。”

朱元璋:“@朱棣 想你?想你更气。”

马秀英:“@朱棣 你少说两句吧。”

罗贯中:“同年,张士诚的弟弟打仗输了,被元朝俘虏后,张士诚没办法就投降了。投降元朝后,张士诚就开始贪图享受。

到了至正二十三年,他看元朝不行了,又想称王。包括我在内的好多幕僚都劝他别急着称王,可他根本不听。刘亮、鲁渊这些人都走了,我也对张士诚失望透顶,就回太原老家了。”

朱标:“幸亏张士诚没听你们的,就他这决策注定得失败。我爸当年就听了朱升的建议,‘缓称王、高筑墙、广积粮’,最后才建立了咱大明王朝。”

朱元璋:“没错,当时好多人都劝我称王称帝,我心里也激动啊,但最后还是听了朱升的建议,采纳了‘缓称王、高筑墙、广积粮’,这才能笑到最后。好啦,@罗贯中 你接着说。”

罗贯中:“到了至正二十六年,我又回到杭州。《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从这之后开始写的。那时候我都五十多岁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写《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也都具备了。”

罗贯中:“皇上登基后,让各行省连续考试三年。因为我之前跟皇上是死对头,没办法,只能放弃了读书人当官的机会。到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我已经写了十二卷,后面的内容就是洪武四年以后写的了。”

罗贯中:“对了,我在写《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时候,我老师施耐庵从苏州搬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去世了。

为了纪念我老师,我写完《三国志通俗演义》后,就决定加工、增补老师写的《水浒传》。在洪武十年内完成的。在弄《水浒传》的同时,我还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类的作品。”

罗贯中:“洪武14年,我写出了《三遂平妖传》(20回本),从那以后就停不下来了,又写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这些着作。”

施耐庵通过朱棣分享的二维码加入群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