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北京,清早一场细雨,把国家饮食博物馆外的青铜浮雕洗得锃亮。
入口两侧,红灯笼高挂,一条写着“豫菜史料捐赠仪式”的横幅横悬,像给千年中原味道披上大红嫁衣。
陈静雅着月白色旗袍,立领绣槐花,手边是一只暗红色樟木箱——里面躺着10件豫菜核心史料,今天,它们将正式“落户”国家级殿堂。
陪同人员:
李明远(明远楼主理人)
王建业(豫菜泰斗,史料原持有者)
李纪生(冷链协会教授,顾问)
团队法务、摄像、记者共12人
博物馆大厅,背景音乐是改编的《豫菜进行曲》,埙与古筝交织出中原韵味。签到桌上摆着“微型豫菜展”:
?\t牡丹燕菜丝(可食用样品)
?\t香茅槐花高汤块(VR嗅闻)
?\t糖醋鲤鱼造型饼干
嘉宾在“味道迎宾卡”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豫菜,投入瓷鼎,仪式感满满。
仪式在“中华饮食时空廊”举行。长廊两侧,投影滚动播放豫菜史:
?\t北宋《东京梦华录》夜市
?\t1958年郑州食堂大锅菜
?\t2029年豫菜文化节航拍
陈静雅走在最前,脚步轻却郑重,像给历史掸去浮尘。
9:30,国家饮食博物馆馆长段文川致开幕辞:
“今天,豫菜近代最系统、最完整的一批档案入藏,填补了国家饮食记忆的一块重要拼图。它们不只是菜谱,更是百姓生活、时代变迁的‘味觉年轮’。”
“国家饮食博物馆的宗旨,是让每一道菜,都能在国家层面找到身份证。豫菜,今天正式落户!”
掌声雷动,摄像机红灯闪烁,像给时间按下录制键。
陈静雅走上讲台,身后大屏出现10件史料高清图。她朗声说道:
“小时候,我在外婆厨房偷吃‘炒三不沾’,油香混着松烟墨,那是我对豫菜的第一印象。多年后,我在东京街头看到山药慕斯,才懂‘家味’可以成为世界味。今天,我们把‘家’交给国家,请替我们保管,也请替我们传播。”
她声音微颤,却目光坚定,像把一条中原黄河,缓缓注入更大的海洋。
史料亮相:十件“国宝”逐件解读
1.\t清代《豫菜食单》抄本:
光绪32年,开封“又一新”掌柜手录,记菜品128道,含“糖醋鲤鱼”“炒三不沾”早期做法。
段馆长评:“清宫御膳档案外,民间商号菜谱如此完整,罕见。”
2.\t民国“厚德福”菜单:
1936年郑州报馆彩印,背面手写“今日特供”,广告体活字,见证豫菜民国营销。
3.\t王建业手写菜谱(1958-1983):
封面油渍、面粉痕,内页红笔批注“火不宜大”,是活着的技术档案。
4.\t1955年河南省厨师考核评分表:
张震寰满分记录,考核菜“牡丹燕菜”,评分栏写着:“刀工99,火候100,味感100”。
5.\t1979年《洛阳水席》油印讲义:
附手绘“牡丹燕菜”解剖图,用于厨师培训,显示改革开放后豫菜系统教学。
6.\t“文革”时期《红卫兵菜谱》手抄:
罕见特殊年代饮食记忆,记录“革命烩菜”“战斗胡辣汤”。
7.\t1984年首届豫菜大赛秩序册:
封面印着“深挖细找传统味”,内附评委签名,王建业为第5号评委。
8.\t1990年代《豫菜标准化》试行本:
首次出现“糖醋鲤鱼”糖分、酸度量化指标,是工业化前夜里程碑。
9.\t2008年奥运村菜单:
“牡丹燕菜”赫然在列,英文译名“peony-Shaped Radish Nest”,豫菜走向世界证据。
10.\t2025年豫菜文化节徽章设计原稿:
设计师手写注释:牡丹=中原,筷子=味觉,麦穗=粮仓,象征豫菜新起航。
段馆长逐件点评,用词极高:“补白”“孤本”“活化石”……摄像机拉近,纸页在灯下泛着温暖光泽,像被岁月打磨的琥珀。
11:00,正式捐赠。
陈静雅双手捧第一件史料——《豫菜食单》,走向段馆长。红绸滑落,馆长双手接过,转身,交由保护部员工放入“恒温恒湿充氮展示箱”。
随后,证书颁发:“国家饮食博物馆收藏证书
编号:Gbm-donate-2029-Yc-001
捐赠人:陈静雅及豫菜体验团队
藏品:豫菜近代史料(10件)
日期:2029年6月18日”
馆长与陈静雅握手,镜头定格,掌声如潮。
专家点评:学术价值的“国家级盖章”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高扬:“这批史料横跨三世纪,记录豫菜从民间到宫廷、从手工到工业、从省内到国际的完整链条,是全国区域菜系中罕见‘无缝档案’。”
饮食文化学者白玮:“纸页上的油渍、面粉痕,是‘活着的dNA’。国家收藏,不只是保存纸张,是让dNA继续复制。”
仪式后,观众移步“体验区”。
博物馆准备复刻版“光绪食单”,游客可用传统拓包、朱砂墨,在宣纸上拓印“糖醋鲤鱼”原文,带走留念。
小朋友排队,奶声奶气念:“糖醋鲤鱼,火候宜先武后文……”
一旁家长笑:“原来‘武火’‘文火’是这么来的!”
媒体专访:热搜上的“豫菜”
cctV记者专访陈静雅:“q:为什么愿意捐出来?
A:史料属于河南,更属于中国。国家平台能保存、研究、展示,比躺在私人书柜更有价值。”
抖音直播弹幕飞起:“豫菜出息了!”
“原来河南不只是馒头、烩面!”
“期待博物馆开豫菜展,必去!”
#豫菜古菜谱入藏国家博物馆#话题,两小时阅读量破2亿,冲进热搜前三。
仪式结束,陈静雅私下向馆长递上一册笔记本——她2006-2029年的“味道日记”,记录每一次试菜、出差、吵架、和好。
“这本,我想自己留着,等哪天我也成了史料,再捐。”
馆长笑:“那时候,我亲自去接。”
18:00,G805。车窗外的北京雨过天晴,夕阳把城市镀成琥珀色。
陈静雅把证书平放大腿,像捧着一轮月亮。
她给李明远发微信:“任务完成,001号已锁定。”
对方回:“收到,世界编号002在等你。”
国家饮食博物馆外墙灯亮起,投影打出一句滚动字幕:“豫菜,味道里的中原,记忆里的中国。”
灯光穿过雨幕,像给夜色加了一层“可食用”的金边。
而在千里之外的郑州,明远楼招牌也准时亮起——红灯笼在风中轻晃,像给中原点下的第一颗“国家级”星星。
星星很小,却足以照亮更远的路——从德化街到国家殿堂,从民间烟火到世界舞台,豫菜的故事,刚刚被国家盖上印章,也将被世界写上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