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文娱:从平行世界抄作业 > 第358章 声画织乡梦:真景入歌,长卷绘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8章 声画织乡梦:真景入歌,长卷绘情

巡演车队驶入第一站临江城时,午后的阳光正透过梧桐树叶,在街道上洒下斑驳光影。

国家级非遗保护中心的对接人陈主任早已在剧场门口等候,他握着岳川的手,目光扫过装满盲盒的木箱和夏晚晴的吉他盒:“你们的《叶痕三韵》和乡土盲盒在业内已经传开了,这次不仅要巡演,我们还想加一个‘声画联动展’,把戏曲、音乐、影像、文字揉进同一个空间。”

岳川脚步一顿,脑海里浮现出前世“沉浸式多媒体艺术展”的框架——用多感官体验打破艺术形式的边界,让观众置身于乡土场景中,而非单纯“观看”。

“可以,”他当即回应,“剧场前厅做‘声画长卷区’,用投影把林野拍的实景素材(田埂、枫香树、晒谷场)投在十米长的糙纸幕布上,上面叠加凌薇的手绘插画和我写的诗词;

侧厅设‘声音剧场’,用多声道设备播放陆哲收录的乡音,观众戴上耳机,能听到风吹槐叶的声、孩子的笑声、戏曲的余韵;夏晚晴的音乐不只是背景,要做成‘互动旋律’,观众触摸幕布上的树叶投影,就能触发对应的插曲片段。”

这话看似是结合现有素材的临场构思,实则复刻前世人沉浸式艺术的成功逻辑,伪装成“各艺术形式自然融合的必然结果”。

夏晚晴立刻接话,眼里闪着创作的光芒:“我可以把之前的所有音乐重新编曲,做成《叶痕交响诗》,”她指尖在吉他盒上轻轻敲击,“第一乐章《乡韵初生》用童谣和自然声打底,第二乐章《根脉流转》融入戏曲选段和手作声响,第三乐章《岁月回甘》用钢琴和竹笛收尾,既保留每个作品的内核,又能串联成完整的听觉故事。”

她还补充道,会在“声音剧场”设置一个小型演奏台,每天巡演间隙现场弹奏,观众可以点歌,也可以分享自己的乡土故事,她会即兴将故事融入旋律——这既坚守了她音乐人的职业核心,又让副线成为联动展的灵魂,不是“附属配乐”,而是驱动情感共鸣的核心载体。

团队按固定分工迅速落地,各领域内容自然交替推进:

凌薇负责“声画长卷”的视觉设计,她没有用规整的投影布局,而是让实景影像、手绘插画、诗词文字自由叠加,比如枫香树的投影上,会慢慢浮现“雪落枝桠藏暖意”的诗句,槐叶的影子旁,会跳出孩子们手绘的小火车,“星娱要是做这种展,肯定会用高清LEd屏,精修影像,追求完美对称,哪有这种带着手工温度的‘不规整美感’”;

她还在糙纸幕布边缘,用枫香颜料手绘了细碎的叶痕,有的地方颜料晕开,有的地方笔触断断续续,像自然生长的痕迹。

林野重新剪辑实景素材,特意保留了拍摄时的“不完美”:镜头轻微的晃动、偶尔入镜的手指、雨后镜头上的水珠,他把这些片段和戏曲排练的幕后素材穿插,投在长卷上,“让观众看到的不是‘完美的乡土’,而是真实的、有温度的生活”;

他还在投影里加了“隐藏彩蛋”,观众停留足够久,就能看到孩子们拓印、老人们做槐叶枕的特写画面。

陆哲调试“声音剧场”的多声道设备,把乡音按场景分区:前区是田埂的自然声,中区是戏曲的唱腔,后区是手作的声响,观众走动时,声音会自然切换,形成“移动的乡音地图”;

他还把夏晚晴的《叶痕交响诗》拆分成多个片段,编程触发机制,观众触摸幕布上的“槐叶”,就响起《槐香谣》,触摸“枫香树”,就触发《雪落枫香》。

岳川则负责诗词的排版和“互动触发词”设计,他把之前写的乡土诗词按情绪分类,比如“暖”“念”“归”,观众触摸对应的情绪标签,诗词就会以手写体的形式慢慢出现在幕布上;

他还在长卷末尾留了块空白区域,准备让观众写下自己的乡土记忆,后续会将这些文字扫描后,叠加到长卷投影中,让展览持续“生长”。

周曼对接剧场工作人员,协调场地布置,同时处理巡演和联动展的票务,她没有搞高价票,而是推出“亲子套票”“老人特惠票”,还预留了部分公益票给当地的留守儿童,“星娱要是办展,肯定会炒高价票,邀请明星站台,咱们要的是让更多人能走进来,感受乡土的力量”。

联动展和巡演同步开启的第一天,剧场就人声鼎沸。前厅的“声画长卷区”前,不少观众驻足触摸幕布:一个小女孩轻轻碰了碰槐叶投影,《槐香谣》的童声立刻响起,她跟着拍手哼唱;

一位白发老人触摸枫香树的影子,听到张大爷的念叨声,眼眶瞬间红了,对着幕布轻声说:“我老家也有这样一棵枫香树。”

夏晚晴在“声音剧场”的小型演奏台旁,刚弹完《叶痕交响诗》的第一乐章,就有观众举手分享:“我小时候跟着外婆学过编竹篮,现在外婆不在了,听到这音乐,就想起她编竹篮时的‘噼啪’声。”

夏晚晴点点头,拿起吉他,即兴改编旋律,把“竹篮”“外婆”这些元素编进曲子里,琴声温柔,混着观众的抽泣声,格外动人。

《叶痕三韵》的巡演在剧场主厅上演时,声画联动展依旧热度不减。凌薇在长卷区帮观众写下乡土记忆,有个年轻人写下“奶奶的红薯粥,甜到心里”,她就用手绘的红薯图案点缀在文字旁;

林野拿着相机,拍下观众与长卷互动的瞬间:孩子们趴在幕布前找彩蛋,老人们戴着耳机听乡音,情侣们在诗词投影下合影,这些画面被实时投在长卷的空白区域,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可就在当天下午,周曼接到消息:星娱在临江城的商业中心搞了“同款沉浸式乡土展”,用VR设备模拟乡村场景,搭配合成的“乡音”和精修的虚拟影像,邀请流量明星作为“体验官”,门票价格是主角团队的五倍。

“他们的VR场景里,田埂比红毯还干净,村民都是AI生成的,表情统一,”周曼翻着网友的吐槽视频,“明星体验时,对着虚拟槐叶枕说‘好有乡愁’,可连槐叶的味道都没闻到过,太假了。”

对比之下,主角团队的联动展和巡演越发热闹。巡演结束后,不少观众拿着乡土盲盒,回到声画长卷区,拆开盲盒,闻到槐香,听到里面的乡音,再看着幕布上的实景投影,久久不愿离开。

有个从外地回来的年轻人,拆开盲盒,里面是张孩子写的便签:“我喜欢在枫香树下捡树叶”,还有一片真的枫树叶,他拿着树叶,对着幕布上的枫香树投影,轻声说:“我也喜欢,小时候我经常在树下玩。”

夏晚晴的即兴创作越来越多,她把观众分享的故事都记在笔记本上,每晚结束后都会整理,将这些故事融入《叶痕交响诗》的后续乐章。

她的演奏台旁,渐渐围满了想听“定制旋律”的观众,有的想为父母点一首,有的想为故乡写一段,她都一一回应,用吉他和温柔的歌声,把每个人的乡土记忆谱成曲子。

岳川在长卷区看到,之前预留的空白区域已经写满了观众的乡土记忆,文字和手绘图案交织,像一幅鲜活的“全民乡土长卷”。

他让凌薇把这些内容扫描存档,计划在巡演结束后,整理成一本《叶痕回响》的散文集,再搭配夏晚晴的《叶痕交响诗》音频,做成“声文合一”的合集——这既延续了他文学创作的主线,又让各领域内容深度绑定,形成闭环。

陆哲的声音库也越来越丰富,他把观众分享故事的声音、夏晚晴的即兴演奏、甚至是盲盒打开时的“沙沙”声都收录进来,不断更新“声音剧场”的内容,让每一位后来的观众都能听到新的乡音、新的故事。

傍晚闭馆时,团队坐在剧场前厅,看着依旧有不少观众在长卷区互动,夏晚晴抱着吉他,轻轻弹起刚改编的《叶痕交响诗》片段,琴声混着盲盒里偶尔传出的童声、观众的低语声,格外治愈。

陈主任走过来,递给岳川一份文件:“国家级非遗保护中心想和你们长期合作,把‘声画织乡’的模式推广到全国,还要在明年举办‘全国乡土声画艺术展’,邀请你们作为核心创作团队。”

岳川接过文件,指尖划过“全国推广”的字样,没有说话,只是抬头看向幕布上的枫香树投影。

夏晚晴的琴声突然停顿,她抬头看向岳川,眼里带着询问,岳川对着她轻轻点头。这时,林野的相机捕捉到一个画面:一片从盲盒里掉出来的枫树叶,被风吹到幕布前,刚好落在枫香树投影的枝桠上,像真实的树叶与影像融为一体。

陆哲立刻把这个瞬间录下来,夏晚晴也重新拨动琴弦,将这片“落叶”的意象编进曲子里,琴声悠扬,混着远处传来的城市喧嚣,却依旧透着乡土的宁静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