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长白山下有个靠山屯,屯里有个叫赵老三的猎户。这赵老三人憨胆大,一身蛮力,平日里不信鬼神,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便是:“啥仙家鬼怪的,老子打了半辈子猎,啥邪乎事没见过?都是自己吓唬自己!”
这年冬天,大雪封山,赵老三家中断了粮,眼见妻儿挨饿,他一咬牙,背起猎枪就进了老林子。
他在雪地里转了大半天,连只山鸡都没打到。正懊恼间,忽见雪地上一串奇怪的脚印,既不像虎豹,也不像野猪。赵老三好奇心起,顺着脚印追去,竟在一棵老松树下发现了一只通体雪白的狐狸。
那白狐后腿受了伤,血流不止,见人来也不逃跑,反而一双碧眼直勾勾盯着赵老三,竟似人般露出哀求之色。
赵老三本是心善之人,见白狐可怜,便从衣襟上扯下布条,为它包扎了伤口,又将随身带的干粮分了些给它。
白狐吃了干粮,忽然口吐人言:“恩公今日救我,来日必有报答。只是这老林子里不太平,恩公速速回去吧。”
赵老三吓了一跳,他虽听过狐仙传说,但亲眼见狐狸说话还是头一遭。他愣怔间,白狐已蹒跚着消失在密林深处。
赵老三回过神来,心想今天真是撞邪了,也不敢再逗留,匆忙下山去了。
说来也怪,自那日后,赵老三家中竟真的时来运转。先是妻子在院子里挖出个陶罐,里面装满铜钱;接着他上山打猎,总能满载而归;就连他家那半亩薄田,收成也比别家好上许多。
屯里人都说赵老三是得了仙家庇佑,赵老三嘴上不信,心里却也暗自嘀咕。
这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赵老三备了些香烛纸钱,想到屯口的关帝庙拜拜。那关帝庙年久失修,早已破败不堪,唯有周仓手中的那把青龙偃月刀,依然寒光闪闪,令人望而生畏。
赵老三刚走到庙门口,忽见一个白衣女子迎面走来。那女子生得极美,眉目如画,却面带愁容。
女子拦住赵老三道:“这位大哥,可是要进庙上香?”
赵老三点头称是。
女子又道:“实不相瞒,我乃山中修行之人,近日遭仇家追杀,想请大哥相助。”
赵老三问如何相助。
女子道:“只需将我这枚玉符,挂在关帝庙中周仓手中的刀上,便可避过此劫。”说着取出一枚碧绿的玉符,上面刻着古怪符文。
赵老三接过玉符,只觉触手温润,不似凡物。他心想这女子来历不明,怕是有什么蹊跷,但看她楚楚可怜,又不忍拒绝,便答应下来。
女子千恩万谢,告辞而去,临走前再三叮嘱:“切记,一定要挂在周仓的刀上,挂好后速速离开,莫要回头。”
赵老三进了庙,只见关帝神像漆皮剥落,蛛网纵横,唯有周仓像手中的大刀依然锃亮。他依言将玉符挂在刀上,正要离开,忽听庙外风声大作,飞沙走石。
赵老三心中好奇,偷偷从门缝向外望去,只见那白衣女子去而复返,身后跟着个黄衣老者。二人似乎在争执什么。
黄衣老者厉声道:“白娘子,你窃取我内丹,躲到此处便以为能逃过一劫吗?”
白衣女子笑道:“黄老爷子,如今这关帝庙中周仓刀上挂了我的护身符,借关圣帝君神力护佑,你敢在此动武不成?”
黄衣老者怒极,却似真有顾忌,不敢上前。
赵老三听得明白,原来这白衣女子便是他当日所救的白狐,黄衣老者则是来寻仇的。他心中暗道:“这狐狸精果然狡猾,竟借关帝神力自保。”
就在这时,忽听庙中一声冷哼,那周仓神像竟睁开双眼,声如洪钟:“好个孽畜,竟敢亵渎神兵!”
话音未落,周仓手中的大刀突然嗡嗡作响,挂在上面的玉符应声而碎。庙外白衣女子惨叫一声,口吐鲜血,现出白狐原形。
黄衣老者大喜,正要上前擒拿,忽见关帝神像双目射出金光,声震屋瓦:“尔等妖孽,敢在吾庙前放肆!”
关帝爷显灵了!黄衣老者吓得魂飞魄散,化作一道黄烟遁去。那白狐却因受伤太重,瘫软在地,动弹不得。
赵老三吓得跪地磕头不止。
周仓神像开口道:“赵老三,你虽无心之失,却险些助狐精脱逃。念你平日为人忠厚,今日命你将此狐带回看管,待它伤愈后,令其行善积德,将功补过。”
赵老三连声应诺,再抬头时,神像已恢复原状,仿佛一切从未发生。只有那只白狐瘫在庙外,证明方才并非幻觉。
赵老三将白狐抱回家中,精心照料。白狐伤愈后,果然改过向善,时常暗中助赵家避祸得福。更奇的是,每逢月圆之夜,便会有个白衣女子来到赵家,教授赵老三的儿女读书识字。
后来屯里人都知道赵家有个“狐仙师傅”,但谁也不敢外传,只是暗中羡慕。赵老三也不再口出狂言,每逢初一十五,必到关帝庙烧香打扫。
那关帝庙经此一事后,香火渐渐旺盛起来。有人说曾在雨夜见周仓持刀立在庙顶,守护一方平安;也有人说关帝爷暗中显灵,惩治了几个前来捣乱的土匪。
至于那枚被周仓刀震碎的玉符,有人说那是狐精修炼百年的内丹所化,碎片散落庙周,化作一片碧草,冬日常青。牛羊吃了这片草,格外肥壮;人生病时采来煎服,往往药到病除。
赵家后人至今仍住在靠山屯,据说祖上传下规矩:年年腊月二十三,必到关帝庙中为周仓像敬酒擦刀。而周仓手中的那把大刀,据说再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挂在上面了。
每当老人讲起这段故事,总会捋着胡子说:“这人呐,可以不信邪,但不可不敬神。仙家鬼怪之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你看那赵老三,若不是一时心善救下白狐,又怎会有后来福报?若不是关帝爷明察秋毫,又怎能识破狐精算计?这天地之间,自有因果循环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