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角落的长桌上,几个同学正为“班干部该不该轮流当”吵得面红耳赤。穿蓝外套的男生把筷子往桌上一拍:“凭什么让学习差的当?耽误事!”扎马尾的女生立刻反驳:“你这是歧视!谁都有资格试试!”旁边的人要么跟着嚷嚷,要么低头扒饭,没人真正在听对方说什么。
迪卡拉底教授端着餐盘走过去,刚放下碗,蓝外套男生就扭头问:“教授您说,是不是学习好的当干部才靠谱?”
“咱们先别急着下定论。”教授往嘴里扒了口饭,“哈贝马斯要是在这儿,肯定会说‘你们这不是对话,是吵架’。他说真正的沟通,得有‘交往理性’——就是大家都放下偏见,好好听别人说,也好好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找到能让多数人认可的共识。”
马克想起上周的班会,讨论“春游去哪儿”,班长直接说“就去植物园,我去过挺好”,有人小声说想去动物园,班长没听见,最后就定了植物园,结果好些人一路上都蔫蔫的。“那班会算不算没有交往理性?”
“算。”教授点头,“哈贝马斯说,真正的对话得有三个条件:第一,说的话得是真的,不能瞎编——比如不能说‘植物园里有熊猫’(其实没有);第二,说话得真诚,不能心里想一套,嘴上说一套——比如不想去植物园,却附和着说‘好’;第三,得遵守对话的规矩,不能打断别人,不能人身攻击。这三条加起来,就是交往理性。”
苏拉忽然笑了,想起外婆和邻居张奶奶的对话。俩老人总为“谁家的菜种得好”拌嘴,但从来不说重话,张奶奶说“你那茄子太瘦”,外婆就说“你那黄瓜太弯”,说完俩人都笑,第二天还互相送菜。“她们这算不算有交往理性?”
“太算了。”教授放下筷子,“她们虽然拌嘴,但都在说真话(确实觉得对方的菜有缺点),也没藏着掖着(心里想啥就说啥),更没骂人,最后还能互相送菜——这就是在找共识:‘不管谁的菜好,咱们互相帮衬着种才最好’。”
小胖啃着馒头插话:“那网上的人吵架,是不是都没交往理性?我看他们动不动就说‘你懂个屁’,要么就翻旧账。”
“多半是。”教授掏出手机,翻到条热门评论区,里面全是“脑残”“水军”之类的词。“哈贝马斯说,现在的‘公共领域’(比如网络、报纸)本来该是大家理性对话的地方,结果慢慢变成了‘吵架场’,因为没人遵守那三个条件——有人故意造谣,有人带着情绪骂人,有人根本不听别人说什么,只想着赢。”
马克想起自己和爸爸的争执。爸爸总说“年轻人就该考公务员,稳定”,他说“我想做自媒体”,爸爸就说“那是不务正业”,他急了就说“你老顽固”,最后不欢而散。“要是我们都用交往理性,该怎么说?”
“你可以试试先说‘爸,我知道你担心我不稳定,这是为我好’(认可他的真诚),再告诉他‘自媒体现在也能赚钱,我做过几个视频,有多少人看’(说真话),然后问‘你觉得我该注意些什么’(遵守规矩,邀请他参与)。”教授模仿着父子对话的语气,“你爸说不定会说‘那你得保证别耽误正经事’,这不就有共识了?”
苏拉转着手里的勺子:“可有时候,双方的想法差太远,怎么找共识呢?比如有人觉得该多布置作业,有人觉得该少布置,根本说不到一块儿去。”
“这时候就得找‘重叠共识’。”教授在桌上用筷子摆了两个交叉的圈,“两个圈重叠的地方,就是大家都能接受的部分。比如多布置和少布置的人,可能都同意‘作业得有用,别搞题海战术’,这就是共识的起点。哈贝马斯说,共识不是说要让所有人都想一样的事,而是找到‘虽然我不完全同意你,但我能接受这么做’的点。”
后排打饭的眼镜男凑过来:“那要是遇到故意不讲理的人呢?比如我说‘垃圾分类好’,他偏说‘你就是装高尚’,这怎么对话?”
“那就得先把‘对话的规矩’摆出来。”教授把筷子摆成一条直线,“你可以说‘咱们先别扣帽子,你觉得垃圾分类不好,是因为觉得麻烦,还是觉得没用?’——先把对方的真实想法引出来,再一条条讨论。要是他还骂人,那就是他不想遵守规矩,这种时候,保持沉默也比吵架强。”
小胖突然拍了下脑袋:“怪不得我跟我弟总打架,他说‘玩具该归我’,我说‘该归我’,谁都不听谁的。下次我试试问他‘你是不是特别喜欢这个奥特曼?那咱们一人玩十分钟好不好?’”
“这就对了。”教授笑着收拾餐盘,“哈贝马斯说,社会的团结,不是靠强制力,是靠大家一次次真诚的对话,慢慢攒出来的共识。就像拼积木,你一块,我一块,可能拼不出你想要的城堡,也拼不出我想要的房子,但最后拼出来的东西,大家都愿意护着它。”
上课铃响时,刚才吵架的几个同学还在角落坐着,蓝外套男生说:“其实我不是觉得学习差的不行,是怕有人不负责任。”扎马尾女生说:“那咱们可以定个规矩,轮流当,要是不负责就换下来,这样行不?”阳光透过食堂的窗户照进来,把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像块慢慢拼起来的积木。
教授走出食堂时,听见卖粥的阿姨和打菜的大叔在聊天,阿姨说“今天的咸菜太咸”,大叔说“明天少放点盐,再给你留坛新腌的”,俩人的声音混着饭菜香,暖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