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江南有个小河县,县城往西三十里有个七里屯,屯子不大,拢共百十来户人家。屯子最东头住着个叫赵文启的老秀才,年轻时中过秀才,后来屡试不第,便在屯里办了间私塾,教着十几个蒙童,日子过得清贫,倒也得个温饱。

这年腊月二十三,正是小年,天阴沉得厉害,北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赵文启刚从邻村吃酒回来,天色已晚,他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赶。路过屯西头老槐树时,忽见树下站着个人,提着盏灯笼,正朝他张望。

走近了才看清,是个五十上下的瘦高汉子,穿着体面的藏青棉袍,外罩黑缎马褂,面容清癯,留着三缕长须,颇有几分气度。

“赵先生留步,”那人拱手作揖,声音洪亮,“敝姓黄,家住附近黄家岗。久闻先生大名,今日特在此等候,想请先生到寒舍一叙,有要事相求。”

赵文启心下纳闷,他在七里屯住了大半辈子,从未听说过什么黄家岗,更不认识眼前这人。但见对方言辞恳切,举止有礼,也不好推辞,便道:“黄先生客气了,只是天色已晚,寒舍尚有老妻等候,不如改日……”

“寒舍就在前面不远,”黄先生笑道,“已备下薄酒,望先生赏光。事关小女终身,务必请先生相助。”

赵文启推脱不过,又见对方提到女儿婚事,心想或是请自己做个媒人、写个婚书,这也是读书人常做的事,便点头应允。

黄先生前面引路,却不是往屯外大道走,而是拐进了一条林间小径。赵文启心中疑惑,这条小路他平日也常走过,两旁不过是些杂树林子和荒坟野冢,何时有了人家?

约莫走了一炷香功夫,眼前豁然开朗。但见一片高门大院,青砖灰瓦,气派非常。朱漆大门上悬着匾额,上书“黄府”两个鎏金大字。门前挂着两盏大红灯笼,照得四周雪地亮堂堂的。

赵文启暗自吃惊,这地方他往年也曾来过,分明是一片荒坟地,何时起了一座这般气派的宅院?

进得门来,但见院内灯火通明,仆从穿梭往来,皆是锦衣华服,举止有度。正厅上早已摆下酒席,山珍海味,琳琅满目。黄先生请赵文启上座,自己在下首相陪。

酒过三巡,黄先生道明缘由:“实不相瞒,敝家非是阳世之人。先祖曾在朝为官,后家道中落,迁居于此,已成地仙之流。小女年方二八,许配给了城南五十里外黑水潭龙王的三太子。婚期就在明日,只是龙宫势利,看重阳世官衔。听闻先生曾任县学训导,特请先生赏个脸面,借官衔一用,装点门面,也好让小女风风光光出嫁。”

赵文启闻言,手中酒杯差点跌落。他确实在二十年前当过一任县学训导,那是个未入流的小官,连品级都没有,后来因经费短缺,这个职位就被裁撤了。他自己都几乎忘了这茬,这黄先生如何得知?再者,对方直言非是阳世之人,让他脊背发凉。

见赵文启面色惊疑不定,黄先生又道:“先生不必担忧,绝无加害之意。若肯相助,必有重谢。”说罢一拍手,有个仆人端上一个红漆木盘,上面盖着红布。掀开来,竟是十锭明晃晃的金元宝。

赵文启本是清贫之人,何时见过这许多金银?当下眼睛都直了。又想到对方虽是鬼类,却举止有礼,言谈诚恳,况且借官衔不过是虚名,并无实际损失。犹豫片刻,便点头应允了。

黄先生大喜,当即取来纸笔,请赵文启写下借衔帖,内容无非是自愿将县学训导官衔借与黄府嫁女使用云云。赵文启签字画押后,黄先生小心收好,又敬了三杯酒。

这时,内堂转出一位老夫人和一位年轻小姐,向赵文启行礼道谢。小姐身着红妆,面容姣好,果然是个美人胚子。赵文启慌忙还礼,不敢直视。

酒宴毕,黄先生道:“夜已深,先生不如就在寒舍歇下,明日便是小女出阁之日,还请先生观礼后再回。”

赵文启推辞不过,又被仆人引到一间厢房安歇。屋内陈设精美,锦被绣枕,皆是上品。但他心中忐忑,翻来覆去难以入睡。隐约听到外面鼓乐之声,人声嘈杂,似是府中正在准备明日婚礼。

翌日清晨,赵文启早早起身,但见府中张灯结彩,宾客络绎不绝,个个衣着光鲜,气度非凡。细看之下,有些宾客举止怪异:有的面青如靛,有的目赤如朱,更有甚者,身后似乎拖着尾巴,或者头上露出尖耳。赵文启心中明白,这些恐怕都不是凡人,便低头不语,不敢多看。

巳时刚到,鼓乐大作,新娘凤冠霞帔,由丫鬟搀扶着走出堂来。黄先生夫妇端坐堂上,接受新人跪拜。赵文启被请到上座,黄先生向众宾客介绍:“此乃小河县县学训导赵文启赵大人,特来为小女主婚。”

众宾客纷纷向赵文启行礼,口称“赵大人”,态度恭敬。赵文启只得硬着头皮应承,心中却七上八下。

礼成后,迎亲队伍吹吹打打,抬着花轿远去。黄府宾客也逐渐散去。黄先生将赵文启请到书房,又送上两个大红封筒,道:“此乃谢仪,万望笑纳。还有一事相求,小女三朝回门时,还想再借先生官衔一用,届时再备薄礼相谢。”

赵文启回到家中,已是午后。推开柴门,老妻王氏正在院中晾衣,见他回来,埋怨道:“昨日去了何处?一夜未归,让人好生担心!”

赵文启将经历细细道来,又拿出金元宝和红封。王氏初时不信,待到看清黄澄澄的金元宝和封筒里的银票,惊得目瞪口呆。两人一数,竟有黄金百两,银票五百两,足够他们后半生衣食无忧了。

三日后,黄先生果然又来相请。赵文启有了上次经验,不再害怕,欣然前往。黄府仍是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回门宴上,新女婿龙王三太子也来了,是个英俊青年,只是额上隐隐有角,行动间似有水汽缭绕。

酒过三巡,黄先生将赵文引荐给三太子。三太子态度恭敬,道:“多谢赵大人成全。岳丈已将借衔帖示于小王,日后大人若有事经过黑水潭,只需呼唤三声,自当效劳。”

宴毕,黄先生又送上厚礼,这次除了金银,还有一支老山参,据说有起死回生之效。临别时,黄先生道:“蒙先生相助,小女得以风光出嫁。敝家不日将迁往他处,日后恐难再见了。先生大恩,没齿难忘。”

赵文启回家后,用这些钱财翻修了房屋,添置了田产,依然教书为生,只是不再为生计发愁。他常拿出那支老山参把玩,却舍不得用。

转眼过了半年。这年夏天,小河县大旱,三月无雨,田地龟裂,禾苗枯黄。县令召集乡绅议事,寻求抗旱之策。赵文启因是屯中少有识字之人,也被请去。

议事堂上,众人七嘴八舌,有说请道士祈雨的,有说打深井取水的,但都难以施行。赵文启忽然想起黑水潭龙王三太子的承诺,便起身道:“小人或可一试,请县令准小人前往黑水潭求雨。”

县令本不信这些,但病急乱投医,便允了。赵文启回家沐浴更衣,独自一人前往城南黑水潭。

黑水潭地处深山,潭水黝黑,深不见底。赵文启站在潭边,依照三太子所言,大呼三声:“黑水潭三太子,赵文启有事相求!”

连呼三声,潭水忽然翻涌,现出一个漩涡。不一会儿,三太子踏水而出,仍是英俊模样,笑道:“恩公何事相召?”

赵文启说明旱情,恳求降雨。三太子面露难色:“行云布雨皆有定数,小王道行浅薄,不敢擅专。但恩公开口,不敢推辞。这样吧,明日午时,小王设法降些雨水,缓解旱情。但只能限于小河县境内,且雨量不会太大,以免触犯天条。”

赵文启拜谢。三太子又道:“此事之后,小王与恩公两清,日后恐难再相助了。”说罢潜入潭中不见。

次日午时,果然乌云密布,降下甘霖。雨虽不大,却缓解了旱情。县令大喜,要重赏赵文启。赵文启推辞不受,只道是侥幸。

此事过后,赵文启更加谨慎,将大部分钱财散给乡邻,只留足够度日之资。那支老山参后来救活了邻村一个垂危的孩子,成为一桩美谈。

每年腊月二十三,赵文启总会在桌上多摆一副碗筷,斟上一杯酒,祭奠那段奇遇。有人说深夜经过黄家岗旧地,隐约能听到鼓乐之声,见到灯火辉煌,似是又有女子出嫁。但谁也不敢前去探看,唯恐扰了鬼神清净。

赵文启活到九十高龄,无疾而终。临终前,他将这段经历细细告知子孙,叮嘱道:“鬼神之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处世但求心安,阳世阴间,都是一个理数。”

至今七里屯老人茶余饭后,还常讲起“黄府借衔嫁女”的奇事,说得有鼻子有眼。有人不信,老人便会瞪眼道:“赵老先生亲口所言,那还有假?你年轻人懂得什么,这世上稀奇古怪的事儿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