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杨过看了一眼张诚那因期盼而紧绷的脸,以及那明显无法行动的伤腿,沉默片刻,方才缓缓点头:“也罢。既然你我同仇敌忾,我便送你一程。”

张诚大喜过望,激动得连连道谢:“多谢恩公!多谢恩公!恩公高义!”

他这才想起再次追问:“还不知恩公尊姓大名?他日教主问起,张诚也好禀明,不敢埋没恩公义举!”

“在下秦蛇儿。”

杨过与张诚在戈壁中跋涉,虽有轻功在身,但背负一人终究不便,速度大减。

眼见日头西斜,前路漫漫,杨过心知必须另寻代步。

他目光扫过远处一片稀疏的胡杨林,隐约可见几个蒙古哨骑的身影在林边休憩,战马拴在一旁。

杨过心念一动,对张诚低声道:“你在此稍候,我去去便回。”

张诚还未反应过来,只见杨过身形一晃,如一道青烟般悄无声息地没入林中,其身形之快,让他这老江湖也暗自心惊,不由得为杨过捏了把汗,紧张地望向树林方向。

不多时,林中传来几声闷响与马匹轻微的嘶鸣,随即归于寂静。

张诚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杨过失手。正焦虑间,却见两匹健马驮着简单的鞍具,从林中小跑而出,马背上那人,不是杨过是谁?

杨过牵马来到近前,神色如常,仿佛只是去林中散了个步。

张诚这才长舒一口气,随即忍不住放声大笑,笑得扯动了伤口也浑不在意,眼泪都笑了出来:“哈哈哈!好!好啊!秦兄弟,真有你的!天无绝人之路,这下咱们可快多了!”

他心中对杨过的胆识和身手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了马匹代步,行程快了许多。

这一行,从张诚的讲述中,杨过也对明教有了更多的了解。

原来这明教渊源极深,其教义旨在“惩恶扬善,度化世人”。若遇君王无道、官吏贪酷,致使百姓流离、饿殍遍野,明教弟子便会挺身而起,揭竿造反。其所图者,非为一派一门之私利,乃是向往“天下之人,皆得饱暖”的太平盛世。

正因如此,朝廷视其为心腹大患,屡屡发兵围剿。明教为存续火种,行事不免转入地下,踪迹诡秘。久而久之,便被不明就里的江湖正道冠以“魔教”之称。

张诚谈及历代教主,其脉络竟可上溯至汉末掀起黄巾狂澜的大贤良师张角。及至本朝,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那位与梁山宋江好汉杀得难分难解的豪杰——方腊。

几日后,一座险峻的山峰映入眼帘,山势陡峭,依稀有亭台楼阁掩映其间,气象森严,正是明教总坛所在。

临近山门,把守的明教弟子远远看见两人两骑靠近,立刻警觉起来,尤其是看到陌生的杨过,更是纷纷握紧了兵刃。

“来者何人?止步!”为首的小队长厉声喝道。

张诚强忍伤痛,在马背上直起身子,高声道:“是我!厚土旗副堂主张诚!快开门!”

那弟子认出张诚,又惊又喜:“张堂主!您……您回来了!可是此人……”他目光依旧警惕地落在杨过身上。

张诚脸色一沉,虽虚弱却自带威严:“放肆!这位秦兄弟是我的救命恩人!若非他舍命相救,我早已死在蒙古鞑子的牢里!还不快让开!”

见张诚如此维护,守门弟子不敢再拦,连忙让开道路。

第二日,张诚腿伤经过教中医师处理,已稳定许多,他坚持要亲自带杨过熟悉总坛环境。他领着杨过穿过几重院落,来到一处颇为宽敞的殿堂,殿内已有数十名教众盘膝而坐,鸦雀无声。

“秦兄弟,今日恰逢青龙法王东方煜宣讲教义,你我不妨一听,也好了解我明教宗旨。”张诚低声道,与杨过在角落寻了位置坐下。

只见殿首蒲团上,端坐着一位身穿青色法袍的老者,面容清癯,目光湛然,正是明教四大法王之一的青龙法王。他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故我明尊,怜悯众生,于重重黑暗之中,降下光明之火,指引迷途。我明教弟子,当尊奉明尊,驱暗逐晦,持正辟邪……”

青龙法王娓娓道来,从波斯祖庭到中土传承,从“二宗三际”之论到“驱暗逐冥,以待光明”的现世宏愿。

“……是以,我教弟子,不拜鬼神,不奉君王,只尊明尊,追求光明之境。如今蒙元暴虐,荼毒天下,正是黑暗笼罩之时,我辈更当奋起,以火焰焚尽世间不公,以光明驱逐天下阴霾,此乃我明教存世之根本,亦是我等不容推卸之使命!”

杨过端坐一旁,默默聆听。这些教义于他而言颇为新奇,其中关于光明黑暗争斗、涤荡不平之说,隐隐与他经历过的世事坎坷、所见之民间疾苦有所印证。

他虽不信奉任何宗教,却也觉得这明教教义并非全无道理,至少其反抗暴政、追求光明的志向,与寻常江湖门派大不相同。

他目光扫过堂内那些神情虔诚、眼神炽热的明教弟子,心中暗忖:这明教能成气候,绝非偶然。

青龙法王东方煜讲罢一段核心教义,目光温润扫过全场,缓缓问道:“……故而我等明尊弟子,欲行光明之事,当先秉持何等心念?有哪位弟子可为我解惑?”

讲堂内一时寂静,众弟子或低头思索,或不敢在法王面前轻易作答。

青龙法王目光巡弋,最终落在了角落里面生的少年身上,见他虽静坐不语,眉宇间却自有灵慧之气,便微微一笑,伸手指向杨过:“这位小友面生,想必是新来的弟子。不妨由你来说说,依你之见,我明教弟子首重何种心念?”

顿时,所有目光都聚焦在杨过身上。张诚有些紧张,生怕杨过说出什么不当之言。

杨过却并无怯场,他略一沉吟,想起入教后所闻所见,以及方才法王宣讲中反复提及的精神,朗声答道:“晚辈浅见,贵教弟子首重之心,当为一个‘公’字。光明普照,本无偏私,是为大公。教义所言‘众生平等’,是心存此公;行事抗暴扶弱,亦是践行此公。若失却公平之心,则光明亦有阴影,大力或成私器。”

杨过话音落下,声音在石窟内微微回荡。

他这番关于“公”字的阐释,不仅切中要点,更带有一份超乎年龄的透彻,让在场许多沉浸教义多年的弟子都暗自点头,心生佩服。

就在这短暂的寂静之中,忽然,一阵清脆的掌声从讲堂侧后方响起。

“啪,啪,啪——”不疾不徐,却格外引人注目。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淡紫长裙的女子自廊柱后缓步走出。

她身姿挺拔,步履间自带清风,简单的木簪绾着如墨青丝,衬得肌肤愈发白皙。

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双明澈的眼眸,沉静时似秋水涵光,流转间如寒星闪烁,眉宇间凝着一股洞察世情的智慧与悲悯,令人见之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