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幡”在市集上引发的震撼尚未平息,金黄的粟米在农社妇人手中流畅地称量、装袋,铜钱落入木箱的叮当声不绝于耳。围观的人群虽被画中惨烈景象所动,购买也颇为踊跃,但一种更深沉的、足以彻底扭转乾坤的情感力量,仍在酝酿。
王二婶站在粮袋旁,看着忙碌的姐妹们,看着那一张张或同情或钦佩的面孔,再望向市集尽头那几家大门紧闭、却仿佛有无数双阴冷眼睛在窥视的粮行招牌,心中那股压抑了许久的悲苦与愤懑,如同被堵塞的洪水,急切地寻找着宣泄的出口。她知道,光靠画,还不够。画是别人的故事,是过去的影子。需要有一种更直接、更锥心刺骨的声音,去叩开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那扇门。
她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转身从随身的布包里,取出了一面边缘有些破损、却擦拭得锃亮的铜锣。这是屯里往日召集议事用的。
“铛——!”
一声突兀而苍凉的锣响,猛地压过了市集的嘈杂。所有人都被这声音吸引,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手持锣槌、站在粮垛前的王二婶。
王二婶没有看任何人,她低着头,手指摩挲着冰凉的锣面,肩膀微微颤抖。当她再次抬起头时,脸上已满是纵横的泪水,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睛里,盛满了无尽的悲恸与一个母亲破碎的希望。
“各位老少爷们!婶子姐妹们!”她的声音带着哭腔,嘶哑却极具穿透力,“画上的苦,是我们农社姐妹一起受的!可我心里……我心里还藏着另一桩苦,不敢想,不敢提……今天,就当着大家的面,说出来!不然,我憋得慌,我对不起我那苦命的儿啊!”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连呼吸都放轻了。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每个人心头。
王二婶用袖子狠狠抹了把脸,却抹不尽奔涌的泪水。她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洗得发白的蓝色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没有金银,只有一小撮干枯、甚至有些发霉的粟米,数量少得可怜,恐怕连一捧都不到。
她将那撮粟米捧在手心,如同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又像是捧着烧红的烙铁,痛苦让她几乎站立不稳。
“就为了……就为了保住手里这点粮种……我那刚满三岁的幺儿……活活饿死在我怀里啊!”她终于崩溃般地哭喊出来,声音撕裂,字字泣血,“去岁蝗灾过后,家里颗粒无存,男人死得早,就我们孤儿寡母……屯里家家都难,都在啃树皮,吃观音土……我这把老骨头,饿死也就罢了,可娃还小啊……”
她泣不成声,缓了好一会儿,才断断续续地诉说,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喉咙里抠出来的:“……社里好不容易留下点粮种,是来年的指望,是大家的命根子……规定了一粒也不能动……我……我白天在田里干活,看着那金黄的谷穗,就想啊,等收了粮,一定先给我娃熬一碗稠稠的米粥……晚上回家,娃饿得哭,抓我的衣襟,小脑袋往我怀里钻……我就只能喂他喝水,哄他睡……他瘦得皮包骨头,眼睛那么大……”
王二婶的手死死攥着那撮霉变的粟米,指节泛白:“……那天晚上,他烧得滚烫,迷迷糊糊地,小手在我脸上摸,气若游丝地说:‘娘……饿……我想吃米……’我……我怀里就揣着分到的这点粮种……我能给他吗?我不能啊!给了,来年大家种什么?那么多姐妹指望什么活命?我……我狠下心,只能抱着他,一遍遍说:‘娃,再忍忍,再忍忍,等收了新粮,娘让你吃个够……’”
“他……他就那么看着我,眼睛里的光一点点灭了……小手垂下去了……”王二婶的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却像一把钝刀子,在每个人心上反复切割,“……他到最后,都没能吃上一口饱饭……就为着保住这救命的粮种……我眼睁睁看着我的儿……在我怀里……没了……”
她再也支撑不住,瘫坐在地,捧着那撮代表着她丧子之痛的粟米,嚎啕大哭。那哭声不加任何掩饰,充满了最原始、最绝望的母性悲伤,在市集上空回荡,撞击着每一个人的耳膜与心灵。
满街寂静,落针可闻。
先前还在议论、购买的人群,此刻全都红了眼眶。女人们不住地擦拭眼泪,感同身受的悲痛让她们哽咽出声。男人们也面色沉重,紧握拳头,扭过头去不忍再看。就连那些原本只是看热闹的闲汉,此刻也收敛了嬉笑,脸上露出戚然之色。
王二婶的哭诉,将“护粮”二字的意义,从集体的、抽象的抗争,拉回到了一个母亲最具体、最惨痛的个人牺牲上。那不仅仅是为了活下去,更是为了更多人能活下去,所付出的无法挽回的代价!这代价,是一个鲜活幼小的生命!
“这粮食……真是用命换来的啊……”一个老妇人抹着泪叹息。
“怪不得她们拼死也要护住田,贱卖?换谁谁能甘心?”
“三大粮商真不是人!逼人至此!”
舆论的同情,在这一刻达到了顶峰,并转化为了强烈的行动意愿。
“我买一石!”
“给我也来一石!这粮,我买了心里踏实!”
“钱不用找了!多的,给社里其他孩子买点吃的!”
人群再次涌动起来,这一次,不再是零散的购买,许多人开始成石地购买,甚至有人掏出远超粮价的银钱,硬塞到农社妇人手中,然后提着粮食,红着眼眶匆匆离去,不忍再看王二婶悲痛的模样。
带泪营销,锥心刺骨。 王二婶以自身丧子之痛为刃,剖开了农社粮食背后最深重的血泪。这不再是商业的博弈,而是良知的拷问。她的哭声,比任何檄文都更具力量,彻底瓦解了粮盟压价的道德基础,将民心牢牢地凝聚在了农社一边。金黄的粟米,在王二婶的泪水中,仿佛被赋予了灵魂,沉重得让人无法轻视,更无法以区区几百文钱来亵渎。这场粮战,至此,已不仅仅是价格的较量,更是人心的争夺。而农社,凭借这带血的诉说,已然占据了无可动摇的道义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