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军工车间,弹药区的气氛比往日更显紧张。陈婉儿拿着一份从前线传来的加急电报,快步走到李铮面前,语气急促:“李主任,三营急电!他们在反扫荡战斗中,掷弹筒榴弹消耗巨大,现在每个掷弹筒班只剩下不到10发榴弹,请求立刻补给!”
李铮接过电报,眉头瞬间皱紧。自从掷弹筒批量列装后,前线对榴弹的需求与日俱增——之前每月200发的产量,在小规模战斗中还能勉强支撑,但随着日军扫荡频率增加,战斗规模扩大,这点产量早已无法满足需求。就在昨天,他还收到二营和一营的弹药需求报告,都提到了掷弹筒榴弹短缺的问题。
“必须立刻扩大掷弹筒榴弹产量!”李铮当机立断,召集陈婉儿、吴天浩、徐小眼等人召开紧急会议。
“现在的问题是,手工制作榴弹效率太低。”陈婉儿首先开口,脸上满是焦急,“弹体靠手工锻打,每天最多能做20个;尾翼要手工焊接,每个都得用样板校准,速度慢还容易出错;炸药装填也是手工操作,一人一天只能装30发。这样算下来,每月最多只能生产200发,根本赶不上前线的消耗。”
徐小眼也跟着说:“不光是弹药区,我们零件加工区也忙不过来。掷弹筒的身管、底座加工量本来就大,现在还要兼顾榴弹尾翼的加工,技工们连轴转都跟不上。”
吴天浩推了推眼镜,沉思片刻后说:“要提高产量,关键是改革生产方式——用模具压制替代手工锻打弹体,用流水线作业替代分散加工,这样才能大幅提高效率。”
“模具压制弹体?”李铮眼前一亮,“这个方法可行吗?我们有没有合适的模具材料?”
“可行!”吴天浩肯定地说,“我们可以用铸铁制作弹体模具,分为上模和下模,将熔化的铸铁水倒入模具中,冷却后就能成型,比手工锻打快10倍不止。而且模具压制的弹体尺寸统一,误差小,后续加工也方便。”
李铮点点头,立刻拍板:“就按吴师傅的思路来!我们分三步走:第一,制作弹体压制模具,新增2条榴弹生产线;第二,优化尾翼加工和炸药装填流程,实现流水线作业;第三,从其他班组抽调人手,补充弹药组的力量。”
任务迅速分配下去:吴天浩负责设计弹体压制模具,指导技工制作;徐小眼负责调整零件加工区的生产计划,优先保障榴弹尾翼的加工;陈婉儿负责组建流水线,培训新补充的工人;李铮则协调各部门,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材料和设备问题。
吴天浩带着两名技工,立刻投入到模具设计中。弹体模具的设计关键在于内腔的形状和尺寸——要与榴弹弹体的外形完全一致,还要考虑铸铁水的流动性和冷却速度。他们根据榴弹的图纸,反复计算模具的壁厚、浇口位置和排气孔大小,画了十几张设计图,才最终确定方案。
模具制作开始后,技工们先将铸铁块固定在车床上,车削成模具的雏形,然后用铣床加工内腔,再用手工研磨抛光,确保内腔光滑,没有毛刺。经过三天三夜的连续奋战,两套弹体压制模具终于制作完成。吴天浩亲自测试:将熔化的铸铁水倒入模具,冷却后打开模具,一个完整的榴弹弹体赫然出现,尺寸精准,表面光滑,比手工锻打的弹体质量好太多。
“太好了!模具成功了!”吴天浩激动地大喊,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充满了喜悦。
与此同时,陈婉儿也在忙着组建流水线。李铮从炼钢区和零件加工区抽调了10名工人,补充到弹药组,使弹药组的人数从原来的15人增加到25人。陈婉儿将流水线分为三个环节:弹体加工、尾翼安装、炸药装填。
弹体加工环节:4名工人负责操作模具压制弹体,2名工人负责将压制好的弹体进行打磨和钻孔(安装引信和尾翼);尾翼安装环节:4名工人负责焊接尾翼,2名工人负责校准尾翼角度;炸药装填环节:6名工人负责分层装填炸药(硝化甘油和木粉),3名工人负责密封和安装引信,4名工人负责包装和入库。
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分工,工人只需要专注于自己的工序,熟练度提升很快。之前手工制作一个弹体需要1个时辰,现在模具压制只需要10分钟;之前安装一个尾翼需要20分钟,现在流水线作业只需要5分钟;之前装填一发炸药需要15分钟,现在流水线作业只需要5分钟。
徐小眼也调整了零件加工区的生产计划,将3名技工专门分配到尾翼加工岗位,用改进后的冲压模具加工尾翼——之前手工切割尾翼,一人一天只能做20个,现在用冲压模具,一人一天能做100个,完全能满足流水线的需求。
经过一周的调试和磨合,两条榴弹生产线正式投入运行。车间里,工人们各司其职,流水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压制好的弹体经过打磨钻孔,送到尾翼安装环节;安装好尾翼的弹体被送到炸药装填环节;装填好炸药、密封完成的榴弹,被整齐地码放在木箱里,等待运往前线。
月底统计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掷弹筒榴弹的月产量从原来的200发飙升到了500发,足足提升了1.5倍!而且榴弹的质量也大幅提高,弹体尺寸统一,尾翼角度精准,炸药装填均匀,在后续的试射中,精度误差进一步缩小到了3米内。
“太好了!终于能满足前线的需求了!”李铮拿着产量报表,激动地对陈婉儿说。
陈婉儿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现在流水线运转越来越顺畅,相信下个月产量还能再提高一些!”
消息传到前线,各营的掷弹筒手们都兴奋不已。三营七连的赵虎,之前因为榴弹短缺,在战斗中只能省着用,现在收到新补给的榴弹,他抱着弹药箱,激动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这下好了!有了足够的榴弹,看小鬼子的火力点还敢嚣张!”
几天后,三营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凭借充足的掷弹筒榴弹,精准打击了日军的8个火力点,歼灭日军100余人,缴获重机枪3挺、掷弹筒4具,取得了重大胜利。战斗结束后,三营特意给军工车间发来感谢信,信中说:“感谢军工车间的同志们,你们生产的榴弹精准又给力,是我们战胜日军的坚强后盾!”
李铮拿着感谢信,在车间里宣读,工人们欢呼雀跃。陈婉儿看着流水线上不断产出的榴弹,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这些榴弹不仅是武器,更是前线战士们的希望。只要能持续扩大产量,提供充足的弹药补给,就能帮助战士们在战场上取得更多的胜利,早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夕阳下,弹药区的流水线依旧在忙碌着,一颗颗榴弹从工人们的手中诞生,整齐地码放在木箱里,等待着奔赴战场,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