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尔国无文,遣使求学,汉字之瑰丽,始照蒙昧之土。”

“尔国无法,效我隋唐,律令之严明,方立国家之基。”

“茶艺、花道、剑术、建筑……何物非我中原之遗珠?尔等拾人牙慧,奉为圭臬,竟敢妄称正统?”

他没有空泛地批判,而是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从政治制度的“大化改新”完全复刻唐制,到京都的城市规划就是长安的微缩模型;从和服脱胎于吴服,到茶道源自于宋代的点茶法……

每一条,都附上了确凿无疑的史料出处。

直播间的观众们已经看傻了。

【我……我这是在看神仙打字吗?】

【这手速,单身多少年才能练出来?不对,重点是内容!】

【这篇骈文……我跪了!我一个中文系的博士生,看得头皮发麻!这文采,这气势,当代谁人能及?】

【别说扶桑人了,我自己都被科普得明明白白,原来他们从里到外都是学我们的啊!】

陈宇的手指在键盘上稍稍一顿,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绝妙的意象。

他敲下了那石破天惊的一段。

“然尔国之民,性情扭结,如一体之两面。”

“其性如菊,赏樱时悲,观月时叹,好唯美精致之物,行鞠躬卑微之礼。”

“其心如刀,嗜血好斗,崇尚强权,动辄剖腹以谢罪,一遇强者则俯首帖耳,一遇弱者则獠牙尽显。”

“一面是菊花,一面是利刃。

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服从而不驯……此‘菊与刀’之矛盾,贯穿尔国古今,乃其万恶之源,亦是其可悲之处。”

“菊与刀”!

当这三个字被敲出来的时候,整个直播间都静默了一瞬。

【菊与刀!菊与刀!卧槽!卧槽!这个概括,绝了!】

【天啊!我感觉灵魂都在颤抖!这个比喻太精准了!精准到可怕!】

【一面是彬彬有礼的社畜,一面是发动战争的疯子!一面是极致的物哀之美,一面是残忍的武士道精神!宇神,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已经不是文学了,这是社会学!是人类学!宇神今天不封神,我第一个不服!】

陈宇没有理会弹幕的狂欢。

他写下了文章的结尾,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悲悯。

“尔等只学我‘礼’之外壳,未得我‘仁’之内核;只学我‘武’之技法,未得我‘义’之精神。”

“故而,尔国之强,如空中楼阁,无根之木。

一朝风雨至,倾覆在即。”

“正告瀛洲,回望汝之来路,方知汝为何物。

正统二字,尔等……不配。”

写完最后一个字,陈宇点击了V博的发布按钮。

整篇文章,洋洋洒洒数千言,从开始打字到发布,用时不到一个小时。

做完这一切,他伸了个懒腰,转身走出书房,继续陪女儿玩耍。

而网络世界,却因为他这篇名为《告瀛洲书》的文章,掀起了滔天巨浪。

文章发布的第一分钟,转发和评论就双双破万。

无数网友涌入,第一遍看时,只觉得气势磅礴,酣畅淋漓。

再读第二遍,细细品味其中的典故和对仗,无不被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所折服。

而当他们读到“菊与刀”的论述时,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困扰了许久的谜题,突然被人用最精准、最简洁的语言给出了答案。

“我宣布,从今天起,宇神就是我唯一的偶像!这篇文章,建议全文背诵!”

“以前总觉得扶桑人很矛盾,又礼貌又变态,但就是说不清楚为什么。

‘菊与刀’三个字,全说明白了!宇神牛逼(破音)!”

“这篇文章何止是在打扶桑媒体的脸,这简直是把整个扶桑的文化底裤都给扒了,还放在全世界面前展览!”

“我一个历史老师,看完之后默默打开了我的备课本……我觉得我的教案需要重写了。”

文章的影响力,以一种病毒式的速度扩散。

很快,它就不仅仅是在网民之间流传了。

不到三个小时,国内最权威的官媒《紫光日报》的官方V博,全文转发了这篇《告瀛洲书》,并且配上了四个大字:“以史为鉴。”

紧接着,各大官方机构、学术团体纷纷下场转发。

这一下,文章的性质彻底变了。

如果说之前还只是陈宇的个人反击,那么现在,它已经被赋予了某种官方认证的色彩。

无数历史学者、文化研究者闻风而动。

他们一开始还抱着审视和挑剔的态度,想看看这个所谓的“网红”是不是在胡说八道。

京城大学历史系,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被自己的学生拉着,看完了这篇文章。

他扶了扶老花镜,沉默了许久。

“这个陈宇……是什么人?”

老教授的声音有些干涩。

“一个……网红?艺术家?好像还带着孩子上综艺。”

学生也不太确定。

“胡闹!”

老教授一拍桌子,“如此才华,如此学识,去做什么网红!暴殄天天物!”

他指着屏幕上的文章,激动得手指都在发抖:“你们看,他引用的‘隋书·东夷传’,‘后汉书·东夷列传’,还有关于宋代‘斗茶’的记载,丝毫不差!最可怕的是‘菊与刀’这个论断,这……这是开山立派的宗师之言啊!”

“你们所有人,立刻去查!把这篇文章里提到的所有典故、史料,全都给我找出来,做成详尽的考据报告!我要让所有人都看看,这篇文章的分量有多重!”

一时间,整个华夏的学术圈都因为这篇文章而震动。

学者们的背书和考据,让《告瀛洲书》的说服力呈几何级数增长。

而另一边,扶桑国的媒体和文化界人士,则集体陷入了“破防”状态。

他们之前对陈宇的攻击,就像小孩子扔泥巴。

而陈宇的回应。

就像是那种,一发必中,无法躲避的导弹。

直接把他们整个文化阵地都给炸平了。

他们组织不起任何有效的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