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仕途之巅:从中央选调生起航 > 第395章 标准制定权的争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部委调研的肯定犹如一道东风,极大地提振了清河市的信心。然而,荣誉的背后,往往是更激烈的竞争。就在清河市紧锣密鼓地准备“国家绿色技术创新综合示范区”申报材料时,一个没有硝烟却至关重要的战场悄然开辟——绿色矿业技术国家标准的制定权争夺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发通知,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将启动《绿色矿山建设与评价技术指南》系列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面向全社会征集牵头起草单位和核心技术参数方案。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造产品。这意味着,谁掌握了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谁就将在未来巨大的绿色矿业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消息一出,业内震动。之前对清河技术路线持质疑和观望态度的传统矿业巨头及其支持的科研院所,迅速行动起来。以国内矿业龙头企业“北方矿业集团”联合几家国家级设计研究院为首的“传统改良派”,率先抛出了一套基于现有技术优化升级的标准框架方案。该方案强调“稳妥”、“可行”,技术指标设定相对宽松,更多地考虑了现有产业基础的适应性,意在维护既得利益格局,延缓颠覆性技术的替代速度。

几乎同时,有外资背景的矿业技术服务公司“环球矿业科技”也高调介入,他们凭借其国际经验,提出了一套看似“先进”但核心知识产权掌握在外的标准方案,试图将中国绿色矿业发展纳入其全球技术体系。

一时间,各种研讨会、论坛、媒体吹风会频繁举行,各方势力合纵连横,暗流涌动。标准之争,表面是技术路线之争,实质是市场规则和未来产业主导权的争夺。

面对强敌环伺,江辰敏锐地意识到,这既是挑战,更是清河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如果不能将青苔峪验证成功的先进技术理念和参数融入国家标准,那么清河的先发优势可能很快被稀释,甚至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受制于人。

“必须主动出击,争夺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江辰在市委常委会上斩钉截铁地说,“这不是简单的学术争论,而是关乎清河未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问题。我们要把青苔峪的实践,变成国家标准里的‘清河声音’!”

一场由市委书记亲自督战的“标准争夺战”在清河市打响。江辰点将,成立了以林浩博士为技术总负责,傅院士为顾问,楚轩负责数据支撑,市质监局、科技局全力配合的标准研制工作组。

工作组的首要任务,是在极短时间内,拿出一份基于清河实践、数据翔实、技术先进、可操作性强的标准草案建议稿。林浩团队闭关奋战,将青苔峪项目从设计、施工、验收到运营监测的全流程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形成了包括原位生物萃取效率、环境风险管控阈值、生态修复评估体系等在内的近百项关键技术参数。楚轩团队则利用大数据模型,对这些参数的经济性、环境效益进行了多情景模拟论证,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傅院士利用其在学术界的深厚人脉,广泛联络同行专家,争取学术支持。

然而,争夺过程异常艰难。在第一次国家标准起草组筹备会上,清河的方案遭到了“北方矿业”代表的强烈质疑。“林博士,你们的技术在小范围试验是成功的,但能否经得起大规模工业应用的检验?标准指标过于严苛,会大幅提升行业成本,导致大部分企业无法达标,这不符合国情!”“环球矿业”的代表则委婉地提出,清河的技术“独特性太强”,缺乏“普适性”,暗示应更多参考“国际惯例”。

面对围攻,林浩据理力争:“各位,标准的意义在于引领。我们不能因为迁就落后产能而降低绿色门槛。青苔峪的数据证明,我们的技术不仅环境效益显着,长期看,因资源回收率和环境风险降低带来的综合成本更具优势。至于普适性,任何新技术都是从特定应用开始推广的,关键是看其内在的科学性和可扩展性。”

会议不欢而散,标准之争陷入僵局。江辰意识到,仅靠技术论证和会场辩论远远不够,必须借助更高层面的力量和更广泛的联盟。他一方面指示工作组,将标准草案进一步完善,突出其对于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价值,形成内参材料,通过省委渠道直报国家相关部委。另一方面,他亲自出面,联络那些在青苔峪项目中有过合作、对清河技术表示认可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倡议组建“绿色矿业标准创新联盟”,共同发声,形成合力。

同时,清河市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权威媒体,系统介绍青苔峪模式的技术原理、实施效果和推广价值,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方远市长也利用参加全国矿业工作会议的机会,积极游说,争取更多地方同行的理解和支持。

多方努力下,形势开始发生微妙变化。国家部委的专家在综合评估各方方案后,对清河方案基于实践、数据扎实的特点给予了更多关注。一些原本中立的专家开始倾向于支持将清河的核心技术参数作为标准的重要选项之一。

标准之争,是一场耐力、实力和智慧的较量。清河市在江辰的带领下,正从一名技术的探索者,努力成长为行业规则的参与制定者。这场角逐的胜负,将直接影响清河乃至全国绿色矿业未来的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