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生秦建国 > 第179集:靠山屯副业的稳定发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9集:靠山屯副业的稳定发展

日子像是被田埂上的车轮碾着,不紧不慢地向前滚动。转眼间,时节已正式步入初夏。地里的庄稼喝足了春雨,又沐浴着日渐炽热的阳光,仿佛铆足了劲儿往上窜。玉米杆子变得壮实挺拔,宽大的叶子层层叠叠,形成了一片片青纱帐;高粱也不甘示弱,茎秆硬挺,叶片舒展;谷子地更是金黄与翠绿交织,穗头愈发饱满沉甸。放眼望去,整个靠山屯都被淹没在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里,风一吹,便漾起层层波浪,发出沙沙的、令人心安的声响。

大田里最紧张的春耕春播阶段已经过去,接下来的活计,便主要集中在田间管理上。问苗之后,主要是锄草、打药和根据天气情况浇水。这些活儿相对而言,节奏不像抢种时那么争分夺秒,但却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

赵卫兰渐渐适应了这种劳作的节奏。她的手不再像刚开始那样娇嫩,掌心磨出了薄薄的茧子,肤色也晒成了健康的小麦色。虽然弯腰锄草一整天下来,腰背依旧会酸胀,但已经不像最初那样难以忍受。她学着姐姐和那些老把式的样子,找到了省力的窍门,动作也熟练了不少。休息时,她也能和孙晓芸,以及其他几个年纪相仿的屯里姑娘说笑几句了。孙晓芸自从得到赵卫红暗中接济的粮食后,对赵卫兰更加亲近,两个远离家乡的姑娘,在劳动和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男劳力的任务则有所不同。除了同样要参与一些大规模的锄草和打药(尤其是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喷洒农药这类重活),他们更重要的职责,是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靠山屯的冬天漫长而寒冷,从初夏到入冬前这大半年的光景,是储备过冬物资的黄金时期。

秦建国在队部开了个简单的生产会,明确了接下来的安排:“……地里的庄稼,咱们妇女同志和老人们多照看着点,锄草、除虫不能松懈。男劳力呢,得分出几拨来。一拨继续伺弄好咱们的副业,兔场、蜂场、蚕场,这都是咱们屯的钱匣子,不能马虎!另一拨,得开始准备冬柴了,还有,咱们队部旁边那个旧仓房,去年冬天雪大,有点歪斜,得趁着天好修葺一下,冬天好多储存点东西。猛子,你手脚麻利,又跟赵木匠熟,修仓房这事儿,你带几个人负责起来。”

猛子闻言,立刻挺直了腰板,响亮地应了声:“好嘞,建国哥,你放心,保证把仓房修得结结实实的!”能被委以这样的任务,他心里有种被信任的踏实感。

于是,屯子里的生活呈现出一种忙碌而有序的景象。白天,女人们分散在各处田地,头顶草帽,弯腰在庄稼垄间穿梭,锄头起落间,杂草被清理干净,土地变得松软。孩子们有时会挎着小篮子,跟在母亲身后,帮忙捡拾割下来的杂草,拿回去喂猪羊。空气中弥漫着青草汁液和泥土混合的清新气息,偶尔夹杂着农药那略带刺鼻的味道。

男人们则按照分工,各自忙碌。山脚下,传来“梆梆”的伐木声,那是负责砍伐冬柴的队伍。碗口粗的树木被放倒,去掉枝桠,截成一段段,然后由牛车或是人力拖回屯里,堆放在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像垒起一座座小山。这些柴火,将是漫长冬季里取暖做饭的主要依靠。

猛子则带着另外几个人,热火朝天地投入到修葺旧仓房的工程中。赵木匠再次被请来当技术指导。和泥、递土坯、固定梁柱,猛子干得格外卖力。他甚至还跟着赵木匠学了点简单的木工活,比如用榫卯结构加固门窗。阳光下,男人们古铜色的脊梁上汗水涔涔,号子声、敲打声、说笑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力量的劳动交响。

屯里的几项副业,在这初夏时节,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兔场规模比去年又扩大了一些。老支书亲自抓这项工作,安排了两个细心又有经验的社员负责日常喂养。一只只肥硕的兔子在笼子里啃食着青草和菜叶,毛色光亮,繁殖得很快。偶尔宰杀一两只,给屯里的劳力们打打牙祭,或者将兔毛收集起来,等到了一定数量,送到公社收购站,也能换回一些零钱,充实队里的公共积累。

蜂场设在屯子后山向阳的坡地上,那里野花繁盛。养蜂人是个沉默寡言的老把式,戴着纱帽,小心翼翼地侍弄着那些蜂箱。初夏正是百花盛开的旺季,蜜蜂们嗡嗡嘤嘤,忙碌地穿梭在花丛与蜂箱之间,酿造着甘甜的蜂蜜。等到摇蜜的时候,那金灿灿、粘稠醇厚的蜂蜜,不仅是孩子们最渴望的甜头,也是屯里一笔不小的收入。

最让人感到新奇和充满希望的是蚕场。去年刚刚试养成功,今年规模扩大了不少。靠近山脚的一片柞树林被圈了起来,作为放养柞蚕的场地。负责蚕场的是周伟和另外一个有些文化的年轻社员。周伟对这事儿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翻看了不少相关书籍,精心照料着这些小小的生命。看着蚕卵孵化成黑色的、细小的蚁蚕,然后一次次蜕皮,长大,变得白白胖胖,在柞树叶上沙沙地啃食,他的脸上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等这些蚕宝宝吐丝结茧,那银白色的、椭圆形的蚕茧,将会变成屯里姑娘们向往的漂亮丝线,或者直接卖到县里的丝绸厂,换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生活的画卷,就在这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缓缓展开,有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和希望的甜蜜。

一天傍晚,赵卫兰下工回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她手里捧着几片宽大的、被虫子咬得豁豁牙牙的柞树叶,叶子上趴着几条灰绿色、肉乎乎的大虫子。

“姐,姐夫,你们看!周伟给的,柞蚕!说再养些日子就要结茧了!”赵卫兰像献宝似的把叶子递到姐姐姐夫面前。

赵卫红凑过来看,笑道:“哟,这就是蚕啊?长得是有点唬人,不过结出的茧子可是好东西。”她虽然没见过养蚕,但也听说过蚕丝的珍贵。

猛子也好奇地瞅了瞅,咂咂嘴:“这玩意儿吃叶子就能吐丝?真是稀奇。周伟这小子,脑子是活络,这玩意儿要是真成了,咱们屯以后说不定也能出绸子呢!”

“周伟说,现在是最关键的时候,要保证叶子新鲜,还不能让鸟儿叼了去。”赵卫兰小心地把蚕宝宝放到院子的阴凉处,准备明天还给周伟。她参与不了蚕场的具体工作,但能近距离接触这些神奇的小生命,也让她对这片土地多了几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天气越来越热,进入了“头伏”。俗话说“头伏萝卜二伏菜”,但更重要的是,地里的庄稼进入了需水的关键期。好在靠山屯靠近一条小河,灌溉还算方便。男劳力们又组织起来,轮流负责用水车从河里提水,或者清理水渠,确保每一块田地都能喝上水。

浇水是件辛苦活,尤其是在这大热天。毒辣的日头悬在头顶,男人们赤着上身,汗水顺着黝黑的皮肤流淌,脚下是湿滑的泥泞。但看着清冽的河水汩汩地流进干涸的田垄,滋润着焦渴的禾苗,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成就感。这可是关系到秋天收成的命脉水啊!

秦建国也时常到地里转悠,查看庄稼的长势和病虫害情况。他看到一片长势特别好的谷子地,满意地点点头,对正在旁边锄草的赵卫红姐妹说:“今年这谷子不错,穗头大,要是后期雨水跟得上,肯定是个好收成。”

赵卫红直起腰,用袖子擦了擦汗,笑道:“是啊,队长,看着庄稼好,咱干活也有劲儿。”

赵卫兰也抬起头,看着眼前这片由自己亲手间苗、锄草过的谷地,金黄的穗子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心中第一次涌起一种与土地相连的、沉甸甸的喜悦。这不再是初来时看到的茫然一片的绿色,而是凝聚了她和无数社员汗水和希望的具体存在。

忙碌的间隙,屯里也会有些许轻松的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夏雨过后,天空如洗,彩虹高挂。孩子们光着脚丫在积水的洼地里踩水花,欢笑声传得很远。妇女们会聚在井台边或者大树下,一边做着针线活,一边聊着家长里短。谁家的媳妇快生了,谁家的儿子说了门亲事,或者交流着怎么做酱菜能存放得更久,怎么纳鞋底更结实。

赵卫红也带着妹妹融入了这样的生活。她教赵卫兰怎么用麦秆编草帽,怎么用碎布头拼凑成实用的坐垫,怎么辨认山野菜,以及如何腌制酸菜、制作大酱这些过冬必备的技能。赵卫兰学得很认真,她开始明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不仅仅需要力气,更需要智慧和一双巧手,需要顺应时节,积累生活的点滴经验。

猛子负责的仓房修葺工程也顺利完工了。旧的土坯墙加固了,屋顶重新苦了厚实的茅草,还换上了更结实耐用的木门。看着修缮一新的仓房,秦建国和老支书都夸猛子能干。猛子憨厚地笑着,心里却像喝了蜜一样甜。他感觉自己在靠山屯这个大家庭里,越来越有用了,肩膀上的责任也似乎更重了一些。

随着盛夏的临近,地里的活计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清闲的时期。庄稼在阳光和雨水的滋养下自顾自地生长着,只需要定期巡查,防止大的病虫害即可。秦建国适时地给社员们放了一天假,让大家休整一下,也处理处理自家的自留地。

猛子利用这天,把自家院子角落的那一小块自留地好好收拾了一下,种上了些晚豆角、黄瓜和茄子。赵卫红则把家里里外外彻底打扫了一遍,拆洗了被褥。赵卫兰帮着姐姐打下手,忙完后,姐妹俩坐在院子里,一边摘着晚上要吃的豆角,一边说着悄悄话。

“姐,我看蜂场那边快摇蜜了。”赵卫兰有些期待地说。她记得上次尝到的那一点点蜂蜜的滋味,甜得沁人心脾。

“嗯,快了。到时候队里肯定会分一些,咱们也尝尝鲜。”赵卫红笑着,“今年兔场兔子也多,等入了秋,天气凉快下来,说不定还能分点兔肉打打牙祭。”

“蚕场的蚕也快结茧了,周伟说就在这几天。”

“是啊,咱们屯这日子,眼看着是越来越有奔头了。”赵卫红望着院子里生机勃勃的菜苗,又看了看身旁健康黑瘦却眼神明亮的妹妹,心里充满了满足感。

夜幕降临,蛙声和虫鸣比之前更加响亮。吃过晚饭,猛子搬个小马扎坐在院子里,用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新砍回来的柴火,计算着这个冬天需要多少才够烧。赵卫红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缝补着猛子磨破的衣衫。赵卫兰则拿出周伟给她的那本《农业知识》,借着微弱的光线,吃力地辨认着上面的字句,试图更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和庄稼的奥秘。

窗台上,那碗紫色的野花在夜色中看不真切,但淡淡的草木气息依旧萦绕在鼻尖。偏厦小屋里,赵卫兰已经住了下来,这里真正成为了她在靠山屯的家。

初夏的靠山屯,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田间地头的辛勤劳作,是房前屋后的琐碎忙碌,是副业发展的稳步推进,是邻里乡亲的互帮互助,是家人之间的温情脉脉。这一切,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生活的海洋;如同地里默默生长的庄稼,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秋日的丰收。冬天的严寒似乎还很遥远,但为冬所做的准备,已经在这充满生机的夏日里,扎实地开始了。日子,就在这平凡而坚韧的节奏中,一步步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