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梦回贞观,我成王珪次子 > 第97章 宫廷宴席(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长孙皇后话音落下,王玉瑱当即投去一道感激不尽的目光。他这一望情真意切,反倒将李世民衬得像是故意刁难臣子的严君。

李世民将两人神色尽收眼底,不由摇头失笑,指着王玉瑱笑骂道:“朕不过与你打趣两句,你小子倒摆出这副委屈模样,活像朕欺负了你一般,做什么女儿姿态!还不快收起那眼神,拿出你平日‘酒谪仙’的潇洒气度来!”

李世民又调侃了王玉瑱几句,见他神色松弛下来,便顺势言归正传:“今日召你前来,实是因皇后久闻朕的太常丞才名。既然恰逢此宴,良辰正好,你可有诗作能当场吟诵,让朕与皇后一同品鉴?若得佳作,朕必不吝赏赐。”

此话一出,王玉瑱虽面色从容,但长孙皇后心思细腻,察觉到他眼底一闪而过的沉吟。

她深知御前即兴赋诗压力不小,不愿这位年轻臣子因仓促而折损才名,便温声接过话来,向李世民婉言道:“陛下求才若渴,臣妾感同身受。只是锦绣文章,终究需细火慢炖。不如先让玉瑱回席,于席间静静构思。眼下宴席方酣,佳肴未毕,时间充裕,正好容他慢慢打磨,届时再献上真正珠玉之作,岂不更为美满?”

王玉瑱闻言心里松了口气,要他在如此名留青史的重臣和这两位名垂千古的帝后面前,当场作诗,他一时半会还真不知作什么,就是抄都不知道该抄哪首。

“臣谢陛下、皇后体恤,容臣回座位斟酌一番,定会诵上佳作。”

李世民笑着点点头:“好,你且回去吧。”

看着王玉瑱坐回王珪身侧后,长孙皇后不由小声说道:“这王家二郎不光才名显赫,就是这模样也是一等一的。陛下您瞧,这满朝文武坐在这里,属这王二郎的样貌最是出挑。”

李世民笑着点点头,他见到王玉瑱第一眼便挺顺眼的,要不然就他洛阳诗会推官的那件事,岂能如此轻描淡写?

纵然有他太原王氏的权赫原因,但朕若追究,也不是不可以。最后还不是看这小子识大体又有些文人风骨,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唉,可惜年纪轻轻便亡了妻。这续弦八成也是跑不了崔家那个丫头,不然我看酒谪仙做天家驸马也是不错的。”长孙皇后幽幽说道。

李世民暗自苦笑,太原王氏凭此子硬是多了个诗礼簪缨之世族的称谓。甚至隐约有并肩琅琊王氏文脉的势头,王阔那个老古板要是能舍得王玉瑱当驸马,朕都敢把长乐许配给他。

当最后一道炙羊肉的主菜呈毕,盛宴也终于迎来了高潮。

不论文臣武将,皆携嫡子依次上前,向帝后敬酒祝颂。表面上是礼节周到,实则各家心照不宣,都盼着能让家中那尚未成器的儿子在圣前露一回脸。

若运气好,能被陛下看中,赏个金吾卫的职衔,或准入弘文馆进修,那今后的仕途,便可谓一片坦荡了。

上前祝酒的次序自有讲究,不依官阶高低,而看亲疏远近。

最先出列的,自然是程知节与尉迟恭这两位素来不拘礼数的老将。若不是顾忌长孙皇后在席,两人怕早就在这太极殿中比起拳脚来了。

李世民看着他们,佯装斥责道:“你们两个杀才,也不看看今日是何等场合,就不能给孩子们做个表率?”话虽如此,他眼底的笑意却如何也藏不住。

随后上前的,是长孙无忌与其子长孙冲。

对于这个亲侄儿,长孙皇后一向极为关切,那份用心,甚至不逊于对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

长孙冲也未曾令她失望,自小熟读经史,温文知礼,全无世家子弟常有的骄矜之气。若说有何不足,便是其政治嗅觉远不及其父敏锐。

然而,正是这份“不足”,反让李世民对他格外放心,甚至愿将自己最疼爱的嫡公主下嫁。

在帝王看来,这样一个才德兼备却不擅权谋的年轻人,与公主安稳度日,便是最好的结局。往后勤谨本分,富贵荣华,自然不会短缺。

王玉瑱正看热闹看的走神,王珪还以为他在想诗作,便隐晦的朝老友魏征使了眼色,后者微微点头,便起身带着魏叔玉来到帝后面前。

“陛下,值此新元肇启,万象更新之际,臣谨以为贺。然臣之贺,非仅贺岁序之新,更是贺我大唐,在陛下励精图治之下,去岁弊革风清,今岁更当政通人和。”

他略顿一顿,目光清正,继续言道:“臣愿陛下,于这新春之始,常怀如临如履之心,则我大唐江山,必能基业长青,岁岁安泰,臣,恭祝陛下新年圣康!”

李世民听罢,心中大为受用。毕竟一年到头,也难得从这个倔强老臣口中听到几句这般顺耳的吉祥话。

他朗声笑道:“好!玄成今日难得说几句中听的话,若是……”

话音至此,李世民猛然收声,心知失言。若魏叔玉不在场,这般调侃倒也无妨。可如今其子侍立在侧,此言一出,颇有“对子教父”之嫌,实在有失君臣之礼。

长孙皇后在旁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随即温声解围道:“陛下今日饮得多了些,魏侍郎切莫在意。”

说罢,她含笑取出一枚玉佩。那玉质温润通透,光泽内敛,一望便知不是凡品。

她亲手将玉佩赐予魏叔玉,语重心长道:“魏家大郎,此玉赐予你。望你日后能如令尊一般,恪尽职守,直言善谏,做一位辅佐君王的直臣、能臣。”

魏叔玉恭敬地双手接过,伏身拜谢:“臣必不负皇后厚望,亦不负陛下隆恩!”

李世民见皇后三言两语便化解了方才的尴尬,眼底笑意更深,欣慰地点了点头,示意二人退下。

魏征本也没在意李世民失言之事,退下之后朝王珪方向望了一眼,后者已经起身,王玉瑱和王崇基紧随其后,朝着帝后走去。

方才还人声微闻的文武群臣,此刻极有默契地敛息屏声,无数道目光悄然投向了御座前的王珪父子。

这寂静里,藏着两份心照不宣的期待:其一,是想看看这位素得圣心的王珪,今日能得何等殊恩;其二,则是想瞧瞧他身旁那位名动长安的“酒谪仙”王玉瑱,究竟是真才实学,还是已然江郎才尽。

在这片无声的注视下,王珪整肃衣冠,领着儿子向前一步,朝御座深深一揖,声音清朗沉稳:

“臣王珪,携犬子恭祝陛下、皇后新岁安康,福泽绵长。愿我大唐风调雨顺,国祚永昌,江山社稷,繁荣鼎盛!”

李世民目光落在王珪身上,心中感慨万千。

这位老臣曾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属官,当年在秦王府时也没少与自己针锋相对。可待他真正归于麾下,李世民才深知“王叔玠”之才名不虚。

其治国之能,丝毫不逊于房玄龄、杜如晦。想到此处,他不禁暗叹:李建成空有此等贤才却不知重用,岂有不败之理?

“叔玠快快请起,”李世民语气温和,带着难得的亲近,“从今往后,你我可就是儿女亲家了。让你家三郎好生成长,早日与南平公主完婚,也好了却朕一桩心事。”

此言一出,满堂寂静。

群臣皆露惊异之色——无他,只因皇帝口中那声“亲家”。

大唐驸马虽多,可能让皇帝在如此场合亲口以“亲家”相称的,除了长孙无忌,便只有眼前的王珪。

这不仅是殊荣,更是圣心的明证。众人暗忖:太原王氏,竟得圣眷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