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长庆年间,有个叫柳毅的书生,本是江南人氏,因家境贫寒,带着老母北上汴州投亲。谁知亲戚早已搬走,母子二人便在西郊汴河岸边赁了间破屋暂且安身。
柳毅每日除了读书,便是到汴河边捡些柴火,偶尔帮人写写家书,换几个铜钱度日。这年清明前后,连下了几天春雨,河水涨了不少。雨停后,柳毅照旧到河边拾柴,忽然看见淤泥里有什么东西闪闪发光。
他弯腰捡起,竟是一面巴掌大的古铜镜。这镜子做工精巧,背面刻着云水纹样,虽然埋在泥里不知多久,却一点锈迹也无。柳毅心想正好给母亲梳头用,便用衣袖擦干净,揣入怀中。
当晚,柳毅在油灯下读书至深夜,忽然听到“叮”的一声轻响。他抬头一看,那面铜镜竟自己从桌上立了起来,镜面泛着幽幽青光。更奇的是,镜中映出的不是屋内景象,而是汴河夜景——月光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连岸边的柳枝都看得分明。
柳毅以为眼花,揉了揉眼睛再看,镜中景象依旧。他好奇地拿起镜子细看,只见镜中河水忽然泛起涟漪,一只小小的纸船从镜面边缘缓缓驶出。船上隐约有个白色人影,随着小船缓缓向对岸漂去。
“怪事,怪事!”柳毅啧啧称奇,忙唤醒母亲来看。等柳母披衣起身,镜中景象却已消失,又变回普通的镜子。
第二夜子时,镜子再次显现异象。这次柳毅看得更加仔细,那纸船上的小人影竟能看出是个老妇模样,船到对岸后,人影便消失不见。
如此过了数日,柳毅终于明白,这镜子每夜子时便会显现汴河风光,并有纸船渡魂。他想起了民间传说——清明前后,鬼门关开,滞留人间的孤魂需渡河往生。这镜子,竟能照见阴阳!
柳毅心地善良,想到这些孤魂或许都是无主亡魂,无人祭奠,便每夜在镜前点上一炷香,默默祝祷它们早登彼岸。
却说附近有个叫赵虎的恶霸,是这一带有名的无赖。这日他来寻柳毅“借”钱,恰巧柳毅不在家。赵虎在屋里东翻西找,无意中发现了那面铜镜。他见镜子古雅,顿生贪念,顺手揣入怀中。
柳毅回家后发现镜子丢失,又听邻人说是赵虎来过,心知必是被他偷去。那赵虎是当地一霸,柳毅母子客居异乡,不敢招惹,只得暗自叫苦。
赵虎得了铜镜,起初只当是普通古物,想拿去当铺换钱。当晚他与一群狐朋狗友喝酒至深夜,醉醺醺回家,掏出镜子把玩,忽然发现镜中异象。
“奇了!这镜子会动!”赵虎酒醒了一半,瞪大眼睛看着镜中的汴河风光和小纸船。
这恶霸平日不信鬼神,见镜中奇景,不但不惧,反而心生恶念:“听说有些古镜能照见宝藏,莫非这镜子照的汴河底下有沉宝?”
他越想越觉得有理,想起汴河自古是漕运要道,不知多少商船在此沉没。若真能通过这镜子找到沉宝,岂不是发大财了?
第二夜,赵虎早早守在镜前。子时一到,镜中果然又现奇景。这次他看得更加仔细,甚至能辨认出镜中河段正是城外十里处的老河湾。
“明日我便去捞宝!”赵虎大喜,抱着镜子酣然入睡。
谁知接下来几日连绵阴雨,赵虎无法出门,只好每夜观察镜中变化。他渐渐发现,镜中的纸船似乎一日比一日大,船上的人影也越发清晰。有夜他甚至看清了船头站着的竟是个白发老妪,仿佛还朝他看了一眼,吓得他差点把镜子摔了。
雨停后,赵虎迫不及待地带了绳索、铁钩等物,直奔老河湾。他在河边转悠半天,却一无所获,悻悻而归。
当夜子时,赵虎醉醺醺地对着镜子骂道:“什么破镜子,害老子白跑一趟!”说着竟朝镜面吐了口唾沫。
就在这时,镜中景象突变——原本平静的河面突然翻涌起黑色浪花,那纸船也不再前行,而是在漩涡中打转。船头的老妪转过身来,面目模糊,却让赵虎感到一阵寒意。
“装神弄鬼!”赵虎虽心里发毛,却强自镇定,伸手想去触摸镜面。
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他的手指竟直接伸进了镜中!一股强大的吸力从镜内传来,赵虎惨叫一声,整个人被拽向镜子。他拼命挣扎,但那吸力越来越大,最终“嗖”的一声,整个人被吸入镜中。
屋内顿时寂静无声,只有铜镜“啪嗒”一声落在桌上,镜面漆黑如墨,再无影像。
次日清晨,赵虎的妻子久等丈夫不起,推门一看,屋内空无一人,只有一面铜镜摆在桌上。她以为赵虎又出去鬼混,也没在意。
直到第三天,有渔夫在汴河下游发现一具古怪的尸首——衣着是赵虎的,但面目全非,仿佛被水泡了数月之久,最奇的是尸体旁堆着一些烧焦的纸灰,形状似船。
地方保正闻讯赶来,认出赵虎的衣物,但尸体腐败程度与失踪时间对不上,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柳毅才敢说出铜镜之事,众人将信将疑,一同去赵虎家寻找,果然在桌上发现了那面铜镜。
正当大家传看铜镜时,镜面突然“咔嚓”一声裂开无数细纹,继而化作一堆碎片。几乎同时,远处河滩上传来惊呼——赵虎的衣冠突然出现在岸边,整齐叠放,仿佛有人特意布置。
一位白发老翁见状,恍然大悟:“老朽想起来了!月前清明,有个外地老妪在此歇脚,不慎落水,被救起后匆匆离去,想必是落了东西。听描述,正是这面铜镜啊!”
“那老妪何等模样?”保正问道。
老翁捋须回忆:“看似寻常老妇,但有一奇——她言谈间提及自己姓孟,专司渡人之事...”
“孟婆!”众人齐声惊呼,这才明白那铜镜原是孟婆之物,专渡滞留人魂。赵虎强夺宝镜,心存不轨,终被吸入镜中,代做了撑船舟子,永世渡魂。
柳毅听闻,暗自庆幸自己当时以善心对待镜中孤魂,方才免遭灾祸。后来他在河边为那些无主孤魂立了个小小祠堂,每逢清明便去祭奠。
至于那镜中舟,有人说在月明之夜,仍能看到汴河上有纸船飘荡,船头立着两个身影:一老妪,一壮汉,默默渡魂,千年不休。
而孟婆汤的传说,也由此多了一味——对那些强夺机缘、心怀贪念之人,汤可免,但舟需自撑。这或许就是阴阳之间最古老的公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