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礼部尚书的府邸,是皇帝特批的,就在公主府的隔壁,两院之间只隔着一堵墙。

皇帝美其名曰“方便夫妻二人走动”,实则是将李慕然的一举一动,都置于刘瑶的眼皮底下。

当然,这堵墙,对李慕然来说,既是监视,也是掩护。

上任第一天,李慕然便展现出了惊人的工作能力。

他没有像其他新官上任那样,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也没有对下属颐指气使。

他只是默默地翻阅堆积如山的卷宗,从最基础的典章制度开始,一点点熟悉礼部的运作。

他为人谦和,对下属彬彬有礼,即便是最底层的小吏,他也能叫出名字,并且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肯定。

短短半个月,礼部上上下下,都对这位年轻的尚书大人赞不绝口。

“咱们这位新大人,真是个好人啊。”

“是啊,一点架子都没有,比前几任尚书强多了。”

“听说他是寒门出身,难怪这么体恤我们这些下人。”

这些议论,自然也传到了皇帝刘徽的耳朵里。

刘徽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对身边的太监总管说

“朕就知道,朕没有看错人。一个懂得尊重下属的人,才能真正地笼络人心。”

然而,没人知道,在这副温和的面具下,李慕然正在进行着一场悄无声息的清洗与安插。

他利用自己对卷宗的熟悉,很快就发现了礼部内部一些不为人知的猫腻。

哪些人是世家安插的眼线,哪些人是太后戚真真的旧部,哪些人又是真正忠于皇帝的孤臣,他都一一记在心里。

他不动声色,只是借着处理公务的机会,将那些不怎么听话、或者背景复杂的官员,以“能力不足”、“办事拖沓”等理由,调往一些无关紧要的闲职。

同时,他又从吏部的备选名单中,提拔了一批有才华但家世清白的年轻人,安插在关键岗位上。

这些年轻人,大多是他当年在翰林院时就结识的,或是他暗中考察已久的。

他们有抱负,有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位一手将他们提拔起来的尚书大人,充满了感激与忠诚。

很快,礼部的核心权力,便牢牢地掌握在了李慕然的手中。

这天,他正在处理一份关于祭天大典的流程草案。

祭天大典是国之大事,流程繁琐,稍有不慎便会被言官弹劾。

前几任礼部尚书,大多都是在这件事上栽了跟头。

刘瑶不知何时走了进来,端着一碗参汤。

“还在忙?”

她将参汤放在桌上

“陛下把祭天大典这么重要的事交给你,是想让你立威,也是想让你犯错。”

李慕然抬起头,揉了揉眉心

“我知道。所以我必须做得滴水不漏。”

刘瑶的目光落在那份草案上,轻声说道

“祭天大典,最关键的不是流程,而是‘人’。谁来主持,谁来陪祭,谁来观礼,这其中的每一个座位,每一个次序,都代表着朝堂上的权力格局。”

她指着其中一个名字,对李慕然说

“这个户部侍郎王大人,是太后的人。你把他安排在观礼席的第三排,看似不高不低,但你看,他的位置正好被前面的武将挡住了视线,无法看清祭坛上的细节。这是一种无声的敲打,告诉他,他还不够格。”

李慕然心中一惊,他当时只是觉得这个位置比较合适,并未想过其中还有如此深意。

刘瑶又指向另一个名字

“这位御史大夫,是陛下的心腹。你把他安排在第二排,靠近中央的位置,这是在向所有人宣告,陛下信任言官,鼓励他们直言进谏。”

她顿了顿,看向李慕然

“你要记住,你手中的笔,比战场上的刀更锋利。你写下的每一个字,安排的每一个位置,都在向整个北陈传递陛下的意志。你是陛下的口舌,是他的传声筒。”

李慕然怔怔地看着刘瑶,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

她对人心的洞察,对权力的运用,比他这个在朝堂上摸爬滚打的男人还要深刻。

“我明白了。”

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你明白就好。”

刘瑶微微一笑

“这碗参汤快凉了,喝了早点休息。朝堂之路,还很长。”

她转身离去,留下李慕然一人在书房中沉思。

他看着那份祭天大典的草案,再联想到刘瑶刚才的话,一个全新的、精密的计划在他脑中逐渐成型。

他不仅要按照刘瑶说的,将皇帝的意志贯彻到底,他还要在这其中,不动声色地,加入自己的东西。

比如,他可以将一些忠于太后,但又并非核心的官员,安排在一些显眼但无足轻重的位置上,以此来麻痹太后,让她以为皇帝对她还存有几分忌惮。

再比如,他可以将一些自己暗中联络的旧部,以“负责外围安保”、“掌管祭品登记”等名义,安插进祭天大典的筹备工作中。

这既能让他们熟悉宫廷的防卫布局,也能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他拿起笔,在草案上开始修改。

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响,每一笔,都像是在为他的复仇之路,铺上一块坚实的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