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诗词一万首 > 第766章 江淹《杂三言?镜论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66章 江淹《杂三言?镜论语》

杂三言?镜论语

江淹

巡青史之残诰,览朱管之遗册。

惟鲁滨之一叟,信衔道而探寂。

世艰险而多阻,君英明而不革。

讲业兮齐卫,论精兮汴泗。

子之说兮义已秘,成贾郑之雄理,可黄何之壮思。

惜古人之取才,瞰青云而靖意。

意恬怅兮有端,才嶒峻兮可观。

宪妫禹而折法,袭仁谊而求安。

不嬿婉于戚施,宁踸踔于马兰。

俾后生之庶士,鉴明德之音翰。

惟山中兮寂寞,沉忧思兮无从。

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重。

日下兮□□,月出兮铜峰。

竹色兮拂户,水气兮绕窗。

味哲人之遗珍,折片句兮忘老。

嘉石门之埋名,怜柳子之沈道。

书吴伯于衣袖,镂颜子于心抱。

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

若妙行与上灵,非积学之所绍。

至游夏以升降,幸砥心而勿夭。

《杂三言·镜论语》赏析

《杂三言·镜论语》是江淹融合历史、哲理与个人感悟的诗作,借古圣先贤之道,抒个人于山中孤寂时对学问、品德及人生抉择的思考。

一、主题思想

1. 对古圣学问与品德的推崇:诗开篇通过“巡青史之残诰,览朱管之遗册”,表达对古代经典文献的探寻,引出对“鲁滨一叟”这类怀道探寂之人的赞赏。提及在齐卫讲业、汴泗论精,凸显古代贤士对学问的钻研与传播。诗中肯定学说成就可与贾郑、黄何媲美,展现对古人深邃义理与雄阔思想的推崇,强调品德与学问传承的重要性,望后世士子借鉴,以明“明德之音翰”。

2. 个人处世态度与价值取向: “不嬿婉于戚施,宁踸踔于马兰”表明诗人不愿与谄媚之人为伍,愿坚守自我,即便踽踽独行,也不放弃正直品格。以妫、禹为宪,袭仁求安,体现诗人对仁义道德的坚守及追求安稳生活的向往,反映其在复杂世间的处世哲学与价值判断。

3. 山居孤寂中的思索与感悟:“惟山中兮寂寞,沉忧思兮无从”描绘诗人山居的孤寂,于孤寂中品味哲人之遗珍,忘却衰老,表明对古代智慧的沉醉。对石门隐者、柳子沉道的态度,以及对吴伯、颜子的铭记,反映诗人对不同人生选择的思考。“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体现其对出仕与隐居、言语与沉默的权衡,展现对人生方向的迷茫与审慎抉择。同时,诗中意识到有些妙行与上灵旨意非单纯积学可达,流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对砥砺心智的期许。

二、艺术特色

1. 用典丰富,底蕴深厚:大量运用典故,如鲁滨叟、贾郑、黄何、妫禹、石门隐者、柳子、吴伯、颜子、游夏等,借古人古事表达思想情感,使诗歌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增强表达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展现诗人对历史文化的熟知与巧妙运用。

2. 情景交融,意境幽远: “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重。日下兮□□,月出兮铜峰。竹色兮拂户,水气兮绕窗”描绘出山间清幽、寂寥的景色,将山居孤寂之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心境,为其思考与感悟增添氛围烘托。

3. 语言凝练,表意深刻:语言简洁凝练,短短几句便表达复杂思想情感。如“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精准概括对人生重要抉择的思考;“味哲人之遗珍,折片句兮忘老”生动体现对古代智慧的痴迷,以质朴文字传达深刻见解,耐人寻味。

解析

1. 巡青史之残诰,览朱管之遗册

- 解析:诗人开篇表明自己在翻阅古代的历史典籍。“巡”和“览”都有仔细查看、研读之意。“青史”指代历史,因古代在竹简上记事,竹简经火烤后青色的竹汗渗出,故称青史。“残诰”指残留下来的古代帝王的诏令、文书等,这些往往承载着重要的政治、文化信息。“朱管”指红色的笔,代指书写,“遗册”即遗留下来的书籍、册页。此句描绘出诗人沉浸于古代文献的海洋,努力探寻历史智慧的画面,为下文对古人思想和行为的阐述做铺垫。

2. 惟鲁滨之一叟,信衔道而探寂

- 解析:“惟”在这里表示强调,突出“鲁滨之一叟”。“鲁滨”可能是指某个特定地方,也可能是一种泛指,代表着远离尘世喧嚣之处。“叟”即老者,这位老者“信衔道而探寂”,“信”表示确实、的确,“衔道”意味着心怀大道,将道作为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探寂”则是探寻寂静、幽深的境界,暗示其对道的深度钻研和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状态,体现出诗人对这类真正追寻道的人的敬重与赞赏。

3. 世艰险而多阻,君英明而不革

- 解析:此句描述了一种社会现实与个人品质的对比。“世艰险而多阻”描绘出世间充满艰难险阻,生活的道路崎岖坎坷,这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概括,暗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坚守正道并非易事。“君英明而不革”则赞扬了某位君主(也可理解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尽管身处如此艰难的世道,依然保持英明,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和原则,凸显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这种品格在艰难环境的衬托下显得尤为可贵。

4. 讲业兮齐卫,论精兮汴泗

- 解析:这两句描绘了古人讲学论道的场景。“讲业”即讲学授业,传授知识和学问。“齐卫”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在这里代表地域。表明古人在齐卫之地开展教学活动,传播自己的学说。“论精”指讨论精妙的义理,“汴泗”是两条河流,同样代指地点,说明在汴泗之畔,学者们深入探讨学问的精华,展现了古代学术交流的活跃与繁荣,体现出古人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精神。

5. 子之说兮义已秘,成贾郑之雄理,可黄何之壮思

- 解析:诗人在此高度评价某人(“子”)的学说。“义已秘”表示其学说的义理已经十分精深隐秘,难以轻易参透,说明该学说具有深厚的内涵。“贾郑”指东汉经学家贾逵和郑玄,他们在经学研究方面成就卓着,以学识渊博、见解深刻着称。“成贾郑之雄理”意思是“子”的学说能像贾逵、郑玄那样形成雄辩有力、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黄何”可能指黄霸和何休,黄霸是西汉着名政治家,以治政有方闻名;何休为东汉经学家,对儒家经典有深入研究。“可黄何之壮思”表明“子”的学说在思想境界上可与黄霸、何休的壮丽思想相媲美,突出该学说在思想性和理论性方面的卓越成就。

6. 惜古人之取才,瞰青云而靖意

- 解析:“惜”体现诗人对古人选取人才方式的一种感慨或惋惜之情。“古人之取才”暗示诗人认为古人在选拔人才方面可能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瞰青云而靖意”描绘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瞰青云”仰望高远的天空,寓意着追求高远的目标或境界,“靖意”则使心境平静安宁,反映出古人在取才过程中,或许过于注重外在的声名或高远的目标,而忽略了一些更为本质的东西,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古人这种心境和取才方式的一种思考和反思。

7. 意恬怅兮有端,才嶒峻兮可观

- 解析:“意恬怅兮有端”,“意”指诗人的内心,“恬怅”即恬静又惆怅,这种看似矛盾的情绪其实反映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有端”表示这种情绪是有缘由的,并非无端产生,暗示诗人在对古人、世事以及自身的思考中,内心既有对某种境界的向往(恬静),又因现实的种种不如人意而感到惆怅。“才嶒峻兮可观”则是对才华的描述,“嶒峻”本意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比喻人的才华卓越不凡,如同高耸的山峰般引人注目,“可观”表示值得欣赏和赞叹,表达了诗人对具有卓越才华之人的认可和赞赏。

8. 宪妫禹而折法,袭仁谊而求安

- 解析:“宪”在这里作动词,意为效法、以……为典范。“妫”指舜帝,舜帝姓姚,名重华,因生于妫汭,故以妫为姓。“禹”即大禹,他们都是古代圣明的君主。“宪妫禹而折法”表示要以舜帝和大禹为榜样来制定法度,遵循他们的圣德和治理方式。“袭仁谊而求安”,“袭”有承袭、继承之意,“仁谊”即仁义,强调要传承和践行仁义的道德准则,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体现出诗人对古代圣王治理理念和道德准则的推崇,并希望以此为指导来构建理想的社会秩序。

9. 不嬿婉于戚施,宁踸踔于马兰

- 解析:此句表达了诗人鲜明的处世态度。“嬿婉”本意是美好、和顺的样子,这里引申为与……交好、亲近。“戚施”指代那些谄媚、阿谀奉承的人。“不嬿婉于戚施”表明诗人不愿与这类人为伍,不屑于与谄媚者亲近交好。“宁”表示宁愿,“踸踔”形容独自走路不稳的样子,“马兰”是一种植物,常生长在野外。“宁踸踔于马兰”体现诗人宁愿独自在马兰草丛间艰难行走,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原则与谄媚之人为伴,突出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和独立精神。

10. 俾后生之庶士,鉴明德之音翰

- 解析:“俾”是使、让的意思,“后生之庶士”指后世的众多士子。“鉴”有借鉴、学习之意,“明德”即高尚的品德,“音翰”指代言论和文章。此句表明诗人希望后世的众多读书人能够从古代贤人的事迹和思想中汲取智慧,借鉴高尚品德之人的言论和文章,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强调了文化传承和道德教育对后世的重要性,体现出诗人对后辈的殷切期望。

11. 惟山中兮寂寞,沉忧思兮无从

- 解析:此句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心境。“惟”加强语气,突出“山中”这一特定环境。“寂寞”直接表达出诗人身处山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寂静,这种寂静不仅是环境的清幽,更是内心的孤寂。“沉忧思”说明诗人内心有着深沉的忧愁和思绪,“无从”则强调这些忧思无处排遣,无人倾诉,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在山中独处时,被忧愁思绪所困扰却又无法解脱的苦闷状态,为下文对山间景色及个人感悟的描述奠定了情感基调。

12. 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重

- 解析:诗人开始描绘山中景色。“石红青兮百叠”,细致地刻画了山中石头的颜色,呈现出红青相间的色彩,并且层层叠叠,“百叠”形容其层数之多,展现出石头纹理和色彩的丰富变化。“山浓淡兮万重”描绘山峦的景象,远处的山峦在光线和雾气的作用下,呈现出浓淡不同的色调,“万重”极言山峦之多,连绵起伏,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又富有层次感的视觉效果,通过对山石和山峦的描写,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气势恢宏的山间画卷。

13. 日下兮□□,月出兮铜峰

- 解析:此句虽有缺字,但整体描绘了山中日月交替的景象。“日下”即太阳落下,“月出”表示月亮升起,一落一出,形成鲜明的时间转换。“铜峰”可能指山峰在月光或日光下呈现出类似铜的色泽,或许是因山峰的岩石材质、光线照射角度等因素所致。这种日月交替、山峰在不同光影下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变化的氛围,体现出山中时光的流转和自然景色的奇妙。

14. 竹色兮拂户,水气兮绕窗

- 解析:进一步描绘山中居所周围的景致。“竹色兮拂户”,翠竹的颜色清新翠绿,仿佛轻轻拂过门户,给人一种灵动、清幽之感,展现出竹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居所环境的宁静雅致。“水气兮绕窗”,山间的水汽氤氲,环绕在窗户周围,营造出一种朦胧、湿润的氛围,增添了居所的清幽和静谧,使整个画面充满诗意,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生活状态。

15. 味哲人之遗珍,折片句兮忘老

- 解析:回到诗人自身的感悟。“味”在这里是品味、体悟的意思,“哲人”指那些具有卓越智慧和深刻思想的古代圣贤。“遗珍”指他们遗留下来的珍贵思想和言论。“折片句”即领悟其中的片言只语。诗人沉浸在对哲人们遗留下来的智慧的品味中,仅仅领悟其中的只言片语,就达到了忘却衰老的境界,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古代智慧的痴迷和沉醉,强调了古代哲人的思想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影响和滋养。

16. 嘉石门之埋名,怜柳子之沈道

- 解析: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两种不同人物行为和思想的态度。“嘉”是赞赏、嘉奖之意,“石门之埋名”可能指石门隐者这类隐姓埋名、淡泊名利的人,诗人对他们不追求声名,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表示赞赏,体现出对这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的认同。“怜”有怜惜、同情之意,“柳子之沈道”可能指柳下惠坚守道德准则,即使身处困境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但其道不被当时的社会所重视,诗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怜惜,反映出诗人对坚守正道却不被理解的人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感慨。

17. 书吴伯于衣袖,镂颜子于心抱

- 解析:此句体现诗人对吴伯和颜子的铭记与敬重。“书”即书写,“吴伯”可能指吴太伯,他为了成全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的心愿,与弟弟仲雍出逃至荆蛮,断发文身,建立吴国,其让国的品德备受赞誉。诗人将吴伯的事迹写在衣袖上,以便时刻看到,提醒自己不忘这种高尚的品德。“镂”意为雕刻,“颜子”指颜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和安贫乐道着称。诗人把颜子的思想像雕刻一样铭刻在心中,表达对颜回高尚品德和思想的深刻认同与敬仰,希望自己能以他们为榜样,践行高尚的道德准则。

18. 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

- 解析:这两句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抉择的思考。“筹”有筹划、谋划之意,“出处”指出仕和隐居,“叔仲”原指兄弟间的排名,这里可理解为权衡、比较出仕与隐居这两种人生道路的利弊。“酌”即斟酌,“言默”指说话和沉默,“多少”表示分寸。诗人在思考何时该出仕为社会做贡献,何时该隐居独善其身,同时也在斟酌言语表达与沉默不语的分寸,体现出诗人对人生方向和为人处世方式的审慎态度,反映了他在面对复杂人生选择时的迷茫与深思熟虑。

19. 若妙行与上灵,非积学之所绍

- 解析:诗人在此表达了对某些事物的深刻认识。“妙行”指奇妙、超凡的行为,“上灵”可理解为上天的旨意、神灵的意志。诗人认为,如果是那种超凡脱俗的行为以及顺应上天旨意的事情,并非仅仅通过积累学识就能够传承或做到的。这表明有些境界和行为,除了知识的积累,还需要个人的天赋、机缘以及对更高层次力量的感悟,体现出诗人对人生中一些不可捉摸因素的敬畏和对自身能力局限性的清醒认识,暗示了在追求理想和践行道德过程中,存在一些超越人力和学识的因素。

20. 至游夏以升降,幸砥心而勿夭

- 解析:“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和学问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升降”原指上升和下降,这里可理解为在学问和品德修养上有进有退。诗人以子游、子夏为参照,希望自己在追求学问和道德修养的道路上,能像他们一样,无论遇到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有所收获和成长。“幸砥心而勿夭”,“幸”表示希望,“砥心”即砥砺心智,磨炼自己的内心,“勿夭”指不要夭折,不要半途而废。诗人希望自己能够不断磨砺内心,坚定信念,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持之以恒,不被困难挫折打倒,表达出对自身成长和坚持追求的一种期许。

句译

1. 巡青史之残诰,览朱管之遗册:我细细翻阅青史上残留的帝王诏令,浏览朱笔书写留存的古老册籍。

2. 惟鲁滨之一叟,信衔道而探寂:唯有那鲁滨之地的一位老者,确实心怀大道去探寻寂静深邃之境。

3. 世艰险而多阻,君英明而不革:世间充满艰难险阻,而君子却英明且坚守原则不改变。

4. 讲业兮齐卫,论精兮汴泗:在齐卫之地讲学授业,于汴泗之畔探讨精妙义理。

5. 子之说兮义已秘,成贾郑之雄理,可黄何之壮思:您的学说义理已然精深隐秘,能成就如同贾逵、郑玄般雄辩的理论,可与黄霸、何休的宏伟思想相媲美。

6. 惜古人之取才,瞰青云而靖意:可惜古人选取人才的方式,犹如仰望青云般追求高远,以求内心平静。

7. 意恬怅兮有端,才嶒峻兮可观:内心既恬静又惆怅是有原因的,此人的才华卓越,值得赞赏。

8. 宪妫禹而折法,袭仁谊而求安:以妫、禹为典范来制定法度,承袭仁义之道来追求安定。

9. 不嬿婉于戚施,宁踸踔于马兰:不愿与谄媚奉承之人为伍,宁愿在马兰草丛中独自艰难前行。

10. 俾后生之庶士,鉴明德之音翰:使后世众多士子,能够借鉴高尚品德之人的言论与文章。

11. 惟山中兮寂寞,沉忧思兮无从:身处山中倍感寂寞,深沉的忧思无处排遣。

12. 石红青兮百叠,山浓淡兮万重:石头呈现红青相间,层层叠叠;山峦浓淡有致,连绵万重。

13. 日下兮□□,月出兮铜峰:太阳落下,(此处缺字难以完整表意),月亮从铜色山峰上升起。

14. 竹色兮拂户,水气兮绕窗:翠竹的颜色轻拂着门户,水汽环绕在窗户周围。

15. 味哲人之遗珍,折片句兮忘老:品味着哲人们遗留的珍贵思想,领悟片言只语便忘却了衰老。

16. 嘉石门之埋名,怜柳子之沈道:赞赏石门隐者隐姓埋名的做法,怜惜柳下惠坚守之道却不被重视。

17. 书吴伯于衣袖,镂颜子于心抱:把吴伯的事迹写在衣袖上时刻铭记,将颜子的思想铭刻在内心深处。

18. 筹出处之叔仲,酌言默之多少:谋划着出仕与隐居的利弊,斟酌言语与沉默的分寸。

19. 若妙行与上灵,非积学之所绍:如果是超凡的行为与上天的旨意,并非单靠积累学识就能传承。

20. 至游夏以升降,幸砥心而勿夭:希望能像子游、子夏那样在学问和品德上有进有退,有幸砥砺心智且不半途而废。

全译

我细细巡阅青史上残留的帝王诰命,认真览读朱笔书写的往昔册籍。

唯有那鲁滨之地的一位老者,真正是心怀大道,探寻着寂静的真谛。

世间充满艰难险阻,而君子依然英明,坚守原则毫不动摇。

在齐卫之地讲学授业,于汴泗之畔探讨义理的精妙。

您的学说,义理深邃隐秘,能成就如同贾逵、郑玄那般雄辩的理论,可与黄霸、何休的宏大思想相媲美。

可惜古人选拔人才的方式,如同仰望青云般追求高远,以求内心的平静。

心中既恬静又惆怅,是有缘由的;此人的才华卓越超群,值得赞叹。

以舜帝和大禹为典范来制定法度,承袭仁义之道来追求社会的安定。

不愿与谄媚奉承之徒亲近交好,宁愿在马兰草丛间独自艰难前行。

让后世的众多士子,能够借鉴高尚品德之人的言论与文章。

只是身处山中,倍感寂寞,深沉的忧思无处排遣。

石头呈现出红青相间的色泽,层层叠叠;山峦浓淡有致,连绵万重。

太阳落下,(此处缺字,难以完整表意),月亮从如铜般色泽的山峰上升起。

翠竹的青影轻拂着门户,水汽氤氲环绕在窗户四周。

品味着哲人们遗留的珍贵思想,领悟其中片言只语,便忘却了衰老。

赞赏石门隐者隐姓埋名的做法,怜惜柳下惠坚守大道却不被重视。

把吴伯的事迹书写在衣袖上,时刻铭记;将颜子的思想铭刻在内心深处。

谋划着出仕与隐居的利弊得失,斟酌着言语与沉默的恰当分寸。

如果是超凡的行为与上天的旨意,并非仅仅依靠积累学识就能达成。

希望能像子游、子夏那样,在学问和品德修养上有进有退,有幸砥砺心智,且不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