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禁睡区 > 第381章 吃饱了,该醒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颗名为“赤色流星”的庞然巨物,曾是悬于人类文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扭曲物理法则、开启黑暗纪元的元凶。

而此刻,它像一个完成了使命的信使,正悄然退场。

最初发现这一现象的是位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深空望远镜阵列。

一组负责监测残骸带引力参数的博士生,在检查常规数据时,以为自己看到的是设备故障。

数据流呈现出一种荒谬的、违背了天体力学基本定律的蓝移现象——那片庞大的残骸带,正在以一种无法解释的加速度,主动脱离太阳系的引力井。

报告被层层加急上报,全球的天文物理学家陷入了狂热而困惑的讨论。

然而,对于挣扎在“禁睡”边缘的普罗大众而言,宇宙深处的宏伟叙事远不如身体上传来的一个细微变化来得真切。

那是一种久违的、几乎被遗忘的感觉。

起初是在深夜加班的程序员,在敲下最后一行代码后,眼皮突然不受控制地黏合在了一起。

他惊恐地掐着大腿,却发现那股困意并非来自里世界的阴冷召唤,而是一种温暖的、发自骨髓深处的疲惫。

然后是医院的值班护士,在巡视完最后一间病房后,趴在护士站的桌子上,头一歪,便沉入了梦乡。

恐慌在蔓延,但又迅速被一种更奇异的发现所取代。

一夜之间,全球各地的“安宁管理总局”及其下属机构的紧急热线被打爆了。

但电话的内容不再是关于鬼影、异响或是亲人失踪,而是带着哭腔的、难以置信的询问:“我丈夫睡着了,他……他只是在打呼噜,我该怎么办?”

各大医学机构立刻行动起来,征集了首批“自愿睡眠者”,将他们接入最精密的脑电波监测仪。

观察室里,研究员们屏息凝神,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图,仿佛在观看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关键的战役。

数据稳定、平缓,呈现出标准的深度睡眠REm周期。

没有扭曲的尖峰,没有代表意识被卷入高维空间的异常信号。

他们……在做梦。

后续的访谈证实了这一点。

一个中年男人醒来后泪流满面,他说他梦见自己回到了小时候的院子,他那早已去世的父亲正在厨房里给他下他最爱吃的炸酱面。

一个年轻的女孩则梦见自己和病故的母亲坐在餐桌前,桌上摆满了菜,母亲不停地往她碗里夹红烧肉。

所有的梦境,内容各不相同,却都指向同一个主题——与逝去的亲人,共进一顿晚餐。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地平线,全球媒体不约而同地更新了头版标题。

没有喧嚣的庆祝,只有一行朴素而克制的文字,却蕴含着石破天惊的力量:

“第一夜安眠,无人失踪。”

禁睡时代,结束了。

司空玥是在自己的床上自然醒来的。

她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或许是在整理好母亲遗物后的某个瞬间。

她只记得,自己陷入了一片无边无际的温暖黑暗,然后,她看到了光。

那不是阳光,而是灶台上的火光。

她发现自己正站在一个大得望不到边际的厨房里,无数个灶台依次排开,延伸至视野的尽头。

而在离她最近的那个灶台前,站着一个熟悉的背影。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t恤,身形挺拔,正低头专注地将一把面条下进滚沸的锅里。

水汽氤氲,模糊了他的轮廓,却无法掩盖那份刻在司空玥灵魂深处的熟悉感。

陈三皮。

她想开口叫他的名字,却发现自己发不出任何声音,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她焦急地向前一步,他却仿佛背后长了眼睛,头也未回,用那略带沙哑的平淡嗓音说道:

“你终于肯睡了?”

司空玥用力地点了点头,视野瞬间被泪水模糊。

她看到他的肩膀似乎微微动了一下,像是在无声地叹息。

他没有转身,只是从旁边拿起一只干净的白瓷碗,将煮好的面捞进去,又从一旁的锅里舀了一大勺浓郁的骨汤浇上,最后,撒上一撮翠绿的葱花。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带着一种匠人般的专注。

他端着碗,转过身,一步步向她走来。

直到此刻,司空玥才看清他的脸。

那张脸上没有了往日的疲惫与算计,只有一种如水般的平静。

他的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一丝她从未见过的温柔。

他将那碗热气腾腾的面递到她面前。

“吃吧,”他说,“这次,我等你吃完。”

司空玥颤抖着接过那只温热的碗,熟悉的葱油香气混着骨汤的鲜美,瞬间钻入鼻腔。

她低下头,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仿佛要把这数年来的所有恐惧、思念与委屈,都随着这碗面一起吞咽下去。

泪水滴进汤里,她却毫不在意,只是拼命地吃着。

她醒来时,晨光正透过窗帘的缝隙,在房间里投下一道明亮的光束。

枕边,一片湿润。

但与以往任何一次惊醒都不同,这一次,她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

那是一种从身体到灵魂的、被彻底洗涤过的疲惫感。

禁睡时代里积攒的所有创伤,仿佛都在那一碗面里,被彻底抚平了。

安宁管理总局的解散通知来得迅速而平静。

没有欢送会,也没有表彰仪式。

这个在黑暗纪元里支撑着社会秩序的庞大机构,如同一艘完成了远航的巨轮,悄无声息地驶入港口,准备被拆解。

作为最后一批留守人员,林小满的任务是监督销毁所有S级以上的机密档案。

在总局地下三层的焚化炉前,他将一箱箱印着“绝密”字样的文件投入熊熊烈火。

火光映在他的脸上,明暗交替。

当他将最后一卷封存在特制铅盒里的档案投入火焰时,奇妙的一幕发生了。

那并非纸质文件,而是一份虚无的、由灵能构成的记录。

在接触到火焰的瞬间,它没有燃烧,而是在空中缓缓展开,化作一页半透明的书页。

正是“幽冥食录”的最后一页。

火光中,一行行曾经熟悉的订单记录如流水般闪过,最终定格在页面的最下方。

一行崭新的、仿佛用火焰本身写就的金色字迹缓缓浮现,又在下一秒随风消散。

“订单已完成,骑手已签收。”

林小满站在原地,久久未动,直到焚化炉的火焰渐渐平息。

他走出总局大楼,阳光刺眼。

迎面而来的是一群刚放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嬉笑着从他身边跑过。

忽然,其中一个女孩停下脚步,指着湛蓝的天空,发出一声清脆的惊呼:“快看!星星掉了!”

所有人,包括林小K满在内,都不由自主地抬起头。

只见蔚蓝的天幕之上,一道极其微弱的、几乎无法察觉的银色光线,正划破长空,朝着地平线的某个方向坠去。

它不像流星那般璀璨夺目,更像是一颗迷路的孩子,在漂泊了漫长的岁月后,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城市的宵禁彻底解除,夜市的灯火重新点亮。

城中村那家早餐铺的老板娘,摘下了那块陈旧的招牌,换上了一块崭新的木牌,上面是三个朴拙的大字:“三皮面馆”。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素面加蛋,热乎管够。”

林小满成了这里的常客。

他每次来,都只点一碗不加辣的素面,吃完后,在桌上放下二十块钱。

老板娘从不推辞,也从不找零,只是笑着将多出的十块钱放进一个单独的红色铁盒里。

“替他存着,”她对林小满说,“万一哪天回来,没带钱呢。”

某个飘着细雨的深夜,面馆即将打烊。

门帘被一只手掀开,一个浑身湿透的年轻人走了进来。

他看起来很疲惫,径直走到那个熟悉的位置坐下,却一言不发,只是将自己空荡荡的左边袖管,轻轻地放在了桌面上。

老板娘正在擦拭灶台的动作猛地一滞。

她看着那截空袖管,呼吸有那么一瞬间的停顿。

随即,她脸上绽开一个再熟悉不过的笑容,转身走向锅边。

“还是老样子?”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今天下雨,冷。我给你多加点辣。”

数年之后,一本名为《送餐者》的民间口述史悄然出版。

书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战斗,也没有拯救世界的宏大叙事,只是收录了上百个来自不同城市、不同阶层的人讲述的,关于“那个总在最绝望的夜里送来一碗热饭的男人”的故事。

书的末尾,附上了一张唯一的、极其模糊的照片。

照片似乎是隔着起雾的玻璃窗拍的,窗上,两行并列流淌的水痕清晰可见,就像两个人低着头,正共享一顿沉默的晚餐。

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间被月光笼罩的婴儿房里,一个新生儿在母亲的怀抱中安然入睡。

他小小的嘴角微微上扬,仿佛在梦里,尝到了什么无比温暖香甜的东西。

同一时刻,城市、乡野、高山、海岛……全球数以亿计的人类,几乎同步地,进入了沉沉的梦乡。

没有来自里世界的阴冷呼唤,没有对永恒囚禁的恐惧。

黑夜中,只有此起彼伏的、平稳而安详的呼吸声,如潮汐般温柔地起伏。

黑夜终于不再是深渊,而成了回家的路。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