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乘坐直升机,一路疾驰,很快便返回了应天府。他顾不上休整,第一时间便赶往东宫,向监国的太子朱棣汇报凤阳之行以及请示瑙鲁的后续开发。
一进东宫书房,王卓就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只见太子朱棣正伏在堆积如山的奏章之后,听见脚步声才抬起头来。
这一抬头,更是让王卓心头一颤——不过短短数日,朱棣整个人竟憔悴了许多,脸颊明显凹陷下去,眼窝深陷,那双原本锐利有神的眼睛里此刻布满了骇人的血丝,整个人散发着一种被过度透支后的疲惫与焦躁。
“殿下!您……您这是怎么了?”王卓急忙上前问道,语气中充满了关切与惊愕。
朱棣没好气地哼了一声,声音带着沙哑:“怎么了?你和高炽倒是逍遥,陪着老爷子回凤阳,吃香的喝辣的,听那《凤阳花鼓》,把咱一个人撂在这金陵城里,没日没夜地处理这堆积如山的政务!”
他用力揉了揉胀痛的额角,抱怨道:“咱现在每天批阅奏章要到子时(晚上11点)方能就寝,凌晨丑时(三点)又得爬起来准备早朝,接见臣工……这才几天?再这么熬下去,咱恐怕真得步了大哥朱标的后尘!”
王卓闻言,心中顿时了然。朱元璋为了强化皇权,乾纲独断,废除了延续千年的宰相制度,将所有大权揽于一身。
理论上皇帝是唯一的决策核心,但其工作量也变成了天文数字。已故的太子朱标在世时,实际上就承担了大部分相当于宰相的职责,协助朱元璋处理政务。
朱标英年早逝,虽原因复杂,但长期处于高压和过度劳累的状态,很难说不是重要因素之一。
这次朱元璋带着朱高炽一起去凤阳逍遥,等于将皇帝和“隐形宰相”的活计全压在了朱棣一人肩上,这位曾经以精力旺盛着称的塞王,短短几日也被折磨得近乎油尽灯枯。
只听朱棣继续愤愤不平地抱怨道:“老爷子自己精力旺盛,异于常人,以为谁都跟他一样是铁打的不成?他废除宰相,大权是独揽了,可这简直就是在费太子啊!这么搞下去,咱跟高炽爷俩绑一块,都不够他这么霍霍的!不行,咱一定得劝劝老爷子,得把内阁给提早弄出来!就算不设宰相,也得有人专门帮咱……帮皇帝分担才行!”
王卓看着朱棣那副“再不改革我就要死了”的架势,心中又是同情又是觉得有些好笑,他谨慎地回应道:“殿下辛苦,臣感同身受。只是,这内阁制度在历史上一步步演变,到后来虽无宰相之名,却渐有宰相之实,权力格局牵一发而动全身。陛下乾纲独断惯了,恐怕……不会轻易答应放权,哪怕……。”
朱棣显然是被逼急了,闻言竟口不择言地说道:“不答应?不答应这太子谁爱当谁当去!咱宁可去海外就藩,去你说过的美洲,当个逍遥自在的海外藩王,开疆拓土,也好过在这金陵城里活活累死!这叫什么日子!”
王卓听得嘴角微抽,心中暗道:“得,又是一个嘴硬的。希望您在您家老爷子面前,也能把‘不当太子’这话说得如此硬气。”
他深知这是朱家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制度博弈,自己这个“外人”兼“技术顾问”实在不宜牵涉过深,最好的选择就是置身事外,让他们爷俩自己去掰扯。
于是,他非常自然地转移了话题,将谈话引向自己能够掌控且更具建设性的方向:“殿下为国事操劳,臣敬佩万分。眼下还是先处理紧要事务。既然郑和船队已顺利抵达瑙鲁,并建立了前沿基地,事不宜迟。臣计划此次返回,立刻调动一架‘运-20’大型运输机,满载先遣人员和设备,直飞瑙鲁。抵达后,我将建立稳定的时空坐标,随后便可从‘东大’大规模调集专业开采团队和重型机械,尽快启动磷酸盐矿的开采工作,以解我大明农业肥料之急需。”
朱棣虽然身心俱疲,但听到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开采计划,还是强打起了精神。他用力眨了眨布满血丝的眼睛,斩钉截铁地说道:“好!此事关乎国本,必须尽快办妥!就按你说的办!你需要什么支持,尽管提,东宫这边会全力配合,用最快的手续给你调拨物资和人员!”
“是!臣这就去准备!”王卓拱手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