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舌战定盟:公孙衍使魏记
咸阳宫的晨雾还未散尽,公孙衍已一身墨色锦袍立在宣政殿外。檐角铜铃在风里轻响,他指尖摩挲着袖中一卷羊皮地图——那上面用朱砂圈出的魏国疆域,像一块楔在中原腹地的肥肉,左邻赵、右接韩,南望楚、北临齐,正是秦国东进路上最关键的一步棋。昨日朝堂之上,他主动请命出使魏国时,惠文王眼中的期许与疑虑,此刻还清晰地印在他心头。
“客卿久候。”内侍轻步出来,躬身引他入殿。殿内暖意融融,惠文王正对着一幅列国形势图出神,樗里疾、司马错分立两侧,见公孙衍进来,二人皆颔首致意。
“大王,”公孙衍上前躬身,“臣昨日所言出使魏国之事,已备好说辞。魏国近年连遭赵、楚侵扰,丢了河东三城,国内粮荒未平,正是结盟的最佳时机。”
惠文王转过身,手指点在地图上的大梁:“寡人信你之才,但魏襄王素来优柔寡断,且魏国朝堂上亲齐派甚众,你此去,需多几分谨慎。”他顿了顿,命内侍取来一枚鎏金虎符,“若需秦军威慑,可持此符调边境三万将士,不过——”惠文王目光沉了沉,“不到万不得已,莫要动武。”
公孙衍双手接过虎符,掌心一暖:“臣明白。此次出使,以‘利’诱之,以‘危’警之,必让魏国俯首。”
一旁的樗里疾抚须笑道:“公孙客卿舌辩之名,列国皆知。只是魏国的田需、惠施皆是辩才,你需当心他们从中作梗。”
“多谢相邦提醒。”公孙衍拱手,“臣已让人搜集了魏国近三年的赋税、兵甲数据,田需他们若要辩驳,臣自有应对。”
三日后,公孙衍带着十余名随从,驾着四辆马车出了咸阳。车中除了献给魏襄王的玉璧、丝绸,还有两箱竹简——一箱是秦国与韩国结盟后,韩国获得的粮草援助清单,另一箱则是赵、楚两国在魏国边境屯兵的情报。车轮碾过函谷关的青石路时,公孙衍掀开车帘,望着关外连绵的群山,忽然想起多年前自己在魏国为官时的光景。那时魏国还是中原霸主,如今却落得这般境地,世事变迁,真是令人唏嘘。
行至大梁城外三十里,魏国的使者已在道旁等候。为首的是个面白无须的大夫,名叫公孙喜,见了公孙衍,忙上前见礼:“奉大王之命,特来迎接秦使。”
公孙衍跳下车,目光扫过公孙喜身后的随从,见他们个个面带忧色,便笑道:“大夫近来可好?听闻上月赵国又在邺地增兵,魏国边境怕是不太平吧?”
公孙喜脸色微变,勉强笑道:“客卿消息灵通。只是边境小事,我大魏自有应对之策。”
公孙衍不再多言,与公孙喜并肩而行。马车驶入大梁城时,街上的景象比他记忆中萧条了许多。路边有衣衫褴褛的流民蹲在墙角,望着马车驶过,眼中满是茫然。偶尔能看到几个挎着兵器的士兵走过,甲胄上还沾着泥土,像是刚从边境回来。
“去年大梁遭了蝗灾,今年又逢旱灾,百姓日子不好过。”公孙喜察觉到他的目光,低声解释道。
公孙衍点点头,心中已有了计较。到了驿馆安置妥当后,公孙喜传话说,魏襄王明日在朝堂召见他。当晚,驿馆外忽然来了个不速之客——正是魏国的上大夫田需。
“公孙兄别来无恙?”田需推门而入,手中提着一个食盒,脸上堆着笑,“当年你我在稷下论学,一别数年,没想到今日竟在大梁相见。”
公孙衍起身让座,心中清楚田需是来探底的,便笑道:“田大夫风采依旧。只是不知今日深夜造访,可有要事?”
田需打开食盒,取出几碟小菜和一壶酒,倒了两杯:“也没什么大事,只是听闻兄台此次来魏,是为结盟之事。我大魏虽近年稍弱,但也不至于依附他国。兄台若是为这事来,怕是要白费功夫了。”
公孙衍端起酒杯,却不饮,只是看着杯中酒液:“田大夫这话,怕是言不由衷吧?去年魏国丢了河东三城,今年赵军又在邺地屯了五万兵马,楚军则在方城集结,随时可能北上。魏国四面受敌,若不找个强援,明年此时,大梁城怕是要换主人了。”
田需脸色一沉:“我大魏有甲士二十万,难道还挡不住赵、楚?再说,齐国与我魏国有盟约,若遇战事,齐国定会出兵相助。”
“齐国?”公孙衍嗤笑一声,“去年魏国向齐国借粮,齐王只给了一万石,还逼着魏国用三座城池做抵押。这样的盟友,田大夫觉得可靠?”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一份竹简,递给田需,“这是臣从咸阳带来的情报,齐国上个月刚与赵国签订了互市盟约,两国边境关卡已全部开放。你觉得,若魏国与赵、楚开战,齐国是会帮魏国,还是会坐山观虎斗?”
田需接过竹简,匆匆扫了几眼,手微微颤抖起来。他知道公孙衍所言非虚,只是不愿承认魏国已沦落到这般境地。
“田大夫,”公孙衍语气放缓,“秦国与魏国无旧怨,此次结盟,并非要吞并魏国,而是要帮魏国渡过难关。你想想,若魏国与秦国结盟,秦国可出兵帮魏国收复河东三城,还能每年提供十万石粮食援助。如此一来,魏国既能抵御赵、楚,又能安抚百姓,何乐而不为?”
田需沉默良久,才叹了口气:“此事我做不了主,明日朝堂之上,还需大王定夺。”他起身告辞,走到门口时,忽然转身道:“公孙兄,若大王真的答应结盟,你能保证秦国不会像对待韩国那样,让魏国沦为附属国吗?”
公孙衍看着他,语气坚定:“秦国要的是魏国的盟友之谊,不是附属之臣。只要魏国信守盟约,秦国定会以礼相待。”
田需点点头,推门而去。公孙衍看着他的背影,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第一步,算是成功了。
次日清晨,公孙衍身着秦国客卿服饰,步入魏国的朝堂。殿内庄严肃穆,魏襄王坐在正中的王座上,面色苍白,眼神疲惫。两侧文武大臣分列而立,田需、惠施站在最前面,目光灼灼地看着他。
“秦国客卿公孙衍,拜见魏王。”公孙衍躬身行礼,声音不高不低,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大殿。
魏襄王抬手:“客卿免礼。听闻你此次来魏,是为两国结盟之事?”
“正是。”公孙衍直起身,目光扫过殿内众臣,“臣今日来,是想为大王分析魏国的处境。魏国地处中原,东有齐、西有秦、南有楚、北有赵,四面皆强敌。近年来,魏国连遭战乱,丢城失地,百姓流离失所,国库空虚。若再无强援,不出五年,魏国必被他国瓜分。”
“一派胡言!”话音刚落,右侧一位武将猛地站出来,厉声喝道,“我大魏有甲士二十万,战车千乘,岂会怕了赵、楚?客卿莫要危言耸听!”
公孙衍看向那武将,认得是魏国的上将军庞涓之子庞葱,便笑道:“庞将军好气魄。只是不知将军可知,去年魏国与赵国在邺地交战,损兵三万,丢了两座城池;今年楚军在方城屯兵六万,随时可能北上。魏国的二十万甲士,既要守东线的齐国,又要防南线的楚国、北线的赵国,能调动的兵力不足五万。若此时秦国再从西线出兵,将军觉得,魏国的防线能撑多久?”
庞葱脸色涨红,正要反驳,却被魏襄王抬手制止。魏襄王揉了揉眉心,轻声道:“客卿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只是若与秦国结盟,秦国能给魏国什么好处?”
“大王英明。”公孙衍上前一步,从袖中取出两份竹简,“第一份,是秦国与魏国的盟约草案。草案中写明,秦国将出兵三万,协助魏国收复河东三城;每年向魏国提供十万石粮食,以缓解粮荒。第二份,是秦国与韩国结盟后的援助清单,韩国去年获得秦国五万石粮食援助,今年已收复了被楚国占领的两座城池。”
他将竹简递给内侍,由内侍转呈给魏襄王。魏襄王匆匆翻阅着,手指不住地敲击着案几。殿内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若与秦国结盟,”惠施忽然开口,声音温和却带着锋芒,“魏国是否要像韩国那样,军事行动需听从秦国指挥?是否要向秦国缴纳贡品?”
公孙衍看向惠施,笑道:“惠大夫多虑了。秦国与魏国结盟,是平等的盟友关系,并非附属。魏国的军事行动,只需提前与秦国商议,无需听从指挥;至于贡品,秦国不仅不要魏国的贡品,还会向魏国提供援助。”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但有一点,魏国不得与其他国家结盟对抗秦国。若魏国背约,秦国将收回所有援助,并出兵讨伐。”
惠施还想再问,田需却抢先道:“大王,臣以为公孙客卿所言可行。如今魏国处境艰难,与秦国结盟,既能抵御赵、楚,又能收复失地,实乃上策。”
庞葱等人还要反驳,却被魏襄王摆手制止。魏襄王放下竹简,目光扫过殿内众臣,缓缓道:“寡人也觉得,与秦国结盟是眼下最好的选择。近年来,魏国屡遭战乱,百姓苦不堪言。若能借助秦国之力,让魏国休养生息,寡人何乐而不为?”
他话音刚落,殿内顿时响起一片议论声。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吵得不可开交。魏襄王皱起眉头,厉声喝道:“够了!此事寡人已决定,明日在宗庙举行盟誓,与秦国正式结盟!”
众臣见魏襄王态度坚决,便不再反驳,纷纷躬身应诺。公孙衍心中松了口气,知道此次出使,已成定局。
次日,魏国宗庙内香烟缭绕。公孙衍代表秦国,魏襄王代表魏国,在列祖列宗的牌位前,共同签署了盟约。当朱红的印泥落在丝帛上时,魏襄王的手微微颤抖——他知道,从这一刻起,魏国彻底倒向了秦国,中原的格局,也将因此改变。
盟誓结束后,魏襄王设宴款待公孙衍。席间,魏襄王举杯道:“客卿此次促成秦魏结盟,寡人感激不尽。日后两国若有战事,还望秦国能信守承诺,出兵相助。”
公孙衍举杯回敬:“大王放心,秦国向来以信义为本。只要魏国信守盟约,秦国定会鼎力相助。”
宴罢,公孙衍回到驿馆,立即写了一封密信,派人快马送往咸阳。信中详细说明了结盟的过程,以及魏国愿意配合秦国东进的意向。写完信,他站在窗前,望着大梁城的夜色,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拿下魏国,秦国在中原的影响力已无人能及。接下来,便是对齐、楚、赵的布局了。
三日后,公孙衍启程返回咸阳。魏襄王亲自送到城外,还派了五千士兵护送。车队驶离大梁时,公孙衍回头望去,只见魏襄王仍站在原地,身影单薄。他心中忽然有些感慨——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小国的命运,终究还是掌握在大国手中。
行至函谷关时,咸阳派来的使者已在关前等候。使者带来了惠文王的旨意,封公孙衍为“大良造”,赏赐黄金百镒、田宅百亩。公孙衍接过旨意,心中激动不已——这不仅是对他此次出使的肯定,更是对他战略眼光的认可。
回到咸阳时,惠文王亲自在城外迎接。见到公孙衍,惠文王快步上前,握住他的手:“公孙卿辛苦了!秦魏结盟,你功不可没!”
公孙衍躬身道:“此乃大王英明,臣只是略尽绵薄之力。”
随后,惠文王在咸阳宫举行庆功宴。席间,樗里疾笑道:“公孙大良造此次使魏,不仅促成了结盟,还让魏国答应配合秦国攻打楚国。这下,楚国可就麻烦了。”
司马错也点头道:“有了韩、魏两国相助,我秦军东进,再无后顾之忧。明年春天,便可出兵攻打楚国的方城。”
惠文王举杯,对众人道:“秦魏结盟,是秦国东进的关键一步。日后,还需诸位同心协力,辅佐寡人,早日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
众人纷纷举杯,高呼“大王万岁”。殿内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公孙衍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属于秦国的时代,已经来临。
秦魏结盟的消息很快传遍列国。齐国君臣震惊不已,连忙派使者前往赵国,商议联合抗秦之事;楚国则立即加强了方城的防御,同时派人前往韩国,试图离间韩、秦关系;赵国则在邺地增兵,随时准备应对秦军的进攻。
而魏国,在与秦国结盟后,很快收到了秦国送来的五万石粮食。魏襄王命人将粮食分发给百姓,缓解了粮荒。同时,秦国派来的三万士兵也已抵达河东,与魏军联手,开始准备收复失地。
大梁城内,百姓们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街头巷尾,人们都在谈论着与秦国结盟的好处。田需站在街头,看着来往的行人,心中忽然明白——或许,依附秦国,真的是魏国唯一的出路。
公孙衍站在咸阳宫的城楼上,望着东方的天际。他知道,秦魏结盟只是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着他。但他有信心,在惠文王的支持下,在秦国强大的实力面前,任何阻碍,都将被一一扫除。
风从东方吹来,带着中原的气息。公孙衍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一统天下的梦想,终将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