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 > 第96章 检验台上的“魂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6章 检验台上的“魂儿”

省食品工业研究所那栋灰楼,晓燕如今走得熟了,连门口那总板着脸的传达室大爷,见她次数多了,那审视的目光也淡了些许,只抬抬下巴,示意她登记。脚步踏在空旷走廊的水磨石地面上,回声依旧清晰,却不再让她心慌。她怀里紧紧抱着那个蓝布包袱,里面裹着的白瓷碗,像是揣着一团火,又像抱着一块冰,烫手,又硌得心口生疼。

“传统食品研究室”的门虚掩着。晓燕敲了门,里面传来孙主任一声“进”。推开门,依旧是那股子混合着旧书、消毒水和某种微甜发酵气味的复杂空气。孙主任和刘工都在,正围在靠窗的一张实验台前,台上摆着些亮晶晶的玻璃器皿和一台她叫不上名字的、带着许多旋钮和指示灯的仪器。

见晓燕进来,孙主任转过身,目光落在她怀里的包袱上。“带来了?”

“带来了。”晓燕上前,小心翼翼地将蓝布包袱放在实验台一角空处,解开系扣,露出里面那个用油纸封着口的白瓷碗。她动作轻缓,如同在展示一件易碎的珍宝。“这就是俺们厂里养了四十多年的老面肥,还有这些日子详细的喂养记录。”

刘工也走了过来,他没看晓燕,只盯着那只白瓷碗,戴上薄薄的橡胶手套,揭开油纸。那股晓燕熟悉的、微酸而醇厚的面肥香气立刻逸散出来,与实验室里原本的气味格格不入。

刘工用一把消过毒的不锈钢取样勺,从碗中不同位置取了少量面肥,分别放入几个贴好标签的玻璃培养皿和细长的试管中。他的动作精准、冷静,不带丝毫感情,像是在处理一件普通的实验材料。那面肥在他手里,不再是承载着几十年心血和情感的“魂儿”,只是一份待分析的“样本”。

晓燕站在一旁,看着那珍贵的、被李师傅视若性命的老面肥,被一点点分装进冰冷的玻璃器皿,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一阵阵发紧。她忍不住开口,声音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恳求:“刘工,孙主任,这面肥……养了四十多年了,不容易……您二位,多费心……”

孙主任推了推眼镜,语气平和却客观:“我们会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检测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代谢产物、发酵活力……这些数据,会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它的特性。”

这时,实验室的门被推开,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年轻女研究员端着一个托盘进来,上面放着几块“林记”的点心,是晓燕上次带来的样品。

“孙主任,刘工,‘林记’点心的基础理化指标初步结果出来了。”女研究员的声音透过口罩,有些闷,“脂肪含量、酸价、过氧化值都在正常范围内。不过,水分活度比同类工业化产品略高,这可能与他们的工艺有关,对保质期会有一定影响。”

孙主任接过报告看了看,点点头,对晓燕说:“看到了吧?这就是数据的作用。它能告诉我们,你们的点心好在哪儿,又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光靠‘味道正’、‘手感好’,是说不清这些的。”

晓燕看着报告纸上那些曲曲折折的图谱和数字,似懂非懂,但“水分活度高”、“影响保质期”这几个字,她听明白了。这不就是以前有时点心放久了容易返潮、口感变差的原因吗?原来这里面真有科学道理!

刘工那边,也已经将面肥样本分别放入了不同的恒温培养箱和一台嗡嗡作响的离心机里。他一边记录着参数,一边头也不抬地说:“菌群分析需要时间,至少一周。我们会对比不同批次的面肥,看其稳定性。另外,你们的生产记录,”他指了指晓燕带来的那本笔记,“我们需要与检测数据做关联性分析。环境温湿度、喂养间隔,对菌群活性和代谢产物有直接影响。”

晓燕连忙点头:“俺明白!需要俺们配合记录啥,您尽管说!”

接下来的几天,晓燕就留在了省城,守着那间小铺子,心里却时刻牵挂着研究所那边的进展。她隔一两天就去一趟研究所,不敢多打扰,只在前台问问情况,或者隔着实验室的玻璃门,远远瞧上一眼里面那些忙碌的白色身影和闪烁的仪器指示灯。

每一次去,她都觉得那扇门后正在进行着一场神秘的、关乎“林记”命运的“解剖”。她想象着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在培养皿里生长,想象着精密的仪器正在分析面肥里每一种带来风味的物质。那感觉,像是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交给了陌生人去评判,既期盼着结果,又害怕那结果是自己无法承受的。

期间,她抽空去拜访了顾知行,把研究所取样检测的事情跟他说了。

顾知行听后,沉吟片刻,道:“这是好事。科学的分析,能去除经验的模糊性,让好的东西真正站住脚。不过,你也得有心理准备,分析结果可能证实你们的老面肥确实独特,也可能发现一些以往没注意到的问题。无论哪种,对‘林记’的长远发展,都是有益的。”

他顿了顿,提醒道:“现在资金问题暂时解决,研究所这边也有了进展,黄永发那边,恐怕不会毫无动静。你在省城,要多留心。”

顾知行的话,像一阵冷风,吹散了晓燕因研究所进展而生出的些许暖意。是啊,黄永发那条毒蛇,怎么会眼睁睁看着她一步步爬出泥潭?

一周后,晓燕再次接到孙主任的通知,来到了研究所。

这一次,孙主任和刘工的脸色都比以往凝重了些。孙主任手里拿着几份刚打印出来的报告,示意晓燕坐下。

“检测分析有了初步结果。”孙主任开门见山,将一份报告推到晓燕面前,“你们的老面肥,确实有其独特之处。里面的菌群多样性很高,尤其是乳酸菌和某些野生酵母的比例,是普通商业酵母无法比拟的。这正是你们点心风味层次丰富、带有特殊发酵香的关键。”

晓燕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眼里放出光。

但孙主任话锋一转,手指点向报告上的另一组数据:“但是,问题也在这里。菌群复杂,意味着稳定性差。不同批次的面肥,优势菌群波动很大,直接导致发酵力和最终产品风味的不稳定。这就是为什么,你们严格按‘规范’操作,有时点心极好,有时却会稍有差异的根本原因。”

刘工在一旁补充,语气依旧冷硬:“水分活度的问题也确认了。与你们的烘烤工艺和配方用糖量有关。要延长保质期,要么调整工艺,要么……考虑添加合规的防腐剂。”

稳定性差?保质期短?还要加防腐剂?

晓燕看着报告上那些冰冷的数据和结论,刚刚升起的喜悦瞬间被浇灭。她想起了李师傅的坚持,想起了他说的“活气儿”,难道这“活气儿”,竟成了双刃剑?而这防腐剂,更是她从未想过要碰的东西。“林记”的点心,靠的就是本分、实在,加了那东西,还是“林记”吗?

“孙主任,刘工,”晓燕的声音有些发干,“这……这稳定性,还有保质期,能不能……能不能想别的法子解决?不加那个……防腐剂?”

孙主任和刘工对视了一眼。

“办法不是没有。”孙主任缓缓说道,“但这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工艺改进。比如,尝试将老面肥中的优势菌种分离、纯化,制备成更稳定的发酵剂;或者,优化你们的烘烤曲线和包装方式……但这都需要时间,更需要投入。”

他看着晓燕,目光锐利:“这,就是合作的真正意义,也是难度所在。你们,准备好了吗?”

晓燕攥紧了拳头,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

准备好了吗?她不知道。

她只知道,检验台上被剖析的,不只是老面肥,更是“林记”安身立命的根本。往前走,是未知的、需要巨大投入的科学改造;往后退,是守着不稳定和短保质期的老路子,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艰难求生。

这抉择,重如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