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元旦假期(三天),各位皇帝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风格迥异”。
元旦清晨,朱元璋换上了一身利落的短打,扛起锄头就直奔他的御菜园。“放假?放假咱也得种地!这才是正经过日子的样儿!你们歇你们的,咱干咱的,痛快!”他在田埂上挥舞锄头的身影,成了假日里一道独特的“劳动风景线”,引来不少游客驻足拍照,老朱还颇为得意。
乾隆则在漱芳斋精心筹备了一场“元旦雅集”。受邀的(主要是景区工作人员扮演的“文人雅士”)宾客皆需按请柬要求着装,席间所用茶具、点心、插花、背景音乐无不极尽考究。乾隆本人更是亲自担任“艺术总监”,对每个细节反复推敲,力求完美再现他心目中“十全老人”的雅致生活,将短短一天的假期,过成了一场持续三天的精致艺术行为。
李世民选择了“行万里路”。他带着几名随从,轻车简从,去了景区附近的一座名山。“久居宫苑,不知山野之趣。登高望远,可开阔胸襟,体察民情。”他不仅登山,还与沿途遇到的游客、山民交谈,询问收成、物价、生活琐事,将这假期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微服私访”,乐在其中。
唯有嬴政,依旧雷打不动地出现在他阿房宫的书房里。案头堆放的竹简(电子阅读器显示)和待批的“奏章”(景区建议报告)丝毫没有减少。“假日?不过是纪年符号的更迭,于寡人而言,与常日无异。政务如山,岂容懈怠?”他甚至要求侍从将假期三日的作息表排得比平日更满,以“弥补”因他人休假可能造成的“效率损失”。
春节七天长假,更是将各位皇帝的个性差异放大到了极致。
朱元璋坚持要按大明洪武年的礼仪过年。他要求景区工作人员在除夕夜向他行“跪拜大礼”,并准备“驱傩”仪式。这可难坏了现代社会的员工们,最后只好折中,改为深鞠躬和观看傩戏表演。守岁时,他听着外面的鞭炮声(景区特批的安全电子鞭炮),嘟囔着:“还是咱当年的爆竹响!这电子玩意儿,没劲儿!”
乾隆则将他的宫苑装点得如同琼楼玉宇。光是各式宫灯就悬挂了九百九十九盏,取“长久”之意。春联、福字、门神一律采用宫廷样式,由他亲自审定。他还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乾清宫国宴”(自助餐形式),要求菜品命名皆需典雅吉祥,如“江山永固”(红烧肉)、“万寿无疆”(长寿面)等,将春节过成了极致的视觉与味觉盛宴。
李世民欣然接受了大部分现代春节习俗,贴春联、看春晚、发电子红包(他觉得很新奇),但他坚持春联要自己撰写,内容往往蕴含治国安邦的期许,如“贞观遗风泽后世,盛世气象贯长虹”。他还组织了一场小型的“唐代投壶”比赛,让现代游客体验古人的雅趣。
嬴政对春节的“混乱”和“非标准化”感到头疼。他试图将七天的假期进行精确规划:哪一天大扫除,哪一天祭祖,哪一天家庭团聚,哪一天娱乐休息,甚至精确到每个时辰该做什么。然而,春节的欢乐氛围总是打破他的计划,让他颇为无奈,只好退而求其次,要求至少他本人的活动必须严格按表执行。
随着节日依次到来,各位皇帝在细节上的“执念”更是趣味横生。
元宵节,景区食堂准备了各式汤圆。朱元璋一看菜单就嚷开了:“汤圆当然是咸的!荠菜猪肉馅儿,香!那甜了吧唧的芝麻馅儿、豆沙馅儿,是娘们和孩子吃的!”乾隆立刻反驳:“荒谬!汤圆自古便是甜食,取其团圆甜蜜之意。咸汤圆?简直是异端!”李世民笑着打圆场:“二位何必争执,甜咸皆是人间美味,各取所需便是。”嬴政则对汤圆的形状大小不一表示不满,要求食堂提供“直径三厘米,皮薄馅足十八克,甜度\/咸度标准化”的汤圆,把厨师难得够呛。
清明节,祭祖是重头戏。朱元璋在仿南京孝陵前,严格按照明制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三跪九叩,奠酒读祝,场面庄严肃穆,引得不少朱明文化爱好者前来观礼。乾隆则在仿裕陵前,摆出了琳琅满目的祭品,从时鲜果蔬到珍馐美馔,甚至还有仿制的珠宝玉器,极尽奢华,以示孝心与皇家的气派。李世民的祭奠则更侧重心意,礼仪周到但规模从简,祭文也写得情真意切,追思先人功绩,勉励自身。嬴政的祭祖……更像一场彩排精准的军事仪式。所有步骤,从焚香到跪拜,再到献祭品,都必须严格按照古籍记载和他自己制定的流程执行,时间精确到秒,动作规范到角度,不容丝毫差错。
五一劳动节,朱元璋终于找到了“主场感”。“劳动节!这才是咱的节日!光荣!”他兴高采烈地在菜园子里组织了一场“洪武杯劳动技能大赛”,项目包括锄地、播种、挑水等,他亲自下场示范,动作娴熟,赢得一片喝彩。乾隆则认为劳动也需优雅,他举办的“五一雅集”主题是“手上的艺术”,包括插花、茶道、古琴演奏等,在他看来,这也是需要辛勤练习的“劳动”。李世民则组织了一场小型马球友谊赛,认为这既是古代“劳动人民”(骑兵)技能的延伸,也是很好的健身娱乐。嬴政则埋头制定了一份《景区劳动标准化操作手册(五一特刊)》,详细规定了各种劳动工具的使用规范、劳动流程的优化方案等。
端午节,粽叶飘香,争论再起。朱元璋高举肉粽大旗:“蛋黄鲜肉粽,才是正道!”乾隆扞卫甜粽尊严:“豆沙粽、蜜枣粽,方是古法原味!”李世民依然是和事佬:“听闻岭南有硷水粽,沾糖吃亦别有风味,何不都尝尝?”嬴政则再次强调他的标准化主张:“粽子当为规整四面体,箬叶捆扎需用十字法,米与馅料比例必须固定。”景区食堂主管这次学聪明了,直接推出了“洪武咸粽”、“乾隆甜粽”、“贞观什锦粽”和“始皇标准粽”(果然大小重量完全一致),满足了各位陛下的需求,也成了游客们争相品尝的“网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