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透过整合管理门诊的窗户,在诊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陆宇刚刚送走一位反复调整方案才将血压血糖稳定下来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正准备叫下一位,诊室门被轻轻推开。
进来的是一位头发花白、步履略显蹒跚的老太太,由一位同样年迈、拄着拐杖的老先生搀扶着。老先生手里拿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子,里面装着好几本病历和检查报告。
“医生,您好,我姓吴,这是我老伴。”老太太坐下后,声音有些虚弱。
陆宇温和地招呼他们,接过那个沉甸甸的布袋。里面装着来自心内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骨科甚至眼科的病历,药物清单长长一串,包括降压药、降糖药、抗血小板药、他汀、改善骨密度的药、营养神经的药……林林总总七八种。
“阿姨,您先慢慢说,主要是哪里不舒服?”陆宇一边快速浏览着这些资料,一边问道。
吴阿姨叹了口气,开始叙述:头晕、脚肿、晚上起夜好几次、记性越来越差、膝盖也疼……旁边的老先生不时补充几句,两人互相纠正,话语间透着长久相伴的默契,也带着一丝被多种慢性病缠绕的疲惫与无奈。
陆宇仔细听着,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他发现,吴阿姨的问题并非单一疾病急性发作,而是多种老年共病(multimorbidity)叠加导致的整体功能下降和生活质量降低。她的血压控制尚可,但心率偏慢;血糖波动大;肾功能有轻度受损;骨骼肌量明显减少,存在肌少症的迹象;认知功能也有轻微下降。
这是一个典型的、在老龄化社会日益常见的病例。单一的专科治疗模式,就像几个工匠各自修理一座复杂钟表的不同零件,缺乏一个总管来协调,确保所有零件组装回去后,钟表能整体协调运转。
“叔叔,阿姨,”陆宇放下听诊器,看着两位老人,“您二位的情况我大致了解了。您的问题不是一个一个独立的病,而是年纪大了以后,身体好几个系统功能都开始走下坡路,互相影响。比如,血糖不稳会影响心脏和肾脏,肾功能不好又会影响骨骼和用药选择,活动少了肌肉流失更快,又加重了膝盖负担和跌倒风险。”
他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释着,两位老人听得连连点头,眼神里流露出“终于有人把我们当成一个整体来看”的释然。
“那……陆医生,我们这该怎么办?药都吃不过来了,有时候都记不清哪种药吃几颗。”吴老先生看着那长长的药单,满脸愁容。
陆宇没有立刻开出新处方。他花了近一个小时,重新梳理了所有的用药,发现其中有作用重叠的,有存在潜在相互影响的。他与临床药师远程沟通后,谨慎地停用了一种非必需的中成药,调整了另一种药物的服用时间以减少副作用,并将所有药物整合成一份清晰的、带有时辰标记的用药清单。
接着,他联系了康复科,为吴阿姨制定了一份极其温和的、针对肌少症和平衡能力的床旁康复计划;又请营养科的同事提供了适合她肾功能和血糖情况的饮食建议。最后,他特别叮嘱了预防跌倒的注意事项,并建议子女可以考虑在家中安装一些必要的扶手和呼叫设备。
“治疗的目标,不是让所有指标都完美,”陆宇总结道,“而是让您感觉舒服一点,精神好一点,自己能做的事情多一点,减少去医院和跌倒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离开诊室时,吴阿姨紧紧握着陆宇的手,眼眶湿润:“陆医生,谢谢您……听了您的话,我心里亮堂多了,知道该怎么弄了。”
看着两位老人相互搀扶、缓慢离去的背影,陆宇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吴阿姨一个人,而是中国社会正在加速到来的“银发浪潮”的一个缩影。
随后的门诊时间里,他又接连遇到了好几位类似情况的老年患者。有的独居,用药依从性极差;有的多种疾病缠身,在不同科室间疲于奔命;有的则因认知障碍或行动不便,连基本的生活质量都难以保障。这些问题,远远超出了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范畴,涉及功能维护、心理支持、社会照护等多个层面。
下班后,他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留在办公室,整理今天这几例典型老年共病患者的资料。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医院乃至整个医疗体系,对于这类日益增多的复杂老年患者,缺乏一个有效的、整合式的管理路径。他的整合管理门诊是一个尝试,但力量还太单薄。
他打开电脑,开始起草一份《关于设立老年共病整合管理中心的初步构想》。他提出,应以患者为中心,打破专科壁垒,组建由老年医学科医生牵头,心内、内分泌、神经、康复、营养、药学、护理甚至社工等多学科参与的团队(mdt),为复杂老年患者提供“一站式”的全面评估、个体化治疗方案和长期随访管理。
他将这份构想发给了科主任和张医生,并抄送给了医务科和主管院长。他知道,推动这样一个新模式的建立,必然会面临资源、流程和观念上的重重阻力。但这股“银发浪潮”已然势不可挡,医疗服务的供给方式必须做出改变。
晚上,他和苏媛聊起今天的门诊见闻和自己的构想。
“这是个好方向!”苏媛表示支持,“我们社区现在登记的老年人越来越多,很多都是多种慢性病,管理起来非常吃力。如果医院能有这样一个平台,和我们社区家庭医生团队对接,那就能形成更连续的管理链条了。”
“是啊,”陆宇点点头,“老龄化不仅仅是医疗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我们医生能做的,就是在自己的领域内,尽量去适应和回应这个变化。”
他看着在客厅地毯上专注玩着积木的念安,小家伙正努力地将一块积木垒到摇摇欲坠的“高塔”上。陆宇忽然想到,他们这一代医生,或许也正在为未来的社会,搭建一个新的、能够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健康服务体系。这个过程可能像念安搭积木一样,充满尝试和调整,甚至偶尔会倒塌,但方向是明确的。
他的个人健康危机,让他提前感受到了功能维护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性;而时代的“银发浪潮”,则为他指明了职业价值新的延伸方向。他不再仅仅是一名心内科医生,他正努力成为一名适应时代需求的健康“建筑师”,尝试为那些在生命长河中航行了很久、船体已有多处磨损的“老船”,提供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检修与护航服务。
这条新的航道上,充满未知,也充满意义。他整理了一下衣领,目光再次投向电脑屏幕上那份尚显粗糙的构想书,心中充满了挑战的激情与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