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的春光,似乎格外眷顾龙首原。这里不再仅仅是机巧百工与铁血红棍的巢穴,更悄然间,化为了一个吞吐天下学问、熔铸新学的巨大熔炉。
《大唐报》引发的震动仍在持续发酵,而另一场更为深远、更为根本的变革,已在龙首原的核心工坊区悄然拉开序幕。
数辆来自国子监、秘书省的马车,络绎不绝地驶入龙首原,卸下一箱箱、一车车沉重无比的物件——那是大唐立国以来,收集、誊抄、珍藏的所有典籍!经、史、子、集,百家之言,圣人之书,甚至许多孤本、残卷…此刻,它们被李世民一道旨意,尽数从深宫秘阁中请出,送到了这片被视为“离经叛道”却又创造着无数奇迹的土地上。
秦杨站在库房前,看着堆积如山的竹简、帛书、纸卷,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焦头烂额。他是龙首原的大总管,如今却要兼任这“编书总局”的负责人。
“快!都动起来!”他拍着手,指挥着数百名识文断字、被紧急抽调来的红棍和账房,“按秦王吩咐,先粗分!经、史、子、集,四大类!子部再细分,儒、道、法、墨、兵、农、医、杂…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动作轻点!这些都是宝贝,弄坏了把咱们卖了都赔不起!”
红棍们虽然厮杀惯了,但此刻却异常小心,他们深知这些竹简纸张承载的分量。龙首原效率至上的作风在此展现无遗,庞大的书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梳理开来。
而这,仅仅是第一步。
在另一片划定的“编撰区”,景象更为壮观。上千名红棍,席地而坐或伏于案前,每人面前都铺着龙首原自产的廉价却好用的竹纸,手握硬笔,凝神思索,然后奋笔疾书!
他们不再是战场上喋血的悍卒,而是化身为文明的记录者与创造者。
这些人,皆是穿越众。他们来自现代社会的各个角落,拥有着截然不同的知识背景和专业领域。此刻,他们正根据秦哲的指示,结合自身所学,编写一套适用于大唐蒙童与初级学子的“新学”启蒙教材!
一个曾是机械工程爱好者的红棍,正在绘制着杠杆、滑轮的简图,旁边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格物蒙学·力之篇》。
一个曾是化学爱好者的红棍,小心翼翼地避开危险试剂,用最浅显的语言描述着水、火、土、气的基本性质,编写《化学蒙学·物之变》。
一个地理爱好者,则在凭借记忆勾勒着简易的大唐疆域图、世界五大洲七大洋的轮廓,标注着主要山川河流,编写《地理蒙学·脚下地与天外天》。
数学爱好者们在编写《算学蒙学·从数数到方程》,语文功底好的则在斟酌字句,编写《语文蒙学·识字与明理》…
他们没有统一的模板,风格各异,但核心一致:去芜存菁,注重实用,言语浅白,激发兴趣。他们将现代科学的知识体系,打碎、简化、重组,试图用唐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播种下去。
这不是秦哲一个人的知识,这是凝聚了上万名穿越者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自己所属那个时代文明精华的一次集体回溯和提炼!
与此同时,在龙首原特意安排的静室内。
房玄龄、杜如晦两位宰相,正对坐弈棋,但更多时间是在沉思和笔谈。他们不是在编写启蒙教材,而是在根据毕生从政经验,总结提炼《政要·宰相篇》,旨在论述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与宰辅职责。
长孙无忌则在另一室,结合吏部事务,编写《吏鉴·考成与铨选》,详细阐述官员考核与选拔的细则与案例。
就连被“请”来的孔颖达和几位当代大儒,也被安排了任务。他们虽然对龙首原的“异学”心存抵触,但面对整理、勘误、注解儒家经典《五经正义新编》的宏大工作,还是拿出了十足的学术热忱。
整个龙首原,仿佛一个巨大无比的文明蜂巢,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铸造新时代的学问基石而忙碌。
中心区的校场上,则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李世民和秦哲并排坐在凉棚下,悠闲地品着茶,看着场中。
太子李承乾、越王李泰、程处默、尉迟宝琳、秦怀道、李德謇、房遗直、杜构等一众小子,正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在秦战和薛仁贵的督导下,进行着残酷的体能和军事训练!蹲马步、举石锁、负重跑、练习基础格斗术…一个个晒得黝黑,叫苦不迭,却没人敢偷懒。
李世民看着儿子们那股难得的狠劲和蓬勃朝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秦哲则翘着二郎腿,时不时指点两句:“承乾,腰挺直!青雀,别龇牙咧嘴,呼吸节奏!处默,你小子没吃饭吗?再加五斤!”
“秦兄,你这练兵的法子,虽然粗野,却甚是有效。瞧这些小子,比在宫里时结实多了。”李世民笑道。
“那是自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呃,是干大事的本钱!”秦哲抿了口茶,目光从校场收回,变得有些悠远,“老李啊,看着眼前这编书的盛况,我忽然想起个事。”
“哦?秦兄又有何高见?”李世民饶有兴趣地问。
“咱们现在,儒家的人在整理儒家经典,我龙首原的人在想方设法编新学。这很好,儒为根基,新学为用,两条腿走路。”秦哲放下茶杯,语气认真起来,“但是,华夏文明,可不只是儒家啊。”
他掰着手指头数道:“法家呢?商鞅、韩非子那一套‘法、术、势’,虽然严苛,但对于制定律法、构建官僚体系、集中皇权,可是有大用的!咱们现在搞考成法、摊丁入亩,没有严厉的法治保障,根本推行不下去!”
“墨家呢?那可是搞工程机械、防御守城的祖宗!‘兼爱非攻’的思想或许不合时宜,但他们那些机关术、光学、几何学,可是实打实的好东西!对我们修路、筑城、造军械,大有裨益!”
“兵家就更不用说了,孙武、吴起、孙膑…他们的兵法谋略,是冷兵器时代的瑰宝!应该好好总结提炼,和咱们的新式战法、装备结合起来,写成新的《战争论》!”
“还有农家、医家、阴阳家…甚至名家、纵横家…诸子百家,各有精华!那可都是老祖宗花了多少心血琢磨出来的智慧结晶!”
秦哲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我担心啊,经过秦汉以来几百年的‘独尊儒术’,再加上战乱,这些学派的真传弟子、那些真正精通其核心思想的大家,可能已经散落民间,甚至断了传承!再不去找,可能就真没了!”
他看向李世民,目光灼灼:“老李,下道旨意吧!以朝廷的名义,征召天下百家学者! 不论出身,不论学派,只要有一技之长,对法、墨、兵、农、医、杂等百家学说有深入研究或家学传承的,都给我请到长安来!”
“给他们官职,给他们待遇,给他们研究着述的条件!让他们把各家的学问,都系统地整理出来,去伪存真,编撰成书!然后,择其精华,纳入新学堂的教材,传授给学子!”
“咱们大唐,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不仅要复兴儒学,更要重铸百家! 让法治、让机巧、让谋略、让农艺、让医术…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只有这样,咱们开创的,才是一个真正包容、强大、根基深厚的全新文明!而不是单单靠我龙首原这点‘异术’撑场面!”
李世民听着秦哲的话,眼神越来越亮,胸中豪情激荡!
作为帝王,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这不仅仅是收集学问,这是在为大唐奠定万世的学术根基,是在汇聚整个华夏文明的智慧精华!
“好!好一个‘重铸百家’!秦兄此言,真乃高瞻远瞩,功在千秋!”李世民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地站起身,“朕怎就没想到!诸子百家,皆是我华夏瑰宝,岂能让其蒙尘断绝!”
他当即对身旁的内侍道:“传旨!命房玄龄、杜如晦、孔颖达即刻来见!”
不多时,三位重臣匆匆赶来。
李世民将秦哲的想法一说,房玄龄、杜如晦顿时面露震惊与无比钦佩之色!作为顶尖的政治家和学者,他们瞬间就明白了此举深远的意义!
孔颖达先是愕然,随即陷入沉思,最终抚须长叹,起身对秦哲郑重一揖:“秦王殿下胸怀之广,眼光之远,老朽…叹服!若能汇聚百家,取其精义,补益圣教,实乃文教之幸,华夏之幸!老儒…愿竭力促成此事!”
连最顽固的大儒都认可了!
“好!”李世民朗声道,“玄龄,克明!即刻拟旨:朕,求贤若渴,欲兴文教,重铸百家之学。特诏令天下,凡精通法、墨、兵、农、医、杂等百家学说,有一技之长,或承家学者,不论出身,皆可赴长安诣阙自陈。经考校属实,授学官之职,入弘文馆或国子监,专事整理着述,传道授业!其才尤异者,朕当不次擢用!”
一道求贤诏,如同巨石投入湖中,必将在大唐的士林与民间,激起无尽的波澜。
旨意迅速被抄录,通过百骑司和驿站系统,发往天下各道州县。
秦哲看着这一切,满意地笑了。他知道,这把火点起来,将会吸引来无数隐藏在民间的真正瑰宝。大唐的学术与文化,将迎来一次前所未有的爆炸性繁荣。
龙首原的编书大业,也因此被赋予了更宏大、更神圣的使命——它不再仅仅是编写启蒙教材,而是成为了一个汇聚、筛选、融合、创新的文明中枢。
一个由帝王推动、异人启迪、百家争鸣、共铸新学的伟大时代,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