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623集《楚国伐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新郑烽烟:秦楚韩三国的中原博弈

一、楚宫议战:怀王的焦虑与昭阳的锐进

郢都的章华台,檐角铜铃在暮春的风里轻响,却驱不散殿内凝滞的空气。楚怀王熊槐攥着案上的竹简,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那是细作从新郑传回的密报,字字都像烧红的烙铁:“韩襄王与秦惠文王盟于咸阳,献粟米十万石、布帛五千匹,约为秦属,军事悉听秦令。”

“诸位卿家,”怀王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目光扫过阶下群臣,“韩国附秦,如利刃架于楚国西鄙。秦若借韩地出兵,江汉平原恐无宁日。此事当如何处置?”

话音刚落,上柱国昭阳便跨步出列,青铜铠甲碰撞出铿锵声响。他年过五旬,脸上刻着常年征战的风霜,声音洪亮如钟:“大王,秦人本就虎视眈眈,今得韩国为跳板,更是如虎添翼。臣以为,当趁秦军未稳、韩军新败(指韩国内乱),先发制人,举大军攻韩!若能破新郑,断秦之右臂,不仅可解西鄙之危,还能震慑诸侯,重拾楚国霸主之威!”

昭阳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静水,殿内顿时议论纷纷。左徒屈原一袭素色长袍,上前躬身道:“大王,不可。楚国近年水旱频发,民生凋敝,若贸然兴兵,恐耗竭国力。且秦国与韩国有盟约,我攻韩,秦必援之——蒙恬、王翦皆是百战之将,秦军锐士如云,我军未必有胜算。不如遣使联合齐、赵,共抗强秦,方为万全之策。”

“屈原此言差矣!”昭阳立刻反驳,“齐赵各怀异心,怎会真心助楚?等你联合完诸侯,秦国早已在韩国站稳脚跟!如今韩国刚平内乱,士兵不足五万,军械残破,正是攻打的最佳时机。臣愿领兵十万,一月之内必破新郑!”

怀王看着二人争执,心中更乱。他想起去年张仪“欺楚”之事——以商於六百里地诱楚与齐断交,事后却矢口否认,让楚国成了天下笑柄。如今秦国又收服韩国,若再不反击,楚国在诸侯中的威望只会愈发低落。他咬了咬牙,拍案道:“上柱国所言极是!寡人准你领兵十万,以景翠为副将,择日出征,直取新郑!”

屈原还想再劝,却被怀王挥手打断:“左徒不必多言,寡人意已决。你可去安抚百姓,确保粮道畅通,便是大功一件。”

章华台的铜铃依旧轻响,屈原望着怀王转身离去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他知道,一场席卷中原的战火,已在楚王的决断中点燃。而远在咸阳的秦惠文王,此刻正等着这场战火的到来。

二、新郑告急:韩襄王的恐慌与求援之路

新郑的初夏,本该是麦浪翻滚的时节,可韩国都城的街头却一片死寂。城墙上的士兵握着锈迹斑斑的戈矛,眼神里满是恐惧——三日前,楚军已渡过汝水,连下韩国两座城池,如今正朝着新郑疾驰而来。

韩襄王嬴仓站在宫城的高台上,望着远方天际线处扬起的烟尘,双腿发软。他身旁的相国公仲朋,头发已白了大半,声音嘶哑:“大王,楚军前锋距新郑不足五十里,守军不足三万,且多是刚从内乱中收拢的散兵,根本抵挡不住。”

“秦国人呢?”韩襄王抓住公仲朋的手臂,像抓住救命稻草,“我们与秦国订了盟约,他们答应保护我们的!使者派出去了吗?为何还没有消息?”

“使者昨日已快马加鞭赶往咸阳,”公仲朋苦笑,“可咸阳距新郑千里之遥,就算使者日夜兼程,也要五日才能到。楚军来势太急,恐怕……恐怕等不到秦军来援了。”

韩襄王踉跄着后退一步,撞在身后的栏杆上。他想起三个月前在咸阳章台殿的场景——那时他捧着国书,卑微地请求成为秦国的附属国,只为换取一丝安稳。可如今,安稳还没焐热,楚国的刀锋就已架到了脖子上。

“不行,不能等!”韩襄王突然喊道,“再派使者,用最快的马,带最好的礼物,告诉秦惠文王,若秦国能击退楚军,韩国愿再献粟米五万石,割让宜阳以西三城!”

公仲朋连忙点头,转身去安排。韩襄王望着城下慌乱的百姓,心中满是绝望。他知道,韩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能与魏、赵并称“三晋”的强国了——多年的战乱让韩国人口锐减,土地荒芜,连最精锐的“击刹”步兵,如今也只剩数千人。面对昭阳率领的十万楚军,新郑就像一座随时会崩塌的泥城。

两日后,韩国的第二波使者终于抵达咸阳。此时的咸阳宫,惠文王正与张仪、蒙恬商议东进之策,听闻韩国求援,三人对视一眼,都露出了早有预料的神色。

“大王,”张仪率先开口,手中把玩着一枚玉珏,“楚国攻韩,看似是针对韩国,实则是冲着秦国来的。若我们坐视韩国被灭,不仅会失信于诸侯,还会让楚国占据中原腹地,日后东进更难。援韩,势在必行。”

惠文王点点头,看向一旁的蒙恬。这位年轻的将领身着黑色战甲,腰悬长剑,眼神锐利如鹰。“蒙恬,”惠文王道,“你刚从北地郡回来,熟悉军务,此次援韩,你愿领兵前往吗?”

蒙恬上前一步,单膝跪地:“臣愿往!臣请领五万锐士,三日之内出发,必保新郑无虞!”

“好!”惠文王站起身,“给你五万秦军,其中包括两万骑兵、三万步兵,再配五百辆战车。你可便宜行事,若楚军不退,可伺机重创,让楚国不敢再轻易染指中原!”

蒙恬领命谢恩,转身快步离去。张仪看着他的背影,对惠文王笑道:“蒙恬少年老成,用兵沉稳,此次定能大胜。等楚军败了,韩国便再也离不开秦国,中原的棋局,就由我们说了算。”

惠文王捋了捋胡须,目光投向窗外。咸阳的阳光正好,他仿佛已看到蒙恬率领秦军,在新郑城外大败楚军的场景。

三、秦军出征:蒙恬的谋略与韩军的期盼

咸阳城外的校场上,五万秦军列成整齐的方阵,黑色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蒙恬身披玄色披风,手持长槊,站在队伍最前方。他身后的士兵,个个头戴铁盔,身披铠甲,腰间挂着秦剑,背上背着强弩,眼神坚定如铁——这是秦国最精锐的部队,其中有跟随王翦征战过巴蜀的老兵,也有刚从北地郡调来的骑兵,他们都等着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换取爵位和田宅。

“将士们!”蒙恬的声音透过风,传到每个士兵耳中,“韩国附秦,楚贼却悍然来犯,此乃欺我秦国无人!今日,我们出征新郑,不仅要击退楚军,还要让天下人知道,凡我秦国庇护之国,谁也不能动!若能得胜,所有将士皆升一级爵位,赏钱百贯!”

“诺!”五万秦军齐声呐喊,声音震得地面都微微颤抖。

三声鼓响后,秦军开始出发。骑兵在前,战车居中,步兵在后,队伍像一条黑色的巨龙,沿着渭水向东疾驰。蒙恬骑着一匹乌骓马,走在骑兵队伍中,手中拿着一张详细的地图——这是张仪派人连夜绘制的,标注了秦韩边境的山川、河流、城池,还有楚军的进军路线。

“将军,”副将李信策马来到蒙恬身边,“我们若日夜兼程,四日便可抵达新郑。可楚军此刻已兵临城下,韩军能撑得住吗?”

蒙恬看了一眼地图,沉吟道:“楚军虽多,但长途奔袭,必然疲惫。韩军虽弱,但新郑城墙坚固,只要坚守不出,撑个四五天不成问题。我们此行,不能只做‘救火队’,还要设伏重创楚军,让他们不敢再犯。”

李信眼睛一亮:“将军有何妙计?”

“你看这里,”蒙恬指着地图上的一处河谷,“这是楚军回师的必经之路,名叫‘狼孟谷’,谷口狭窄,两侧都是高山,正好适合设伏。我们先率军赶到新郑,与韩军联手击退楚军,然后假装追击,将楚军引入狼孟谷,再用强弩和滚石伏击,定能大获全胜。”

李信连连点头:“将军妙计!这样一来,不仅能解新郑之围,还能歼灭楚军主力,让楚国元气大伤。”

秦军的行军速度极快,每日行军百里,沿途的秦国郡县早已接到命令,备好粮草和饮水,秦军无需停顿,只需短暂休整便可继续前进。第三日傍晚,秦军抵达秦韩边境的宜阳城,守城的韩军将领见秦军到来,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忙打开城门,为秦军补充粮草。

“蒙将军,”韩军将领冯亭握着蒙恬的手,“新郑已被楚军围了三日,楚军日夜攻城,韩军伤亡惨重,大王都快撑不住了。你们再不来,新郑就真的要破了。”

蒙恬拍了拍冯亭的肩膀:“冯将军放心,明日一早,我们便赶往新郑,定能击退楚军。你可派使者先行回报韩王,让他坚守待援。”

冯亭连忙点头,派人快马前往新郑。当晚,秦军在宜阳城外扎营,士兵们虽然疲惫,但没有丝毫懈怠,依旧保持着高度警惕。蒙恬站在营寨的高台上,望着新郑的方向,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明日,定要让楚军付出代价。

四、新郑激战:血肉与钢铁的碰撞

第四日清晨,秦军抵达新郑城外。远远望去,新郑的城墙下,楚军正架着云梯攻城,城墙上的韩军拼命抵抗,箭矢如雨,尸体堆积在城墙下,鲜血染红了护城河。

“楚军欺人太甚!”蒙恬怒喝一声,拔出长剑,“传我命令,骑兵分左右两翼,绕到楚军后方,截断他们的退路;战车和步兵正面冲锋,冲击楚军大营!”

秦军的骑兵立刻分成两队,像两支黑色的利箭,朝着楚军的后方疾驰而去。楚军的注意力都在攻城上,根本没料到秦军会突然出现,等到发现时,秦军骑兵已经冲到了营寨门口。

“不好!秦军来了!”楚军士兵惊呼起来,纷纷放下云梯,转身抵抗。可秦军骑兵的冲击力极强,战马踏过楚军的营寨,秦剑挥舞,楚军士兵像割麦子一样倒下。

昭阳正在中军大帐中指挥攻城,听到外面的混乱,连忙冲出帐外。只见黑色的秦军如潮水般涌来,楚军阵脚大乱,士兵们四处逃窜。

“稳住!都给我稳住!”昭阳拔出佩剑,斩杀了几个逃兵,“列阵抵抗!若敢后退,格杀勿论!”

可楚军早已军心涣散,哪里还能列阵?秦军的战车轰隆隆地冲来,撞倒了楚军的营帐和旗帜,步兵紧随其后,手中的戈矛不断刺向楚军士兵。城墙上的韩军见秦军到来,士气大振,冯亭亲自率领韩军精锐,打开城门,冲出城外,与秦军夹击楚军。

蒙恬手持长槊,冲锋在最前方。他看到一个楚军将领挥舞着大刀冲来,便双腿一夹马腹,乌骓马疾驰而去,长槊直刺而出,正中那将领的胸膛。将领惨叫一声,倒在马下,楚军士兵见主将被杀,更是吓得魂飞魄散。

“抓住昭阳!”蒙恬大喊一声,率军朝着楚军的中军冲去。昭阳见大势已去,知道再抵抗下去只会被擒,便带着少数亲信,杀出一条血路,朝着东南方向逃跑。

楚军失去了指挥,更加混乱,纷纷放下武器投降。这场激战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午后,新郑城外尸横遍野,楚军死伤超过三万,被俘两万,只剩下不到五万残兵跟着昭阳逃跑。

韩襄王站在城墙上,看着秦军追击楚军的背影,激动得浑身颤抖。他连忙走下城墙,亲自来到蒙恬面前,躬身行礼:“蒙将军,救命之恩,韩国没齿难忘!若不是将军及时赶到,新郑早已不复存在。”

蒙恬连忙扶起韩襄王:“韩王不必多礼,我奉秦王之命援韩,乃是盟约所致。如今楚军虽退,但元气未伤,我们还需乘胜追击,彻底打消楚国再犯的念头。”

韩襄王连忙点头:“将军所言极是,韩国愿派一万士兵,协助将军追击楚军。”

蒙恬微微一笑:“好!那我们便兵分两路,你率军从正面追击,我率军绕到狼孟谷设伏,定要让楚军有来无回!”

五、狼孟谷伏击:楚军的覆灭与秦国的威望

昭阳带着五万残兵,沿着汝水一路向东逃窜。他心中又气又悔——气秦军来得太快,悔自己低估了韩军的抵抗意志。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他只想尽快回到楚国,重整旗鼓,再找机会报仇。

“将军,”副将景翠策马来到昭阳身边,“后面有韩军追击,我们该怎么办?”

昭阳皱眉:“韩军胆小如鼠,不足为惧。我们加快速度,穿过狼孟谷,就能摆脱追击了。”

狼孟谷位于新郑东南百里处,谷口狭窄,两侧是陡峭的高山,谷内只有一条小路可供通行。昭阳率军来到谷口,见四周寂静无声,心中有些不安,但此刻追兵在即,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下令全军进入谷中。

楚军刚进入谷中一半,突然听到两侧高山上响起号角声。紧接着,无数滚石和箭矢从山上滚落,楚军士兵惨叫连连,纷纷倒地。

“不好!有埋伏!”昭阳大喊一声,想要率军退出谷中,可谷口早已被秦军的战车堵住,蒙恬手持长槊,站在战车之上,冷冷地看着他。

“昭阳,你已无路可逃,还不速速投降!”蒙恬的声音在谷中回荡。

昭阳知道自己陷入了绝境,他拔出佩剑,想要拼死一战,可楚军士兵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纷纷放下武器投降。景翠见大势已去,也劝昭阳投降:“将军,事已至此,再抵抗也无用。不如投降秦军,还能保住性命。”

昭阳看着周围的残兵,又看了看蒙恬冰冷的眼神,终于叹了口气,扔掉手中的佩剑,缓缓下马投降。

这场伏击战,秦军几乎没有损失,就歼灭了楚军两万残兵,俘虏了昭阳、景翠等将领,只有少数楚军士兵侥幸逃脱。当蒙恬带着被俘的楚军将领和战利品回到新郑时,韩襄王亲自出城迎接,将蒙恬奉为上宾。

“蒙将军,”韩襄王捧着一尊金樽,递给蒙恬,“此次大胜,全靠将军妙计。韩国愿遵守承诺,再献粟米五万石,割让宜阳以西三城,从此唯秦国马首是瞻。”

蒙恬接过金樽,一饮而尽:“韩王的心意,我会如实禀报秦王。秦王仁慈,定会善待韩国百姓。”

新郑之战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中原各国。楚怀王接到昭阳被俘的消息后,当场气得吐血,下令罢免所有主战的大臣,屈原重新被启用,负责与齐、赵联络,共同抵御秦国。而魏、赵等国见秦国如此强大,纷纷派使者前往咸阳,与秦国交好,不敢再与秦国为敌。

咸阳宫的章华殿内,惠文王看着蒙恬送来的捷报,哈哈大笑:“蒙恬果然没让我失望!此战不仅击退了楚军,还让韩国彻底依附于我,秦国在中原的地位,再也无人能撼动!”

张仪站在一旁,笑着补充:“大王,如今楚国元气大伤,韩、魏、赵皆向我秦国示好,正是东进伐魏的好时机。只要拿下魏国,天下就尽在秦国掌握之中了。”

惠文王点点头,目光投向东方。他知道,新郑之战只是一个开始,属于秦国的统一大业,才刚刚拉开序幕。而远在新郑的蒙恬,此刻正站在城墙上,望着秦国的方向,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未来还有更多的战场等着他,还有更多的荣耀等着他去争取。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新郑的城墙上,也洒在秦军士兵的铠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场激战过后,中原的格局彻底改变,秦国的旗帜,从此在中原大地上高高飘扬,再也无人敢轻易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