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三言?访道经
江淹
百学兮异文,锦派兮绮分。
珍君之言兮皦无际,悦子之道兮迥不群。
澹深韵于白水,俨高意于浮云。
轨贤豪于后学,轶望识于前文。
兹道兮可传,可传兮皓然。
挟兹心兮赴绝国,怀此书兮坐空山。
空山隐辚兮穷翠崿,水散漫兮涵素壑。
海外阴兮气昙昙,江上月兮光灼灼。
东南出兮是一山,西北来兮乃双鹤。
池中莲兮十色红,窗前树兮万叶落。
四壁深兮乃泬漻,左右虚兮如寂寞。
寂寞兮山室,德经兮道袠。
荡魂兮刷气,掩忧兮静疾。
信若人兮先觉,聊与子兮如一。
《杂三言·访道经》赏析
《杂三言·访道经》是江淹探寻道家思想过程中的心灵独白,展现了对道的崇尚、感悟及追求过程中的心境,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一、主题思想
1. 对道的尊崇与赞叹:开篇“百学兮异文,锦派兮绮分”描绘世间学问繁杂多样,如同锦绣般绚烂却各有分别。在此背景下,诗人笔锋一转,突出“珍君之言兮皦无际,悦子之道兮迥不群”,表达对“道”的珍视与喜爱,认为“道”清晰无垠且卓越超群,远超其他学问,体现对道至高地位的尊崇。
2. 追求道的心境与志向:“澹深韵于白水,俨高意于浮云”表明诗人以淡泊纯净之心追寻道的韵味,将高远的志向寄托于浮云,展现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轨贤豪于后学,轶望识于前文”则体现诗人期望通过对道的领悟,为后世学者树立榜样,超越前人见识,强调对道追求的使命感与高远志向。
3. 践行道的决心与感悟:“兹道兮可传,可传兮皓然”表达诗人坚信道的可传承性与光明正大。“挟兹心兮赴绝国,怀此书兮坐空山”描绘诗人怀揣对道的执着,甘愿前往偏远之地,独坐空山潜心钻研,展现践行道的坚定决心。诗中对空山、翠崿、素壑等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仅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也反映诗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与自然相融,感悟道在自然中的体现,表达对道的深刻体悟与心灵的宁静追求。
二、艺术特色
1. 对比映衬,突出主旨:开头以世间学问的纷繁复杂与道的独特超群作对比,突出道的卓越,使诗人对道的尊崇之情更为鲜明,增强诗歌主旨的表现力。
2. 意象丰富,意境深远:运用“白水”“浮云”“空山”“翠崿”“素壑”“双鹤”等丰富意象,营造出空灵、清幽、高远的意境。这些意象不仅描绘出自然的壮美与宁静,更成为诗人表达心境和追求道的情感载体,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诗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的精神世界。
3. 语言优美,富有韵律:诗歌语言优美凝练,“澹深韵”“俨高意”等表述简洁而富有深意。同时,押韵自然流畅,如“分”“群”“云”“文”等,使诗歌具有和谐的韵律美,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
1. 百学兮异文,锦派兮绮分
- 解析:诗人开篇便描绘出一幅知识学问的宏大画卷,“百学”指各种各样的学说、学问,“异文”表明这些学问有着不同的文字表述、理论体系和思想内涵。“锦派”与“绮分”运用比喻,将众多学问流派比作色彩斑斓、花纹精美的锦缎和绮罗,形象地展现出世间学问的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各有特色,为下文突出“道”的独特做铺垫。
2. 珍君之言兮皦无际,悦子之道兮迥不群
- 解析:在众多学问之中,诗人特别珍视“君之言”,认为其“皦无际”,“皦”表示清晰、明白,“无际”强调这种言论的明晰程度没有边界,寓意其透彻、深远,毫无晦涩难懂之处。对于“子之道”,诗人满心喜悦,因其“迥不群”,即远远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凸显出“道”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超凡卓越的地位,表达了诗人对“道”的高度推崇和赞美。
3. 澹深韵于白水,俨高意于浮云
- 解析:此句展现诗人追求“道”的心境。“澹”有淡泊之意,诗人在“白水”这一纯净、澄澈的意象中,寄托着对“道”那种淡泊而深远的韵味的追求。“白水”象征着纯净无染的境界,诗人如同在这清澈的水流中品味“道”的深邃内涵。“俨”表示庄重、严肃,诗人以庄重的态度将自己高远的意趣寄托于“浮云”。“浮云”自在飘荡于天际,不受尘世羁绊,代表着高远、超脱的境界,体现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表明诗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期望达到一种淡泊高远、不为世俗所累的心境。
4. 轨贤豪于后学,轶望识于前文
- 解析:诗人意识到所追求的“道”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轨贤豪于后学”意思是为后来的学者树立贤能豪杰的行为规范和榜样。诗人认为通过对“道”的领悟和实践,可以为后世之人提供借鉴,让他们以遵循“道”的方式成为贤能之士。“轶望识于前文”则表示诗人期望在对“道”的探索中,能够超越前人的见识和期望。这不仅体现诗人对“道”的深刻理解和自信,更展现出他对追求“道”的使命感,希望在传承和发展“道”的过程中有所突破,为后人开辟更广阔的精神道路。
5. 兹道兮可传,可传兮皓然
- 解析:诗人坚信“兹道”,即此道,是可以传承下去的。“可传”表明“道”具有延续性和普适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皓然”形容道光明正大、清晰明白,没有丝毫隐晦之处。诗人认为“道”不仅值得传承,而且其传承的内容清晰明确,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这进一步强调了“道”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以及诗人对“道”传承的坚定信念。
6. 挟兹心兮赴绝国,怀此书兮坐空山
- 解析:此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追求“道”的坚定决心。“挟兹心”表示诗人怀揣着对“道”的执着之心,“赴绝国”即前往极其偏远、荒远的国度,意味着无论路途多么遥远、艰难,诗人都愿意为了追求“道”而不辞辛劳。“怀此书”指心中铭记着蕴含“道”的书籍或道理,“坐空山”则描绘出诗人独自在空寂的山中潜心钻研“道”的情景。在空山中,远离尘世喧嚣,诗人可以更加专注地领悟“道”的真谛,体现诗人为了追求“道”,甘愿放弃世俗的繁华,选择在宁静孤独的环境中深入探究,表达对“道”纯粹而执着的追求。
7. 空山隐辚兮穷翠崿,水散漫兮涵素壑
- 解析:诗人开始描绘所处空山的自然景色。“隐辚”形容山势起伏,连绵不绝,“穷翠崿”表示翠绿色的山峰层峦叠嶂,一眼望不到尽头,展现出山势的雄伟与山林的繁茂。“水散漫”描绘出水流自由流淌、毫无拘束的状态,“涵素壑”指清澈的水流蕴含、滋润着白色的山谷。这里的山水景色相互映衬,翠色的山峦与素色的山谷,灵动的水流与沉稳的山势,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这种清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诗人追求“道”的外在空间,更与“道”所倡导的自然、和谐相呼应,暗示诗人在自然中感悟“道”的存在与内涵。
8. 海外阴兮气昙昙,江上月兮光灼灼
- 解析:诗人的视角从山中扩展到更广阔的天地。“海外阴兮气昙昙”描绘出海外的天空阴沉沉的,云雾弥漫,给人一种神秘、朦胧的感觉。“昙昙”形容云层浓厚的样子,增添了画面的阴沉氛围。而“江上月兮光灼灼”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江面上空的月亮,光芒明亮耀眼。“灼灼”生动地表现出月光的强烈与清晰。这两句通过对比,将阴晦的海外与明亮的江月并置,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反差,展现出自然界的多样与变化,也暗示着“道”在不同情境下的存在与体现,如同这明暗交织的景象,需要用心去感悟。
9. 东南出兮是一山,西北来兮乃双鹤
- 解析:此句继续描写自然景象,方位词的运用使画面具有空间感。从东南方向望去,一座山拔地而起,突兀而醒目;向西北方向看,有两只仙鹤翩翩飞来。山的沉稳与鹤的灵动形成鲜明对比,山象征着稳定、坚实,是大地的依托;鹤在传统文化中常与道家的超脱、自在联系在一起,是仙人的坐骑,代表着自由与灵性。这一静一动的画面,不仅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和谐,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那种动静结合、超脱自在的境界。
10. 池中莲兮十色红,窗前树兮万叶落
- 解析:“池中莲兮十色红”描绘出池塘中的莲花色彩斑斓,呈现出多种艳丽的红色,展示出生命的绚烂与美好。莲花在佛教和道家文化中都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代表着纯洁、高尚和超凡脱俗。而“窗前树兮万叶落”则描绘出窗前树木的叶子纷纷飘落的景象,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变化。这两句诗通过莲花的盛开与树叶的凋零,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生命的不同状态和自然的循环变化,暗示着“道”蕴含在生命的荣枯、自然的变化之中,需要从这些现象中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和“道”的流转。
11. 四壁深兮乃泬漻,左右虚兮如寂寞
- 解析:诗人再次聚焦于自己所处的空间环境。“四壁深兮乃泬漻”,“泬漻”形容空间空旷、深远,让人感到一种深邃的寂寥。房间的四壁仿佛向深处无限延伸,给人以空旷、幽深的感觉。“左右虚兮如寂寞”进一步强调这种孤独感,左右两侧都空荡荡的,如同寂寞的深渊。这种对空间的描写,不仅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更反映出诗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内心所经历的孤独与寂静。在这种孤独中,诗人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与“道”进行更纯粹的对话,体现出追求“道”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内心的孤寂与对精神世界的深度探索。
12. 寂寞兮山室,德经兮道袠
- 解析:在这寂寞的山间居室中,诗人面对的是“德经”和“道袠”。“德经”通常指《道德经》中关于“德”的部分,“道袠”则泛指道家经典。这里表明诗人在孤寂的环境中,与道家经典为伴,深入研读和领悟其中的道理。寂寞的山室与蕴含深刻智慧的经典形成对比,强调诗人在孤独中坚守对“道”的追求,以经典为指引,不断探索“道”的奥秘,体现出诗人对道家思想的虔诚与专注。
13. 荡魂兮刷气,掩忧兮静疾
- 解析:通过研读道家经典,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深刻的洗礼。“荡魂兮刷气”,“荡魂”表示灵魂受到震撼、涤荡,“刷气”意味着精神气质得到更新和净化,表明道家经典对诗人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他的灵魂得到升华,气质得以改变。“掩忧兮静疾”,“掩忧”指消除内心的忧愁,“静疾”表示平息内心的浮躁和不安。诗人在对“道”的领悟中,找到了排解忧愁、平复内心波澜的力量,达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体现出“道”对诗人心灵的慰藉和治愈作用,展现出“道”在精神层面给人带来的积极影响。
14. 信若人兮先觉,聊与子兮如一
- 解析:“信若人兮先觉”,诗人相信像自己这样追求“道”的人是具有先见之明、能够较早觉悟的。“若人”指代像诗人一样追求“道”的人,“先觉”强调其在领悟“道”方面的超前性。“聊与子兮如一”表示诗人愿意与志同道合之人(“子”)在追求“道”的道路上保持一致,共同前行。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追求“道”的肯定,以及对志同道合者的期待和共鸣,体现出诗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个人的领悟,也希望能够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共同探索“道”的真谛,使诗歌在结尾处传达出一种积极的、团结的精神力量。
句译
1. 百学兮异文,锦派兮绮分:众多的学问啊有着不同的文字表述,像锦缎般的流派啊如绮罗般区分开来。
2. 珍君之言兮皦无际,悦子之道兮迥不群:珍视您的言论啊清晰得没有边际,喜爱您的道啊卓越超群与众不同。
3. 澹深韵于白水,俨高意于浮云:在清澈的流水中淡泊地蕴含着深厚的韵味,庄重地将高远的意趣寄托于浮云。
4. 轨贤豪于后学,轶望识于前文:为后来的学者规范贤能豪杰的准则,超越前人的见识和期望。
5. 兹道兮可传,可传兮皓然:这个道啊可以传承,能够传承啊光明正大。
6. 挟兹心兮赴绝国,怀此书兮坐空山:怀揣着这样的心啊奔赴偏远的国度,心中记着这本书啊独坐于空山之中。
7. 空山隐辚兮穷翠崿,水散漫兮涵素壑:空旷的山峦连绵起伏啊满眼翠绿的山峰,水流散漫啊滋润着白色的山谷。
8. 海外阴兮气昙昙,江上月兮光灼灼:海外天色阴沉啊雾气浓重,江面上的月亮啊光芒明亮耀眼。
9. 东南出兮是一山,西北来兮乃双鹤:东南方出现啊是一座山,西北方飞来啊是两只仙鹤。
10. 池中莲兮十色红,窗前树兮万叶落:池塘中的莲花啊呈现出多种艳丽的红色,窗前的树木啊无数叶子飘落。
11. 四壁深兮乃泬漻,左右虚兮如寂寞:四周墙壁幽深啊空旷寂寥,左右两边虚空啊如同寂寞的境地。
12. 寂寞兮山室,德经兮道袠:寂寞啊这山间的居室,有《德经》啊还有道家的典籍。
13. 荡魂兮刷气,掩忧兮静疾:使灵魂受到涤荡啊精神气质得到更新,消除忧愁啊平息内心的浮躁。
14. 信若人兮先觉,聊与子兮如一:相信像我这样的人啊是先觉悟的,愿与您啊保持一致。
全译
世间学问繁多各有不同文章,如锦缎绮罗般流派缤纷多样。
珍视您的言论啊清晰透彻无边际,喜爱您的道啊卓然超群不寻常。
在清澈流水中蕴含淡泊深远韵味,庄重地将高远意趣寄托于浮云之上。
为后学树立贤能豪杰遵循的规范,见识超越前人的见解和期望。
此道啊可以传承,能够传承啊光明磊落坦荡荡。
怀揣着这样的诚心奔赴僻远异国,抱着这部经典独坐于寂静空山之上。
空山连绵起伏啊满眼尽是翠绿山冈,水流散漫啊润泽着洁白山谷。
海外天色阴暗啊雾气浓重迷迷茫茫,江面上的月亮啊光芒明亮闪闪发亮。
东南方耸现出啊一座青山,西北方飞来了啊两只仙鹤。
池塘中的莲花啊呈现出绚丽的十色嫣红,窗前的树木啊千万片叶子纷纷飘落。
四面墙壁深邃啊显得空旷寂寥,左右空间虚无啊好似寂寞无声。
寂寞啊这山间的居室,有《德经》啊还有道家的书卷。
使灵魂受到涤荡啊精神气质得到更新,消除忧愁啊平息内心的浮躁不安。
相信像我这样的人啊是先有所觉悟,愿与您啊志同道合始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