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帅府授命谋军工,双坊拓建启新程
锦州帅府的暖阁内,炭火燃得正旺,将案上摊开的《军械需求清单》映照得清晰分明。王磊身着玄色锦袍,手指沿着清单上“辽东需火炮两百门、燧发枪五千支”“中原需炸药包三千个、战马铠甲两千副”的条目缓缓划过,眉头微蹙。自曹变蛟中原剿寇、祖大寿辽东安边后,各地驻军对军械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改良后的燧发枪与轻型火炮,已成为克制流寇与部落骑兵的关键,而现有工坊的产能,显然难以跟上前线消耗。
“国公爷,徐元明已在廊下候了半刻钟。”亲卫轻步走入,低声禀报。
王磊抬眼,目光透过窗棂望向院中——徐元明身着青色官服,正站在廊下,手中紧攥着一卷图纸,身姿挺拔,却难掩眉宇间的急切。自徐元明归附以来,凭借一手精湛的军械改良技艺,将旧式燧发枪射程提升三成,还研发出轻便易携的炸药包,早已成为王磊倚重的“军工支柱”。
“让他进来。”
徐元明推门而入,刚跨过门槛便单膝跪地,双手将图纸高举过头顶:“国公爷,这是臣新绘制的‘流水线工坊设计图’,若按此图扩建工坊,军械产能至少能提升两倍!”
王磊伸手接过图纸,展开细看——图上清晰标注着工坊的分区:熔炼区、铸造区、打磨区、组装区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各区之间留有宽丈余的通道,便于物料运输;每个区域内,又细分出不同工位,标注着“每工位每日产出量”“人员配置”等细节,甚至连熔炉的尺寸、传送带的转速都有精确数据。
“元明,你这设计图,倒是颇有新意。”王磊眼中闪过赞许,指着“组装区”的标注问道,“将造枪、造炮的工序拆分成十余道,让工匠各司其职,固然能提升效率,但不同工匠的手艺有差异,如何保证每一件军械的质量统一?”
徐元明闻言,连忙起身,走到案前,指着图纸上的“标准件模具”解释:“国公爷放心,臣已设计出统一的模具——燧发枪的枪管、枪机,火炮的炮身、炮架,都用固定模具铸造打磨,每个部件的尺寸误差不超过半分;同时,臣还制定了‘三检制度’:工匠自检、工头抽检、出厂总检,但凡不合格的部件,一律销毁重做,绝不让残次品流入军中。”
王磊微微颔首,又问:“扩建工坊需要多少人力、物力?锦州现有工坊的工匠,怕是不够吧?”
“臣已核算过。”徐元明早有准备,从怀中取出一本账册,“锦州需扩建三座工坊,登州需新建两座,共需白银五十万两、工匠两千人、民夫五千人。目前锦州已有工匠八百人,登州有三百人,缺口一千九百人,臣计划从归附的女真部落、中原流民中挑选青壮,开设培训班,三个月便可上岗;白银方面,周婉宁大人刚从江南商税中调拨一百万两,足以支撑扩建;物料方面,辽东的铁矿、山东的煤炭,都已联络好供应商,每月可供应铁矿三千吨、煤炭五千吨。”
王磊翻看着账册,目光落在“女真部落工匠”的条目上,沉吟道:“从女真部落挑选青壮,是个好主意。既解决了工匠缺口,又能让他们融入咱们的体系,一举两得。但要记住,对待女真工匠,要与汉人一视同仁,不可有丝毫歧视,口粮、工钱要按时足额发放,还要安排汉人工匠与他们结对,传授技艺的同时,也增进彼此的信任。”
“臣明白!”徐元明躬身应道,“臣会在工坊旁修建宿舍与食堂,女真与汉人工匠同住同食,还会定期组织技艺比拼,优胜者奖励白银与布匹,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王磊放下账册,站起身,走到徐元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元明,军工是咱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前线将士用你的军械保家卫国,后方百姓靠你的工坊安居乐业,这份责任,比任何战功都重。”他顿了顿,语气愈发郑重,“我给你三个特权:第一,工坊人事任免权,你可自行挑选工头与技师,不必向吏部报备;第二,物料调配优先权,无论各地物资多紧张,军工所需的铁矿、煤炭、铜料,都要优先供应;第三,奖惩权,对技艺精湛、贡献突出的工匠,你可直接授予‘军工郎’的荣誉称号,享受九品官的待遇;对偷工减料、消极怠工者,可先斩后奏。”
徐元明闻言,眼中满是激动,再次跪地叩首:“臣谢国公爷信任!定不负所托,三个月内完成工坊扩建,半年内实现军械自给自足,让前线将士人人有趁手的兵器!”
王磊扶起他,又叮嘱道:“登州工坊的建设,你多留意。那里靠近海港,便于从江南运输物料,也能就近支援郑芝龙的水师,后续水师战船的修缮与火炮装配,都要靠登州工坊。你可派得力助手前往登州,自己坐镇锦州,统筹两地建设,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来见我。”
“臣遵令!”
离开帅府后,徐元明立刻投入工坊扩建的筹备中。他先是前往辽东女真部落聚居地,在祖大寿的协助下,挑选了八百名身强力壮、头脑灵活的女真青壮。当这些青壮得知能进入工坊学手艺,每月还有五两白银的工钱时,个个欢呼雀跃——此前他们靠渔猎为生,收入不稳定,如今有了稳定的营生,还能学到技艺,自然满心欢喜。
与此同时,王磊亲自前往周婉宁的粮署与徐元明的临时工坊,协调资源调配。在粮署,他对周婉宁说:“军工扩建事关重大,所需的粮食、布匹,要优先供应工坊的工匠与民夫,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干活。”周婉宁当即表示:“国公爷放心,我已从粮库调拨一万石粮食、五千匹布,专门用于工坊后勤,还会派专人驻场管理,确保物资供应及时。”
在临时工坊,王磊查看了新研发的“便携炸药包”样品——外层用浸油的麻布包裹,内层是硝石、硫磺与炭粉按比例混合的炸药,顶部装有引信,重量仅三斤,便于士兵携带,爆炸威力却能炸毁流寇的土木堡垒。他拿起炸药包,对徐元明说:“这个炸药包很好,尤其适合山地作战,曹变蛟在豫西清剿残寇时,正需要这种利器。你要加快生产,第一批先造两千个,派快马送往中原前线。”
徐元明点头应诺,心中愈发敬佩——王磊不仅关注宏观的工坊扩建,连炸药包这样的细节都考虑周全,难怪能让众多能臣良将心甘情愿追随。
半个月后,锦州与登州的工坊扩建工程同时开工。锦州城外,五千民夫挥汗如雨,平整土地、搭建厂房;登州港边,工匠们与水师士兵合力搬运物料,赶建熔炉与锻造车间。王磊每隔三日,便会前往锦州工坊查看进度,有时还会亲自示范模具的使用方法,与工匠们一起讨论如何改进工序。
一次,王磊在铸造区看到一名女真工匠因不熟悉模具操作,导致浇筑的枪管出现瑕疵,正懊恼地捶打自己的双手。王磊连忙上前,拿起模具,耐心讲解:“你看,浇筑时要匀速倾倒铁水,让铁水慢慢填满模具,不能急,一急就容易产生气泡。来,我教你怎么控制流速。”他亲自握住工匠的手,演示如何调整铁水罐的倾斜角度,直到工匠掌握要领,成功浇筑出一根合格的枪管。
女真工匠激动得热泪盈眶,用生硬的汉话说道:“国公爷……您真是好人!我一定好好学,造出最好的枪,帮您打胜仗!”
王磊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咱们都是一家人,你的手艺学好了,不仅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还能保护更多的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消息传开后,工坊里的女真与汉人工匠们更加卖力。他们不再因民族差异而疏远,反而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汉族工匠教女真工匠汉语与铸造技艺,女真工匠则教汉族工匠骑射与野外生存技巧,工坊内呈现出一派“民族共融”的热闹景象。
三个月后,锦州与登州的工坊扩建工程如期完成。新工坊占地千亩,烟囱林立,机器轰鸣,流水线作业有条不紊:熔炼区的熔炉日夜不停,铁水奔流;铸造区的工匠们按模具浇筑部件,件件规整;打磨区的砂轮飞速转动,将部件打磨得光滑如玉;组装区的工匠们熟练地将枪管、枪机、枪托组装成燧发枪,将炮身、炮架、轮子组装成火炮。
徐元明带着最新的生产报表,兴冲冲地来到帅府:“国公爷!工坊扩建成功了!现在锦州工坊每日能造燧发枪一百支、火炮五门、炸药包五十个;登州工坊每日能造燧发枪八十支、火炮三门、战船配件二十套,产能比之前提升了两倍还多!而且,经检验,所有军械的合格率都在九成以上,远超之前的七成!”
王磊看着报表上的数据,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元明,你立了大功!立刻安排第一批军械调运:给辽东祖大寿送去火炮五十门、燧发枪一千支;给中原曹变蛟送去炸药包两千个、燧发枪一千五百支;给登州水师送去战船配件一百套、火炮二十门。同时,让你的培训班继续招生,争取半年内再扩招一千名工匠,进一步提升产能。”
“臣遵令!”徐元明领命而去,脚步轻快,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一切的成就,都离不开王磊的信任与支持,若不是王磊给予他充分的自主权与资源保障,工坊扩建绝不会如此顺利。
此时,帅府外传来一阵马蹄声,曹变蛟派来的信使快马赶到,送来捷报:豫西残寇已被肃清,百姓安居乐业,而徐元明送去的炸药包,在攻克流寇盘踞的山地堡垒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仅用三日便平定叛乱,无一士兵伤亡。
王磊看着捷报,再望向窗外工坊方向升起的黑烟,心中充满了信心。军工的强盛,不仅能为军队提供有力的武器保障,更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让归附的百姓看到希望。他知道,这只是“强军安邦”的第一步,未来,他还要让工坊不仅生产军械,还要生产农具、纺织机等民用器械,让天下百姓都能享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红利。
第二节:匠师授艺传薪火,军械列装固边防
锦州军工工坊的培训院内,百余名师徒正分成十组,围着不同的器械忙碌。东侧的空地上,汉族工匠李师傅手持燧发枪的枪机部件,对身边的五名女真学徒讲解:“大家看,这个部件叫‘击锤’,要先用模具铸造出粗坯,再用锉刀打磨成这个形状,注意这里的凹槽,必须与枪管的卡槽严丝合缝,否则扣动扳机时就会卡壳。”
一名名叫完颜阿骨的女真学徒,仔细端详着手中的击锤粗坯,又看了看李师傅手中的成品,小心翼翼地拿起锉刀,一点点打磨。他的手掌因长期渔猎布满老茧,握锉刀的手有些颤抖,刚磨了几下,便不小心磨掉了一块多余的金属,导致击锤的尺寸偏小。阿骨懊恼地叹了口气,垂头丧气地说:“师傅,我又磨坏了……”
李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别急,刚开始都这样。我刚学的时候,磨坏的部件能堆成小山。来,我再教你一遍,磨的时候要盯着刻度线,每磨一下都要比对,慢慢来,熟能生巧。”
就在这时,王磊与徐元明沿着院墙走来,看到这一幕,王磊停下脚步,对徐元明说:“你看,学徒们虽然进步快,但手艺的熟练度还需要时间积累。咱们可以在培训班里搞个‘师徒结对’的奖励制度,徒弟出师后,师傅能获得额外的奖金与荣誉,这样师傅们才会更用心地教,徒弟们也能更快地掌握技艺。”
徐元明眼前一亮:“国公爷这个主意好!臣这就去制定细则,不仅要奖励师傅,还要给表现优秀的学徒发‘进步奖’,激励大家互相竞争,共同进步。”
王磊点头,走上前,拿起阿骨手中磨坏的击锤,对他说:“小伙子,别灰心。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学骑马射箭,也经常摔得鼻青脸肿,但只要不放弃,总能学会。你看,这个击锤虽然磨小了,但可以改造成小型的工具零件,不用浪费。”他拿起锉刀,亲自为阿骨示范如何将废件改造成小工具,动作娴熟,丝毫不逊于经验丰富的工匠。
阿骨看着王磊专注的神情,又想起此前王磊在工坊教他浇筑枪管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感动:“国公爷,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绝不会再半途而废!”
王磊笑着说:“好!我等着看你造出合格的燧发枪,到时候,我亲自给你颁发‘合格工匠’的证书。”
离开培训院,王磊与徐元明来到组装区。这里的工匠们正在批量组装燧发枪,流水线上,有人安装枪管,有人装配枪机,有人固定枪托,有人调试扳机,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恰到好处。一名工匠拿起组装好的燧发枪,装入弹药,对准远处的靶心,扣动扳机,“砰”的一声,子弹精准地命中靶心。
“好枪!”王磊赞道,接过工匠递来的燧发枪,掂量了一下,手感轻便,扳机灵敏,比之前的旧款燧发枪确实改进了不少。“元明,这种改良后的燧发枪,射程能到多少步?装弹速度比以前快多少?”
徐元明连忙回道:“回国公爷,改良后的燧发枪射程能到八十步,比旧款远三十步;装弹速度也提升了三成,熟练的士兵半分钟就能装好一发子弹。而且,咱们还在枪托处加装了木质护板,能减少后坐力,让士兵射击时更稳。”
王磊满意地点头,又走到火炮组装区。这里的工匠们正在组装“神威轻型火炮”,炮身用精铁铸造,炮架采用榆木与钢铁混合结构,既轻便又坚固,两匹马拉动即可前行,非常适合山地与平原作战。徐元明指着火炮上的瞄准装置说:“国公爷,这是臣新设计的‘准星标尺’,根据距离调整标尺的高度,就能提高命中率,比之前全靠工匠经验瞄准,准确率提升了五成。”
王磊让人将火炮推到空旷地带,装入开花弹,对准百米外的土堆,亲自调整瞄准装置,扣动扳机。“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呼啸着飞出,在土堆上炸开,碎石飞溅,形成一个直径五米的大坑。“好!威力十足!”王磊笑着说,“这种火炮,正是祖大寿在辽东边防需要的利器,有了它,察哈尔部的骑兵再也不敢轻易靠近咱们的堡垒。”
就在这时,祖大寿派来的使者匆匆赶到工坊,见到王磊,立刻上前禀报:“国公爷,祖将军让小的转告您,察哈尔部的骑兵近期在镇北关附近活动频繁,还多次试探咱们的防御,祖将军请求尽快调拨一批火炮与燧发枪,加强边防。”
王磊当即对徐元明说:“元明,优先调拨五十门‘神威轻型火炮’、一千支改良燧发枪给辽东,再派二十名熟练的军械工匠一同前往,负责火炮的安装与维护,确保祖大寿能尽快投入使用。”
“臣遵令!”徐元明立刻让人去安排,不到一个时辰,五十门火炮与一千支燧发枪便装载完毕,二十名工匠也收拾好行装,随使者一同前往辽东。
十日后,辽东镇北关。祖大寿率领将领们站在堡垒上,看着士兵们将新到的火炮安装在堡垒的炮位上,脸上露出激动的笑容。一名将领抚摸着冰冷的炮身,感慨道:“将军,有了这些火炮,咱们镇北关的防御如虎添翼!察哈尔部要是敢来犯,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祖大寿点头,目光望向锦州的方向,沉声道:“这都是国公爷的功劳!他不仅为咱们送来利器,还派来工匠指导,咱们绝不能辜负他的期望。传令下去,全军立刻展开火炮与燧发枪的训练,务必在半月内熟练掌握,随时准备迎敌!”
与此同时,中原曹变蛟的军营内,士兵们也正在熟悉新到的炸药包。曹变蛟亲自示范如何使用炸药包:“大家看好,这个引信点燃后,有三秒钟的时间,要迅速扔向目标,然后卧倒隐蔽,记住,一定要算好时间,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他点燃引信,将炸药包扔向远处的废弃堡垒,三秒后,“轰隆”一声,堡垒的墙壁被炸出一个大洞。
士兵们看得目瞪口呆,随即爆发出一阵欢呼。一名老兵激动地说:“将军,有了这玩意儿,以后攻打流寇的堡垒,再也不用拼命攀爬了!”
曹变蛟笑着说:“这都是国公爷与徐大人的功劳!咱们要用好这些利器,尽快肃清中原残寇,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才对得起国公爷的信任!”
锦州工坊内,王磊与徐元明正在查看最新的生产进度报表。报表显示,自培训班开班以来,已有五百名学徒顺利出师,成为合格的工匠,工坊的日产能再次提升,燧发枪达到一百五十支,火炮达到八门,炸药包达到八十个。徐元明兴奋地说:“国公爷,照这个速度,不出半年,咱们就能实现‘军械自给自足’,不仅能满足各军需求,还能储备一批,应对突发战事!”
王磊点头,目光落在报表上“民用器械”的条目上——徐元明按照他的吩咐,已开始研发农具与纺织机,目前已造出十台改良的曲辕犁,比传统犁具耕作效率提升一倍;还有五台脚踏纺织机,能同时纺织两根纱线。“元明,民用器械的研发不能停。”王磊说,“军械是为了保家卫国,民用器械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两者同样重要。你要在工坊里划出专门的区域,生产曲辕犁、纺织机等民用器械,低价卖给百姓,帮助他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
徐元明躬身应道:“臣明白!臣已安排工匠们加快研发,下个月就能批量生产曲辕犁与纺织机,届时会派人送往辽东与中原的农村,教百姓们使用。”
王磊满意地笑了。他知道,军工的强盛只是开始,只有让百姓通过技术革新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吃饱饭、穿暖衣,才能真正赢得民心,让他的“安天下”大业根基稳固。
此时,工坊外传来一阵欢笑声。王磊与徐元明走出厂房,看到培训院的学徒们正在举行技艺比拼,阿骨手持自己组装的燧发枪,精准地命中了百米外的靶心,周围响起一片掌声。阿骨看到王磊,激动地跑过来,举起燧发枪说:“国公爷!您看,我造出合格的枪了!”
王磊接过燧发枪,仔细检查了一遍,点头赞道:“好!做得非常好!从今天起,你就是一名合格的军工工匠了!”他让人取来一套新的工具与一匹布,递给阿骨,“这是给你的奖励,继续努力,将来争取成为最优秀的工匠!”
阿骨捧着工具与布,热泪盈眶:“谢谢国公爷!我一定努力!”
看着眼前这一幕,王磊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每一个合格的工匠,每一件精良的军械,每一台实用的民用器械,都是他“安天下”大业的基石。只要继续坚持“强军与惠民并重”的理念,只要有徐元明这样的能臣,有无数像阿骨这样的百姓支持,他定能早日实现“华夏一统,盛世太平”的愿景。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工坊的烟囱上,将黑烟染成金色。王磊站在工坊的最高处,望着连绵成片的厂房与忙碌的工匠,目光坚定。他知道,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但他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大家,一步步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