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乡野奇途 > 第227章 秋蝉催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阳把玉米地晒得金灿灿的,穗子垂得像串饱满的金元宝,叶片却开始发黄,被风一吹簌簌往下掉,露出里面挺直的秸秆。哑女蹲在田埂上,剥开一个玉米苞叶,饱满的籽粒排列得整整齐齐,像镶了满排的珍珠,指尖掐下去,能挤出乳白色的浆——再等三五日,浆水收了稠,就该开镰了。

“今年的玉米比去年瓷实。”小虎扛着镰刀走过来,刀身在日头下闪着亮,他用拇指蹭了蹭刃口,“磨得快着呢,到时候一割一个准。去年的镰刀钝,割得手生疼,还割坏了不少穗子,你还笑我‘跟秸秆较劲’。”

哑女抬头看他,他的肩上搭着块粗布巾,被汗浸得发深,裤脚沾着的玉米叶碎屑,像撒了层金粉。她从竹篮里拿出个煮玉米,是早上特意留的嫩玉米,递过去:“先垫垫,尝尝甜不甜。”

小虎接过玉米,啃得“咔嚓”响,甜浆顺着嘴角往下流,他赶紧用布巾擦了擦:“比去年的甜!看来今年的草木灰没白撒。”他忽然指着远处的谷田,“你看李叔家的谷子,都黄透了,估摸着明儿就该割了,咱也得抓紧,别等下了秋雨,玉米在地里发了霉。”

哑女点点头,把剥好的玉米苞叶归成一堆——这些叶子晒透了能当柴烧,还能铺在牛棚里当褥子,去年攒了不少,冬天老黄牛卧在上面,暖和得直打盹。她想起夏耘时追肥的情景,两人顶着日头往根上撒豆饼,汗珠子掉在地里,砸出小小的坑,如今看着这沉甸甸的穗子,觉得再累都值了。

田埂边的野菊开得正旺,黄灿灿的朵儿顶着日头,像撒了把碎金。哑女摘了几朵插在竹篮的缝隙里,说“看着喜庆”。小虎看着那野菊,忽然笑了:“等收完玉米,去镇上扯块布,给你做件新夹袄,你那件旧的,袖口都磨破了。”

哑女脸微红,摇摇头,指了指他的草鞋——鞋底磨得快见底了,脚趾头都快露出来。她早备好了新的麻线,打算收完秋就给他编双新的,比旧的厚实些,鞋头还缀上两个小玉米穗的花样,像此刻攥在手里的玉米,藏着说不出的踏实。

“鞋能穿,”小虎赶紧把脚往后缩了缩,“夹袄更要紧,你身子骨弱,入秋就怕冷。去年刚凉就见你揣着手,我心里都替你冻得慌。”他见她还盯着鞋看,又补了句,“等卖了玉米,先给你扯布,我这鞋,再将就两个月不成问题。”

哑女被他逗笑了,起身往玉米地深处走,想再看看其他的穗子。秋蝉在秸秆上“知了知了”地叫,声嘶力竭的,像在催着人赶紧干活。她想起小时候,娘总说“秋蝉叫,镰刀跳”,意思是蝉声一紧,就该准备秋收了,如今听着这蝉鸣,心里的弦也跟着绷紧了,既盼着快点收,又怕忙不过来。

日头爬到头顶时,两人把玉米地转了个遍,心里有了数——大部分穗子都熟了,只有地头那几棵还得再等两天。小虎把镰刀往田埂上一放,说:“回家准备准备,磨镰、修筐,后天就开割。”

哑女应着,往竹篮里装了几个嫩玉米,打算回去煮给张婶尝尝。路过张婶家的棉花地,见张婶正蹲在地里拾棉花,雪白的棉絮堆在竹筐里,像堆刚落的雪。“婶,看您的棉花,白得晃眼!”哑女笑着喊。

“你家的玉米才好呢,”张婶直起身,手里还攥着朵棉桃,“穗子大得像小棒槌,准能多打不少粮。我家那口子说明儿帮你们割,他人笨,力气倒不小。”

“不用不用,”小虎赶紧摆手,“我们俩慢慢割,不着急,您还得拾棉花呢。”

往家走的路上,玉米叶在脚边“沙沙”响,像在数着他们的脚印。哑女手里的嫩玉米散发着淡淡的甜香,混着秋蝉的鸣,把这秋日的暖都织进了寻常的风里。她忽然觉得这秋蝉催镰的日子,就像这手里的玉米,看着普通,却在一春一夏的浇灌里,一朝一夕的盼里,慢慢变得饱满、瓷实,带着股淡淡的甜,藏着说不出的希望。

到家时,炊烟已经缠上了屋檐。哑女把嫩玉米放进锅里煮,小虎则坐在门槛上磨镰刀,“霍霍”的磨刀声混着灶房的柴火声,把秋日的暖都烘进了寻常的烟火里。

“筐子的提手得加固下,”他忽然抬头,眼里的光比日头下的镰刃还亮,“去年装玉米时断了一回,撒了满地,捡了半天才捡完。”

哑女没说话,只是往灶膛里添了根柴。火光映着她的脸,她忽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这待收的玉米地,看着平淡,却在春播的期盼里,夏耘的汗水里,秋蝉的催促里,慢慢结出沉甸甸的果,带着股踏实的甜,能把往后的日子填得满满当当,暖烘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