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有一帮古惑仔 > 第234章 百家汇聚龙首原 帝许宏愿铸文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4章 百家汇聚龙首原 帝许宏愿铸文脉

龙首原那场由秦哲提议、李世民下诏的“重铸百家”求贤令,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短短一个多星期内,便在大唐境内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并迅速汇聚成一股涌向长安的洪流。

起初,是试探和观望。

那些散落民间、守着祖传学问、甚至隐姓埋名多年的诸子百家后裔或传人,在看到官府张贴的皇榜,或是听驿卒、说书人宣讲那前所未有的求贤诏书时,第一反应皆是难以置信。

“重铸百家?朝廷…当真容得下我等‘异端邪说’?”一名隐居在终南山深处、钻研墨家机关术的老者,捏着弟子抄录回来的诏书,双手颤抖,老泪纵横。墨家自汉后便式微,被视为“役夫之道”,何曾想过有被朝廷正名征召的一天?

“法家…陛下竟需要法家?”一名在县衙充当刑名师爷、实则家传法家律学的中年文士,深夜反复研读诏书,眼中闪烁着激动与野心的光芒。法家虽曾助秦一统,却背负骂名千年,如今竟有机会登堂入室?

“兵家…陛下欲集兵家之大成?”一名退役的老校尉,摩挲着祖传的、已经翻烂的《孙膑兵法》抄本,心潮澎湃。

怀疑、激动、忐忑…种种情绪交织。但最终,对传承学问的执念,对光耀门楣的渴望,对一展所长的期盼,压过了一切顾虑。

开始是三三两两,而后是成群结队。来自天南地北,操着不同口音,穿着各异服饰的“奇人异士”,怀揣着祖传的典籍、手稿,或是满腹的经纶与技艺,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长安城外,那片传说中的“龙首原”。

他们不敢直接去皇城,而是先聚在龙首原的入口处,小心翼翼地打听、求证。

“这位…军爷,”一位儒生打扮,却眼神锐利、透着法家严苛气息的中年人,恭敬地向值守的红棍行礼,“敢问…陛下那求贤诏,所言可真?吾乃河内张氏,家传律学,精研《法经》、《韩非》,欲效忠朝廷,不知…该如何觐见?”

红棍虽一身煞气,却早已得到吩咐,板着脸公事公办地回道:“诏书岂能有假?去那边棚子下登记!姓名、籍贯、所擅学派、有何凭据!自然会有人安排查验引见!”

又一位穿着粗布短打、手上满是老茧的中年汉子挤上前,声音洪亮:“俺是齐地墨者!会造守城弩、云梯、还有各种机关巧锁!俺这学问,朝廷也要?”

“要!”红棍言简意赅,“只要是真本事,能利国利民,龙首原都要!登记!”

一位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牵着一个少年,少年背后负着一柄与他身材不符的长剑。老者沉声道:“老夫乃古兵家‘形势’一脉传人,善地势勘测、营寨布防、奇正相合之术,可能见驾?”

“登记!验明正身后,自有安排!”

询问声此起彼伏,法、墨、兵、农、医、阴阳、纵横…甚至还有自称精通占卜、堪舆、驯兽等杂学的,龙蛇混杂,却都怀着一丝希望。

消息很快传到正在龙首原督促进度的李世民和秦哲耳中。

“哦?这么快就来了?还不少?”李世民放下手中的教材草稿,眼中露出惊喜之色,“走,秦兄,你我亲自去见见这些‘百家遗贤’!”

龙首原入口处的临时登记棚外,此刻已聚集了近百人,正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当他们看到一队精锐卫士簇拥着两位气度非凡、身穿常服却难掩贵气的人走来时,顿时紧张起来,纷纷屏息垂首。

李世民走到人群前方,目光扫过这些形色各异、却都带着学识气息的面孔,脸上露出了温和而极具感染力的笑容,朗声道:“诸位先生,不必多礼。朕,便是大唐皇帝李世民。”

“参见陛下!”众人闻言,慌忙跪倒一片,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他们万万没想到,皇帝竟会亲自来见他们这些“山野之人”!

“平身。”李世民虚扶一下,声音清晰而有力,“朕的求贤诏,字字是真,句句是实!绝非虚言!”

他目光灼灼,看着众人:“朕知道,你们之中,有法家传人,精通律法,能使赏罚分明,吏治清明;有墨家子弟,善守城工械,能强军固国;有兵家高人,深谙韬略,可运筹帷幄;有农家贤达,精通稼穑,能富足民生;有医家圣手,妙手回春,能活人无数…”

李世民每说一句,人群中相应学派的人便挺直了腰板,眼中爆发出光彩!

“朕还知道!”李世民声音陡然提高,充满了帝王的自信与包容,“你们各自的学问,传承不易,甚至多有坎坷!以往,或许门户之见,或许时运不济,使得百家之学,不得其门,不得其用!致使明珠蒙尘,乃华夏文教之憾事!”

这话说到了所有人的心坎里,许多人眼眶都红了。

“但如今,时代变了!”李世民大手一挥,气势磅礴,“朕之大唐,要开创的是亘古未有之盛世!需要的不是一家一言,而是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朕的朝堂,容得下儒家之仁,也容得下法家之严,墨家之巧,兵家之谋,农家之实…凡有所长,皆可为大唐所用,皆可为民造福,皆可名垂青史!”

“陛下…陛下圣明啊!”那位法家张先生激动得涕泪交加,伏地高呼。

“朕今日在此,向诸位,也向天下承诺!”李世民的声音如同洪钟,敲在每个人心上,“只要诸位诚心为国,献其所学,朕必待之以国士,授之以官职,许之以传承!朕将在国子监、弘文馆专设百家学馆!你们,就是第一批学馆博士!可以光明正大地招收门生弟子,传授你们的学问!你们的学说,经朝廷审定后,可列入新科举的选考科目!让你们的弟子,凭真才实学,步入朝堂,成为国之栋梁!”

“科举…我等学问也能入科举?”众人彻底震惊了!这简直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恩典!这意味着他们的学派,将真正获得官方认可的正统地位!

“然也!”李世民肯定道,“朕不仅要你们来,更要你们的学问开花结果,代代相传!朕要的是活着的学问,不是故纸堆里的死物!”

这时,那位墨家汉子激动地抬头,声音粗豪却带着一丝哽咽:“陛下!俺…俺们这些手艺,以前都被叫成奇技淫巧,上不了台面…陛下当真不嫌弃?”

李世民大笑:“嫌弃?朕与秦王,求之不得!龙首原的机巧之术,能造出琉璃美酒,能修水泥坦途,能产亩产数千斤的神粮!这难道是奇技淫巧?这是强国富民之神技!你墨家机关术,若能用于筑城、修路、强军,其功至伟!朕岂会轻视?”

秦哲也在一旁懒洋洋地插话:“老哥,放心吧!在龙首原,手艺好的人,吃饭都能比旁人多加个鸡腿!陛下金口玉言,你们的好日子,在后头呢!”

这话虽糙,却让众人倍感亲切,纷纷笑了起来,紧张气氛一扫而空。

李世民收敛笑容,语气转为严肃,目光扫过众人:“然,朕予尔等厚待,亦有要求!”

众人立刻凝神静听。

“其一,需为国效力。尔等学问,需用于大唐强盛、百姓福祉,不得藏私,不得固步自封。”

“其二,需约束门人。尔等招收弟子,需严加管教,使其忠君爱国,遵纪守法。若有人仗着学识,行那叛国、泄密、惑乱民心之事…”李世民眼神一冷,“休怪朕…不讲情面!届时,不仅其人依法严惩,尔等师门,亦将受牵连!”

“其三,需去芜存菁,与时俱进。朕要的是能用于当下的实学,不是迂腐不合时宜的旧论。尔等学说,需经朝廷与龙首原共同审定,方能传授。”

法家张先生立刻代表众人,郑重叩首:“陛下隆恩,如天之高!臣等…岂敢不尽心竭力,以报陛下知遇之恩!陛下所约三章,乃正理!臣等定当谨守门户,严束弟子,将所学倾囊相授,为大唐盛世,为新科举,添砖加瓦,死而后已!若有门人作奸犯科,无需陛下动手,臣等第一个清理门户!”

“臣等谨遵圣谕!为大唐效死!”众人齐声应和,声音中充满了找到归宿的激动与效忠的决心。

“好!很好!”李世民满意地点头,“玄龄!”

“臣在。”房玄龄出列。

“即刻安排诸位先生入住龙首原驿馆,好生款待。明日,由你与克明、辅机、孔颖达,并龙首原各组长,共同对诸位先生进行学问考校,量才录用,拟定职司!”

“臣遵旨!”

李世民看着这群焕发出新生机的百家学者,心中豪情万丈。他知道,今日汇聚于此的,将是未来大唐文教大厦最坚实的基石之一。

华夏文明的智慧之火,将在他的时代,被再次拨亮,并燃烧成照耀千古的熊熊烈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