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代奇闻录 > 第8章 忆旧誓寻访故地,酬神恩敕封城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章 忆旧誓寻访故地,酬神恩敕封城隍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的春天,洛阳南宫却弥漫着一丝与往年不同的肃穆与追忆之情。尽管天下承平日久,社会经济恢复,光武中兴的盛景已现,但开创了这一时代的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也已步入晚年。处理完一日繁重的政务,他常常会独自在宫苑中漫步,目光时而投向遥远的北方,陷入深深的沉思。

三十二载帝王生涯,弹指而过。从鄗城登基时的群雄环伺,到如今海内一统、万国来朝的太平景象,其间经历了多少惊涛骇浪、艰难险阻,唯有他自己深知。然而,无论岁月如何流转,身份如何变迁,有一个场景,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灵魂深处,历久弥新——那便是河北奔亡途中,那座救了他性命的荒山破庙。

他清晰地记得那刺骨的寒风、追兵火把的晃动、门上瞬间弥合的蛛网,以及自己沥血陈情时那混合着绝望与希望的祈祷。每当想起,他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与深深的感激。那是他命运的转折点,是超越凡俗力量的存在对他这个“天命所归”者的庇护与认可。他曾许下诺言:“他日若能平定天下,必当重修庙宇,封尊神为天下城隍,享万民香火!”

如今,天下已然平定,四海升平,是时候兑现这个庄重的承诺了。这不仅是为了报答神恩,更是为了昭示天下“君无戏言”的信义,也是为了借助神道设教,进一步安定人心,强化汉室“受命于天”的正统性。

一日朝会,刘秀向群臣提起了这段往事。他并未详细描述神迹细节,只是沉声说道:“朕昔年遭厄于河北,曾避难于一座山神庙中,赖神明庇护,得以脱险。当时朕曾立誓,若他日得志,必当酬谢神恩。如今海内乂安,朕欲遣使寻访故地,重修庙宇,以践前盟。诸卿以为如何?”

群臣闻之,无不感佩。皇帝不忘微时旧誓,信守承诺,此乃仁德之君的表率,亦是教化万民的典范。太尉赵熹、司空冯鲂等重臣纷纷出列,盛赞皇帝不忘根本、信义昭彰,并认为此举合乎礼制,有助于敦风化俗。

于是,刘秀下定决心,亲自选派了数名精明干练、为人谨慎的郎官与内侍,组成了一支特殊的寻访使团。他将在场的几位老臣,以及那些当年曾跟随他在河北征战、可能对那片区域有印象的将领(如虽已年老但仍在朝的耿弩等人)召来,共同回忆。

“朕记得,那庙宇应在滹沱河以南,一座名为‘城隍岭’的山巅之上。”刘秀努力回忆着,尽管岁月久远,但那个地名却异常清晰,或许是冥冥中的指引,“庙宇甚是破败,院墙半塌,门前荒草萋萋……彼时情势危急,具体郡县,已记忆模糊,大致在上党郡境内。”

他尽可能地描述着记忆中的山岭形状、庙宇的大致样貌,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使团首领恭敬地记录下皇帝的每一句话,将其视为最重要的线索。

带着皇帝的殷殷嘱托与有限的线索,寻访使团离开了洛阳,北上进入太行山绵延的崇山峻岭之中。他们的目的地是上党郡(治所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这是一片古老而地势复杂的区域,山岭纵横,寻找一座不知具体位置的山峰和破庙,无异于大海捞针。

使团抵达上党后,首先拜会了郡守,出示皇帝诏令,说明来意。郡守不敢怠慢,立刻召集属下各县令长、熟悉本地地理的乡老、猎户、采药人,详细询问是否有符合皇帝描述的“城隍岭”及山巅古庙。

起初,进展并不顺利。上党郡山岭众多,名称各异,且年代久远,许多地方志记载不全,或有讹误。使团成员们不辞辛劳,拿着皇帝描述的图样,分头行动,攀爬了无数座疑似的山峰,走访了无数村落。他们见过许多山神庙、土地祠,但要么位置不对,要么形制与皇帝记忆不符。

时间一天天过去,使团成员们不免有些气馁。若找不到那座庙,如何向皇帝复命?难道皇帝的记忆有误?或是那庙宇早已彻底坍塌,湮没无闻?

就在众人焦虑之际,一位年近七旬、常年在深山采药的老药农,在听闻官府的悬赏询问后,颤巍巍地来到使团驻地。他说:“诸位官人所说的‘城隍岭’,小人年轻时似乎听祖辈提起过……在郡北靠近滹沱河源头的地方,确有一座高山,本地人旧称‘城隍岭’,因其山势如城郭,且山顶很早以前就有一座小庙,但早已荒废,人迹罕至,年轻一辈多不知其名了。”

使团首领闻言大喜,立刻请老药农作为向导,带着精干人员,前往探查。一行人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终于登上了那座苍茫的山巅。当拨开浓密的灌木与荒草,看到那座依稀可辨的、墙垣倾颓、庙门歪斜的破旧庙宇时,所有人都激动不已——其形制、其破败程度,与皇帝陛下的描述几乎完全一致!

他们小心翼翼地进入庙内,只见蛛网遍布,灰尘厚重,那尊泥塑神像更加斑驳,几乎难以辨认,但整体格局未变。使团首领仔细勘察,甚至在神像前的供桌下,发现了一些早已干涸凝固、颜色暗沉疑似血迹的痕迹,这更与皇帝当年负伤祈祷的经历吻合。

“找到了!就是这里!”使团首领难掩兴奋,立刻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六百里加急,将找到庙宇的喜讯传回洛阳。

洛阳皇宫中,正在批阅奏章的刘秀,接到使团传回的密报。当他展开帛书,看到“已于上党郡北境城隍岭山巅,寻获陛下所述之庙,形制破败一如圣忆”等字样时,持笔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他缓缓放下朱笔,站起身,走到窗前,望向北方,眼眶竟有些湿润了。

三十多年的夙愿,终于到了可以实现的时候。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在绝境中挣扎的年轻自己,看到了那改变命运的神秘一刻。

良久,他转过身,神情恢复了一代帝王的庄重与决断。他即刻传召尚书台官员,口述旨意。

不久,一道庄重的诏书从洛阳发出,布告天下:

“朕闻之,天子之信,重于千金;神明之德,格于上下。朕昔在微时,遭厄河北,困蹶于荒榛断梗之间,命悬一线。幸蒙城隍岭山神庙神只,垂恩显佑,化险为夷,得全性命。朕感神恩之浩荡,曾立誓言:若他日克成厥功,平定海内,必当崇其庙貌,报其恩庥。今赖天地之灵,宗庙之福,文武之力,凶逆削平,寰宇大定。追思往誓,岂敢忘哉!”

“其敕封上党郡城隍岭山神庙神只为‘天下都城隍’,位在天下诸城隍之上,总摄幽冥之事,护佑国祚民生。着有司择吉日,鸠工庀材,兴葺庙宇,务从弘敞,重塑金身,必极庄严。其庙制礼仪,依诸侯之礼,所在郡县,以时祭祀,永为常典。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这道诏书,不仅正式确立了“天下都城隍”的尊号,赋予了其超越所有地方城隍的至高神职,更是帝王一诺千金的生动体现。消息传出,朝野为之震动,百姓纷纷传颂皇帝陛下的信义与仁德。

紧接着,工部、将作监的官员,以及宫廷内府的工匠大师,携带巨额的拨款与珍贵的建材,浩浩荡荡地开赴城隍岭。一场规模宏大的神庙重建工程,即将在这座远离尘嚣的山巅之上展开。这不仅是为了兑现一个帝王的个人诺言,更是要建造一座承载着天命、信义与感恩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