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金兰厌胜劫 > 第938章 古法新用(2015年10月28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38章 古法新用(2015年10月28日)

西南的深秋,群山已褪去夏日的葱茏,染上层层叠叠的赭黄与深红。湿冷的山雾如同巨大的白色幔帐,在清晨时分低低地缠绕着山谷,久久不愿散去。空气里弥漫着泥土、腐叶和一种大型工程机械特有的金属与机油混合的气息。在这片人迹罕至的险峻山坳里,一座承载着国家未来科技希望的深山大科学装置,正如同一头蛰伏的钢铁巨兽,在晨雾中若隐若现。

工程指挥部设在几排简陋的蓝色活动板房里,与周围拔地而起的巨大混凝土基座和纵横交错的钢结构骨架形成鲜明对比。此刻,在其中最大的一间会议室里,气氛却比山间的晨雾还要凝重。长方形的会议桌旁围坐着项目核心团队的七八位年轻工程师,个个眉头紧锁,面前摊开的图纸和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复杂的工程模型线条交错,如同乱麻。空气净化器发出低沉的嗡鸣,也驱不散弥漫的焦虑。

项目副总工程师孙浩,一个三十出头、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正用力揉着太阳穴,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和显而易见的挫败感:“……第27次模拟运行,还是失败了。材料运输机械臂在进入b7区狭窄通道时,与正在执行精密校准任务的环境控制机器人轨迹预测冲突,为避免碰撞,运输臂紧急制动,导致其携带的超导磁体组件产生0.3微米的位移偏差。就这0.3微米!后续的安装精度和数据采集基线全都乱了套!”他指着屏幕上定格的冲突点,红色的警示框刺目地闪烁着。

“现代调度算法我们已经穷尽了,从优先级设置到时间窗优化,甚至引入了AI实时路径规划。”旁边一位短发干练的女工程师接口道,她叫林薇,负责智能调度系统,“但空间太狭小,变量太多,尤其是精密安装和环境控制对振动、温湿度变化极其敏感,任何一点扰动都可能被放大。我们就像在刀尖上跳舞,还要保证所有舞者步调绝对一致,太难了!”她疲惫地靠在椅背上,望着天花板上简陋的日光灯管,眼神有些失焦。

会议室里陷入一片压抑的沉默,只有空调出风口嘶嘶的送风声和手指无意识敲击桌面的轻响。窗外,山风掠过林梢,发出呜呜的声响,更添了几分萧瑟。项目进度已经因此延误了近一周,每一天的耽搁都是巨大的损失和压力。

这时,坐在主位旁一直沉默聆听的李长庚缓缓抬起了头。他穿着朴素的深灰色夹克,花白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脸上深刻的皱纹如同这大山的沟壑,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智慧的沉淀。归国月余,他身上那份海外顶尖科学家的严谨气质未变,却又多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与这片土地相连的沉静。他的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焦虑的脸庞,最后停留在会议桌中央摊开的那张复杂的工程总图上。

“诸位,”李长庚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平和与清晰,却奇异地穿透了室内的沉闷,“你们,可曾读过《考工记》?”

“《考工记》?”孙浩一愣,下意识地重复了一句,黑框眼镜后的眼睛里充满了茫然和不解。林薇和其他几位工程师也面面相觑,眼神里都是同一个疑问:这位从斯坦福归来的顶尖科学家,在讨论最前沿的大科学装置工程难题时,突然提起一本两千多年前记述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古籍?这……是何用意?

李长庚没有立刻解释。他缓缓站起身,步履沉稳地走到墙边悬挂的巨大白板前。白板上还残留着昨夜讨论留下的复杂公式和潦草的草图。他拿起一支黑色白板笔,手腕沉稳地移动。笔尖划过白板,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在寂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

他没有画任何现代工程图,而是勾勒出一个极其古朴、甚至带着几分童趣意味的结构——那像是一个巨大的水轮,又像是一座精巧的多层水钟,还有指南车的影子隐现其中。线条简单,却蕴含着一种奇妙的韵律感。

“《考工记》有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李长庚的声音平缓而有力,如同山涧清泉,流淌在每个人心头。他指着自己画出的古朴结构,“古人造物,从不将器物视为孤立的存在。他们敬畏天时,顺应地气,精选良材,更讲究百工协作之‘巧’。这个‘巧’,并非仅仅指技艺精湛,更在于深刻理解万物之间‘相生相制’的道理。”

他的手指点在水轮的一个关键联动部件上:“你们看,这水轮转动,带动齿轮,齿轮又推动水斗……一环扣一环。古人没有精密的传感器和高速芯片,但他们明白,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气’——它的节奏、它的状态、它的承受力。上一个环节的‘气’必须与下一个环节的‘时’——也就是它动作的最佳时机——完美契合,如同齿轮的啮合,严丝合缝,才能顺畅运转,生生不息。”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向在座的年轻工程师们,那眼神仿佛穿越了时空的迷雾,带着古老的智慧之光:“反观我们现在的困境。材料运输臂、精密安装机器人、环境控制系统、数据采集阵列……它们不正是我们工程中的‘百工’吗?我们总试图用一条僵硬的、线性的时间表去‘命令’它们,让它们削足适履,却忽略了它们各自独特的‘气’——运输臂的惯性、安装机器人的敏感度、环境控制系统的反馈延迟、数据采集的启动阈值……”

李长庚停顿了一下,让这古老而崭新的理念在众人心中沉淀。他看到孙浩紧锁的眉头微微松开,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林薇坐直了身体,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边缘,陷入了沉思。

“为何不换一种思路?”李长庚的声音带着一种启发性的引导,“让我们的系统,像这山间的云雾,像这流淌的溪水,像这生生不息的自然一样,拥有一种内在的‘柔性’?借鉴古人‘以水定时’、‘以风引动’的智慧,建立一个基于实时状态感知的‘呼吸’与‘脉动’机制?”

他走向白板空处,开始勾勒新的构想:“想象一下:运输臂不再是机械地按预设路线行走,而是像一条感知水流的大鱼,当它‘感知’到前方通道即将被占用(环境控制机器人正在精密操作),它便自动调整速度或短暂‘屏息’等待;环境控制系统在完成一次关键调温后,会主动向数据采集阵列‘示意’:‘此刻稳定,可采’;数据采集阵列也非死板地定时启动,而是在收到‘气稳’的信号后,才‘应时’而动,捕捉最完美的瞬间……它们之间,不是命令与服从,而是基于实时状态反馈的协同与共鸣,如同古建筑中精妙的榫卯,既有严密的咬合,又留有适应变形的‘余地’(安全冗余)。”

李长庚的话语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年轻工程师们的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古老的智慧之光,仿佛穿透了眼前技术的迷雾,照亮了一条全新的路径。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兴奋感开始在会议室里弥漫。

“榫卯结构!”一个洪亮的声音突然从门口响起。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穿着沾满油污工装的中年汉子大步走了进来,正是被李玄策特意从东北调来支援特种材料安装的王铁柱。他手里还拎着一个沉甸甸的工具包,黝黑的脸上带着风霜和爽朗的笑容。“李老这话说到点子上了!咱老祖宗盖房子那榫卯,看着简单,里面学问大着呢!卯眼留点‘余地’,榫头才能进得去,木头热胀冷缩也不怕它撑裂咯!这道理,跟李老说的那个啥‘柔性协同’、‘安全冗余’,可不就是异曲同工嘛!”他拍着大腿,声音洪亮,带着一种来自生产一线的朴素智慧,瞬间将高深的理论拉回了现实大地。

王铁柱的到来和他接地气的解释,如同点燃了最后一把火。孙浩猛地一拍桌子站起来,眼中再无迷茫,只剩下燃烧的斗志和灵感迸发的光芒:“我明白了!李老!王工!我们不是要强行控制每一个‘工’,而是要建立一个让它们能‘感知环境’、‘彼此沟通’、‘协同呼吸’的智能生态!就像……就像这大山里的万物共生!”

“对!仿生协同!”林薇也激动地站了起来,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敲击,“基于实时传感数据的动态调整算法!核心就是状态感知、信息共享、柔性决策和预设安全边界!我这就建模!”

接下来的十几个小时,指挥部里灯火通明,空气仿佛都因思维的激烈碰撞而升温。键盘的敲击声、激烈的讨论声、白板笔的沙沙声汇成一片。李长庚坐镇其中,时而点拨几句,时而陷入沉思。王铁柱也贡献了他多年在精密制造中积累的关于材料应力、振动传递的宝贵经验。古老的《考工记》智慧与现代前沿的算法、工程实践,在这简陋的板房里,在这西南的深山中,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融合。

深夜,当山风变得更加凛冽,吹得板房窗户呜呜作响时,新的算法模型终于建立完毕。林薇深吸一口气,颤抖的手指按下了“模拟运行”的按钮。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住了大屏幕。屏幕上,代表各个子系统的动态图标不再是僵硬地沿着预设轨道移动。它们仿佛被注入了生命:运输臂在接近敏感区域时自动放缓了速度,如同猎豹在草丛中潜行;环境控制机器人完成一次高精度调温后,图标闪烁了一下,向等待的数据采集阵列发出一个柔和的绿色信号;数据采集阵列“感知”到信号,图标轻盈地亮起,精准地捕获了数据流……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如百鸟和鸣,在复杂狭小的空间内,达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韵律。没有碰撞,没有冲突,只有高效、流畅、精准的协作!

“成功了!一次通过!”孙浩看着屏幕上跳出的“模拟完成,零冲突,精度达标”的绿色提示框,声音因激动而变调,猛地摘下眼镜,用力抹了一把脸。

短暂的寂静后,小小的会议室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欢呼!年轻工程师们激动地互相拍打着肩膀,有人甚至跳了起来。林薇的眼眶瞬间红了,她看向李长庚,声音哽咽却充满了由衷的敬佩:“李老!真没想到……真没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智慧,还能这样点亮我们最前沿的工程!这‘仿生协同算法’,简直是……简直是神了!”

王铁柱咧开大嘴笑着,用力拍着身边一个年轻工程师的后背:“瞧见没?老祖宗的宝贝多着呢!李老这就是点石成金啊!”

李长庚静静地站在欢呼的人群边缘,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温和而欣慰的笑容。窗外,浓重的山雾不知何时已悄然散去,一轮清冷的弦月高悬于墨蓝色的天幕之上,将皎洁的银辉洒向寂静的群山和灯火通明的工地。月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花白的头发和肩头,仿佛为他披上了一层智慧的纱衣。他没有说话,只是目光深邃地望着屏幕上那些和谐舞动的图标,又仿佛透过它们,看到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着永恒光芒的古老智慧结晶,正穿越时空的阻隔,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焕发出新的、夺目的光彩。这光彩,照亮了眼前的工程,也照亮了通往未来的道路。远处山涧传来隐约的流水声,叮咚作响,宛如一首古老而永恒的歌谣,应和着这深山之中,今古交融的智慧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