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1910从岭南走出的军阀头子 > 第260章 军校风云与暗潮涌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60章 军校风云与暗潮涌动

武都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操场上,一批新学员正在进行队列训练。

口号声、脚步声、教官的训斥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派紧张热烈的气氛。

在这所匆忙成立的军校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也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未来的重要舞台。

邓贤派出的军事教官团由防卫军精锐军官组成。团长是徐维民。

他们被安排在炮兵、工兵、通讯等专业技术科目任教,避开了敏感的政治和步兵战术课程。

然而,即便刻意保持距离,华南教官团仍然成为了各方关注和拉拢的对象。

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现代化军事理念,深深吸引着渴望新知识的学员们。

一天训练结束后,蒋瑞元的亲信、军校教育长王柏龄特意邀请徐向前共进晚餐。

餐桌上,王柏龄看似随意地问道:“徐教官,你们华南的军事教育确实先进,不知对当前军校的教学有何建议?”

徐维民谨慎回答:“教育长过奖了。我们只是根据大帅的指示,传授一些专业技术知识。至于整体教学安排,自然由校方决定。”

王柏龄笑了笑,压低声音:“蒋校长十分欣赏华南的军事建设成就,希望加强双方合作。不知邓长官是否有意进一步支持中央军校的发展?比如提供更多教材装备,甚至派遣更多教官?”

徐维民保持礼貌但疏远的态度:“我会将教育长的建议转告邓长官。但华南目前专注于自身建设,能提供的支持有限。”

同样的拉拢尝试也来自其他方面。

桂系代表、军校训练处长李明瑞更加直接:“徐教官,我们桂系与华南历来交好。希望你们在教学中能够多关注桂籍学员,将来必有回报。”

甚至Gc党方面也通过秘密渠道与华南教官接触。

时任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先生在一次偶遇中,对徐维民说道:“你们带来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非常宝贵,希望能够帮助培养真正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军事人才。”

徐维民将所有这些接触详细记录,通过秘密渠道汇报给羊州。

邓贤的指示很明确:保持专业中立,不卷入派系斗争,但暗中留意有潜力的人才,特别是那些思想进步、专业突出的学员。

与此同时,军校内部的政治斗争日益激烈。

蒋瑞元通过中央军校同学会,大力培植亲信,控制关键职位;桂系则团结两广籍学员和教官,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Gc党通过政治工作和学生组织,扩大在学员中的影响力。

1926年4月中旬,一场关于北伐先遣部队指挥官任命的争论,将校内矛盾公开化。

蒋瑞元提议由军校一期的李之龙担任先遣团团长,但桂系强烈反对,推荐桂籍军官俞作柏。

Gc党则推出一个看似妥协的人选,建议由相对中立的军校教官叶宜伟担任。

三方在军校会议室激烈争论,声音大到走廊都能听见。

“李之龙是黄埔优秀毕业生,参加过东征,战功卓着,是最合适的人选!”

蒋瑞元的代表、军校秘书长邵力子据理力争的坚持道。

“俞作柏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熟悉两广地形民情,更适合先遣任务!”

桂系代表、军校总教官白健生也是开口提出自己的建议,言语中毫不相让。

“叶宜伟教官经验丰富,为人正直,能够团结各方力量。”

Gc党代表、政治部副主任恽代英提出第三方案。

“有利于北伐军的团结。”

争论持续两个小时无果,最后只能暂时搁置。

会后,各方加紧了幕后活动。

蒋瑞元召集军校系骨干开会,强调:“北伐是中央军校系军官发展的关键机遇,必须掌握主力部队的指挥权。你们要通过同学会,团结军校学员,形成压力。”

桂系代表则密会两广籍军官:“北伐是我们桂系扩大影响的良机,决不能让蒋瑞元独揽大权。要争取更多的指挥职位。”

Gc党方面更加注重基层工作。

周先生指示:“不要过分争夺高层职位,而是要争取连排级军官和政工干部的位置。同时加强政治教育,让官兵明白为谁打仗、为什么打仗。”

在这场明争暗斗中,华南提供的武器装备陆续到位,反而加剧了争夺。

各方都希望自己掌握的部队获得最新最好的装备。

一天深夜,军校军械库外发生了一场小规模冲突。

桂系的一个连队试图提前领取刚到的华南造机枪,与负责守卫的军校系部队发生对峙,双方举枪相向,差点走火。

最后还是徐维民带领华南教官及时赶到,以专业权威的态度调解了冲突:“装备分配应当按计划进行,任何部队不得特殊。这些武器是用于北伐打军阀的,不是用来内斗的!”

这番话掷地有声,让双方都感到惭愧,最终化解了危机。

事后,徐维民在给邓贤的密报中写道:“校内派系斗争激烈,严重影响教学和训练。但大多数学员爱国热情高涨,专业学习刻苦,是可造之材。”

邓贤回电指示道:“继续保持中立专业形象,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可适当向各方推荐表现优异的学员,但不要明显偏向任何一方。”

根据这个指示,徐维民开始有意识地记录和推荐优秀学员,不论其派系背景。

一份份学员评估报告秘密送往羊州,为华南未来的人才引进做准备。

其中,一个名叫林育荣的军校四期生引起了徐维民的注意。

这个瘦弱的年轻人平时沉默寡言,但战术课上表现突出,尤其擅长地图判读和战术规划。

另一个叫徐象谦的山西籍学员,虽然因为口音重常被嘲笑,但学习刻苦,特别是炮兵课程成绩优异。

还有来自湘南的左纪权、陈庶康,蒋湘耕、岭南的周士第等,都在不同领域展现出过人才能。

徐维民将这些人的名字悄悄记下,通过密信向邓贤汇报。

他不知道的是,这份名单上的许多人,将在未来的华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4月下旬,北伐先遣部队的指挥官人选终于确定。

经过激烈博弈和多方妥协,最终任命了相对中立的黄埔教官叶宜伟为团长,桂系的俞作柏为副团长,Gc党的周逸群为政治部主任。

这个安排看似平衡,实则暗藏玄机。蒋瑞元通过军校系军官控制了参谋部和主要营连职位;桂系掌握了部分主力营;Gc党则通过政工系统影响部队。

临行前,叶宜伟特意拜访徐维民:“徐教官,你们华南的装备和训练方法很先进,不知能否提供一些建议?”

徐维民开口坦诚相告:“贵部装备的精良程度已经超过国内绝大多数部队。关键是加强训练,特别是各兵种协同和后勤保障。北伐路途遥远,补给线漫长,这些都是关键因素。”

叶宜伟听后感慨的说道:“说得对。可惜时间紧迫,只能边打边练了。”

5月1日,北伐先遣部队誓师出发。军校全体师生列队欢送,气氛热烈而悲壮。

谁也不知道,这些人中有多少能够活着回来。

看着远去的部队,徐伟民心情复杂。他对身边的华南教官说:“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真正的军事人才,而不是派系打手。”

当晚,他在日记中写道:“今日送先遣队北伐,官兵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然内部派系纷杂,令人担忧。华南模式或许为中国提供另一条道路,专业、务实、超越党派之争...”

这份日记后来被历史学家发现,成为研究那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而在羊州,邓贤通过情报系统密切关注着北伐的筹备工作。

当他看到先遣部队的组成和人事安排时,对陈念和说道:“这个安排很微妙,各方都参与了,但谁也没有完全掌控。看来我们的平衡策略起作用了。”

“大帅远见!”

陈念和对于邓贤的考量很是佩服。

“不过北伐一旦开始,局势可能会失控。我们是否需要加强战备?”

邓贤点头回应:“确实要做好准备。令各部队加强训练,特别是涯州和闽粤边的防御。同时加快军工生产,储备战略物资。”

“明白。”

窗外,春去夏来,南国的木棉花盛开如火。一场改变华国历史的大戏,正在缓缓拉开序幕。

而邓贤,这个来自未来的穿越者,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历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