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汉初“谋略顶流”!凭“利诱疑兵+趁懈突袭”大破秦军,两则同类案例印证精髓
刘邦想带着两万兵马硬刚秦朝峣关的守军,张良赶紧劝住:“秦军现在还挺能打,可不能轻敌!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夫的儿子,这种商人出身的人,最容易被钱砸动心。您先坚守营垒别乱动,派人先去搞两件事:一是假装准备五万人的粮草(故意摆排场),二是在各个山头插满旗帜,制造咱们兵多将广的假象,让秦军摸不清虚实;然后派郦食其带着重金去‘砸’秦将,肯定能搞定!”
刘邦照着张良的计策操作,秦将果然被重金诱惑,立马动了叛心,想和刘邦联手,一起向西攻打咸阳。刘邦正想答应,张良又泼了盆冷水:“这只是秦将自己想反,他手下的士兵未必愿意跟着干!咱们不如趁着他们军心松懈、防备拉胯的时候,突然发起攻击,稳赢!”刘邦听了这话,立刻率军出击,果然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冯梦龙点评:
再看两个同款“趁懈破敌”的案例,套路简直一模一样:
- 郦食其已经靠嘴皮子说服齐国投降,可韩信却趁着齐国放松防备、以为万事大吉的时候突然偷袭,一路打到临淄,轻松拿下齐国;
- 颉利可汗兵败后假装求和,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等人去安抚他。颉利表面上装得谦卑顺从,心里却打着小算盘,还在犹豫要不要跑路。李靖暗中谋划:“颉利虽然战败,但还有十几万兵力,要是让他逃到漠北,以后就难收拾了!现在朝廷的使者已经到了他那儿,他肯定会放松警惕。咱们趁机挑选一万骑兵突袭,不用费啥劲就能活捉他,唐俭这些人根本不值得可惜!”于是率领军队连夜出发,把颉利的军队打得大败。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强敌当前+实力不足”困局,关键在“虚实惑敌+利诱懈敌+趁隙突袭”
张良及韩信、李靖的破局逻辑高度一致:“不拼硬实力,靠‘制造假象+精准利诱+抓隙突袭’,以最小代价瓦解敌军,掌握战局主动权”:
- 虚实结合,迷惑敌军:通过“多插旗帜造疑兵”“假装备粮摆排场”等操作,放大自身声势,让敌军无法判断真实实力,不敢贸然进攻;
- 精准利诱,瓦解核心:针对敌军将领的性格弱点(如贪利、动摇),用重金、求和等方式打动对方,使其产生懈怠心理,甚至出现内部分歧;
- 抓准时机,趁懈突袭:看透“将领动摇≠士兵归顺”“表面求和≠真心臣服”的关键,在敌军防备最松懈、内部最不稳定的时刻发起突袭,打其措手不及。
二、核心启示:遇“强敌压境+资源有限”,别硬刚,用“惑敌+懈敌+破敌”三连招取胜
这种“以智驭敌、抓隙破局”的思路,对现代商业竞争、职场攻坚、危机处理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商业竞争遇“巨头打压+资金不足”:比如面对行业巨头的强势竞争,自身资金、资源有限,别正面硬扛。像张良那样:“用‘品牌造势、渠道布局’制造规模假象(疑兵),让巨头不敢轻视;针对巨头的核心决策人或关键合作伙伴的利益诉求(如利润分成、资源置换),用‘合作诱饵’使其松懈警惕(利诱);趁巨头内部调整、决策迟缓的间隙,集中资源推出创新产品或服务(突袭),抢占细分市场”;
- 职场攻坚遇“任务艰巨+阻力重重”:比如接手的任务难度大,还面临跨部门阻力,自身人手不足,别盲目发力。可以说:“用‘阶段性成果展示、多方协作意向’制造进展假象(疑兵),降低阻力方的戒备;针对关键阻力方的核心诉求(如业绩目标、个人发展),用‘利益绑定’使其放松阻挠(利诱);趁阻力方注意力转移、内部协调空档,集中核心力量攻克任务关键节点(突袭),快速推进项目”;
- 危机处理遇“负面爆发+对手施压”:比如品牌遭遇重大负面,竞品趁机联合打压,舆论压力大,别被动辩解。可以说:“用‘公开回应、整改承诺’制造解决假象(疑兵),稳定公众情绪;针对抹黑最凶的对手的利益痛点(如供应链短板、合规风险),用‘合作谈判’使其暂时停手(利诱);趁负面降温、对手放松打压的间隙,推出重磅解决方案或正面成果(突袭),彻底扭转舆论风向,反击对手”。
简单说就是:“面对强敌压境、资源有限的情况,硬刚只会得不偿失。关键是用假象迷惑对手,用利益瓦解对手,用时机突袭对手,用‘智劲’代替‘蛮力’,以最小代价实现高效破局。但要记住,核心是‘抓准时机’,只有在对手真正松懈时出手,才能事半功倍。”
【原文】张良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张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叛,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如因其懈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破秦军。
郦生既说下齐,而韩信袭击,遂至临淄。颉利兵败求和,太宗遣鸿胪卿唐俭等慰抚之。颉利外为卑顺,内实犹豫。李靖谋曰:“颉利虽败,其众尚十余万,若走度碛北,则难图矣!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万骑袭之,不战可擒也,唐俭辈何足惜!”遂勒兵夜发,大破之。二事俱同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