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的羊城,春节气氛尚未完全散去,街道上还残留着节日的喜庆痕迹。
羊州绥靖公署内,邓贤正在与家人共度难得的闲暇时光。
书房里,吴恩栗为邓贤沏上一杯热茶,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欢声笑语透过窗棂传来。
“今年能在羊城过年真好。”
吴恩栗微笑着对邓贤说着。
“孩子们都很开心,特别是启华,他对城里的电车和新式工厂特别感兴趣。”
邓贤接过茶杯,目光柔和:“这些年辛苦你了,带着孩子们在涯州,我很少有时间陪伴你们。”
“国家大事要紧!”
吴恩栗听后体贴地回道:“我们知道你肩上的担子重。”
这时,叶怀瑾敲门而入,神色略显凝重。
吴恩栗见后也是退出房间,不想打扰邓贤的工作。
“大帅,武都国民政府来电,希望大量采购我军装备。”
邓贤听后微微挑眉开口道:“哦?具体什么要求?”
“他们想要组建三个军的全套装备,包括步枪、机枪、火炮以及配套的弹药和通讯设备。”
说着叶怀瑾递上武都方面发来的电文。
邓贤仔细阅读电文,嘴角露出一丝了然的笑意。
作为穿越者,他立刻明白了武都方面的意图——这是要为北伐做准备了。
“怀瑾,你怎么看?”
邓贤看着手中的电文随意问道。
叶怀瑾想了想后沉吟道:“从军事角度,我们换装下来的装备虽然不如最新型号,但相比国内其他军队的装备仍然先进。出售这些装备可以赚取大量资金,用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但从政治角度,需要谨慎处理,避免改变各方力量平衡。”
邓贤点头赞许:“分析得很到位。这样,同意出售,但要做一些特殊安排。”
他起身踱步到窗前,望着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思绪却飞到了未来的历史进程上。
前世的历史中,北伐确实改变了华国政治格局,但现在有了他的介入,情况已经大不相同。
“把这三个军的装备分成三份。”
邓贤转身直接说道:“一份给国众党中央系,一份给桂系,一份给Gc党。价格可以稍有差异,但要确保三方获得的装备质量和数量基本相当。”
叶怀瑾听后略显惊讶:“大帅,这样安排会不会引起国众党中央的不满?”
邓贤微微一笑,开口解释道:“就是要让他们不能一家独大。北伐需要各方力量参与,相互制衡对我们最有利。另外,同意派遣军事教官帮助培训,但要确保这些教官保持中立,只提供专业指导。”
命令下达后,华南的军工系统立即行动起来。
各个仓库打开,保养良好的武器装备被取出、检修、包装。
同时,三份清单被秘密送往武都、桂林和沪市。
在武都国民政府军政部,当收到华南的回复时,部长徐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邓贤同意了?而且还主动提出将装备分成三份?”
徐谦拿着电文,脸上写满疑惑。
“他这是什么意思?”
参谋长白健生看后若有所思:“邓贤这是要玩平衡啊。不过对我们桂系来说是好事,终于能拿到像样的装备了。”
Gc党代表周先生知道这事后冷静分析道:“邓贤的用意很明显,不希望任何一方在北伐中取得绝对优势。这对革命事业未必是坏事,可以防止军事独裁的出现。”
消息传到蒋瑞元耳中时,他正在中央军校视察。
听到邓贤将装备分给三方,他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这个邓贤,真是老谋深算!”
蒋瑞元对亲信陈诚说着。
“明明是我们出钱购买,他却要分给桂系和Gc党,这不是削弱我们的力量吗?”
陈城也是谨慎开口建议道:“校长,既然木已成舟,我们应当争取获得最好的那部分装备,同时在军官任命上做文章,确保部队掌握在我们手中。”
蒋瑞元听后沉吟片刻,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你说得对。立即召开军事会议,讨论部队整编和军官任命问题。”
几天后,武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会议室内,各方代表齐聚一堂,气氛紧张而微妙。
长条会议桌旁,蒋瑞元、汪季新、李德邻、周先生等人各坐一方,面前摆放着华南提供的装备清单副本。
“首先要感谢邓将军对我们的的大力支持。”
汪季新开场直接定调的说道:“这些装备将极大增强我们北伐的实力。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如何整编部队,以及军官任命问题。”
蒋瑞元立即接话道:“既然是国众政府统一采购的装备,自然应当由中央统一调配。我建议成立三个新编军,军官全部由中央军校毕业生担任,确保军队的纯正性和战斗力。”
李德邻听后第一个反对开口道:“蒋校长此言差矣。装备是大家出钱买的,桂系出了整整三十万银元,理应获得相应的指挥权。我建议桂系单独编成一个军,由我军将领指挥。”
周先生也是平静地开口:“Gc党方面也出资十万银元,虽然不多,但也应当有相应的发言权。我们认为,新部队的军官任命应当综合考虑各方的推荐,以能力和革命信念为标准,而不是单纯看重派系背景。”
会议顿时陷入激烈争论。
蒋瑞元坚持中央集权,要求所有军官由中央系出任;李宗德邻要求桂系独立成军;周先生则主张公平分配,避免一家独大。
争吵持续了整个下午,最后勉强达成妥协:先成立三个新编师(而非原计划的三个军),其中一个师由中央军校生主导,一个师由桂系主导,一个师由各方共同参与,军官按比例分配。
但这个妥协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争夺才刚刚开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武都军政部成了各方势力角逐的舞台。
每天都有不同派系的代表前来游说、施压、交易,争夺每一个重要职位。
蒋瑞元凭借其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大力推荐自己的学生担任要职。
陈诚、顾祝同、刘峙等黄埔一期生都被推荐为团长或师参谋长。
桂系则推举李品仙、廖磊等宿将,要求至少获得一个师长职位。
Gc党方面相对低调,但也在关键岗位安插自己的人,如林育荣、徐象谦等年轻军官被推荐到参谋和政工岗位。
这场人事争夺战甚至影响到了华南。
各方代表纷纷来到羊州,希望争取邓贤的支持。
蒋瑞元派来的代表何应钦委婉表示:“蒋校长希望邓将军能够支持中央统一指挥的原则,这对北伐成功至关重要。”
李德邻的亲信白健生则是直言不讳的开口:“桂系与华南历来交好,希望邓将军在军官任命上支持我们,日后必有回报。”
周先生到访时更加坦诚:“我们希望邓将军能够坚持平衡原则,防止军事权力过度集中,这对华国革命的未来很重要。”
邓贤接待各方代表时,始终保持超然态度:“华南提供装备和教官是为了支持北伐成功,不介入内部人事安排。只要有利于北伐事业,我们都支持。”
这种看似中立实则精妙的立场,让各方既失望又无奈。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邓贤通过叶怀瑾的情报系统,密切关注着武汉的人事争夺,并在暗中施加影响。
在一次秘密会议上,邓贤对叶怀瑾说:“告诉我们在武都的人,适当支持周先生的提议,防止蒋瑞元完全掌控军权。但也不要过度偏向桂系,保持平衡最关键。”
“明白。”
叶怀瑾点头示意。
“另外,我们派往中央军校的教官已经就位,他们报告说军校内部派系斗争激烈,教学受到一定影响。”
邓贤沉思片刻:“指示我们的教官,专注于军事技能培训,避免卷入政治斗争。但同时要留意有潜力的学员,特别是那些不属于任何派系的人才。”
“是。”
随着装备陆续运抵武都,人事争夺更加白热化。
各方都希望获得最新到的武器装备,尤其是那些重武器和通讯设备。
在一次装备分配会议上,差点爆发冲突。
桂系代表要求立即将刚到的一批重炮运往桂林,而军校系则坚持应当由中央统一分配。
“这些火炮是北伐急需的装备,应当优先装备主力部队!”
中央系的陈诚坚持道。
“桂系部队同样是北伐主力!为什么不能获得应有份额?”
桂系的廖磊毫不相让。
最后在苏国顾问鲍罗廷的调解下,才达成妥协:装备按比例分配,但优先满足即将首先北伐的部队。
在这场激烈的争夺中,Gc党方面显得更加策略性。
他们不过分争夺高层指挥职位,而是重点争取基层军官和政工干部的位置,同时大力开展政治工作,在士兵中扩大影响。
周先生对党内同志说道:“军事指挥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争取民心,建立革命的政治基础。不要与蒋瑞元正面冲突,而是要在斗争中求团结。”
1926年4月,部队整编基本完成,但内部矛盾依然深刻。
三个新编师虽然装备精良,但军官来自不同派系,彼此缺乏信任,协调困难。
蒋瑞元对此十分不满,在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上直言:“现在部队编制混乱,指挥体系不统一,这样如何北伐?我强烈建议由中央统一指挥所有北伐部队!”
李宗德邻听后立即反驳道:“北伐是全民革命事业,应当吸收各方力量参与,而不是搞军事独裁!”
会议不欢而散。
当晚,蒋瑞元秘密召见陈诚:“看来靠正常途径难以实现统一指挥了。你立即着手准备,通过中央军校同学会,暗中控制各部军官,确保实际指挥权掌握在我们手中。”
“是,校长!”陈诚领命而去。
同样的,桂系和Gc党也在暗中布局,巩固自己的影响力。
北伐尚未开始,内部博弈已经进入白热化。
邓贤通过情报网络了解到这些情况,对陈念和说:“看来北伐军内部矛盾比想象的还要深。这样也好,相互制衡,谁也难以独大。”
“还得是大帅神机妙算!”
陈念和佩服地说道:“我们提供的装备既增强了北伐军的实力,又防止了任何一方过度强大。”
邓贤望向北方,目光深远:“北伐是必然的,但过程会比许多人想象的更加复杂。我们要做好应对各种变局的准备。”
窗外,春意渐浓,但政Z的天空却阴云密布。
一场改变华国历史进程的大戏,正在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