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洪兴的身影消失在幕帘之外,傅昊独自立于地图前,指尖仍停留在湖南与甘肃的交界处。

他望着那片被红蓝铅笔勾勒出的山河版图,轻声自语,声音低沉却如雷隐于云:

“如果不是洋人,恐怕清廷早就坚持不住了……”

他缓缓踱步,靴底在青砖上敲出沉稳的节奏:“八旗腐朽,绿营溃散,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虽有雄才,也难挽狂澜。可英法美利坚,乃至沙俄,哪一个不是盯着这头垂死的巨象?贷款、军火、顾问、炮舰——他们用银子和枪炮,硬是把清廷从棺材板里拉了回来。”

他忽而一笑,眼中却无半分暖意:“不过,没有洋人……还真的不行啊!”

这笑里有讽刺,有无奈,更有一丝冷峻的清醒。

“若无列强插手,我军或可一鼓作气,直取燕京。可正因有他们,清廷才得以苟延残喘,革命才不得不在夹缝中求生。但——”

“也正因有他们,我才更需加快脚步。 洋人不会永远中立,他们终将选边。而我要做的,是让他们来不及选,或——选错了边。”

他踱回案前,提起狼毫笔,在一张素笺上写下几个字:“西行议约,亲赴金积”。

“马化龙……你以为躲在金积堡的经堂里,就能左右逢源?你以为沙俄的许诺、奥斯曼的‘圣战’旗号,真能护你一世平安?”

傅昊冷笑,“你身后站着的,是两个日薄西山的帝国,而我身后,是四万万觉醒的人民。”

他唤来秦英:“即刻备马,召集亲卫营。三日后,我将亲赴金积堡,以革命军总统大元帅之名,会会这位‘哲派总教主’。”

又补一句:“带上礼,也带上枪。礼要足,枪要亮。”

当夜,革命军高层密议于帅府偏厅。

“大帅亲赴金积,风险太大。”

洪兴劝道,“马化龙虽表面归附,实则心怀两端。且金积堡地形险要,回军精锐尽在,若设伏……”

傅昊摆手:“正因他心怀两端,我才必须去。不去,他便以为我惧他;去了,他才知我压他。”

他展开地图:“如今我军东图湖南湖北,南联广西。唯独西北一隅,仍由马化龙以‘教权’自居,号令诸部。若不将其彻底纳入革命体系,哲派将成为我统一之路上的最后一道裂痕。”

“更何况——”他声音压低。

“沙俄已在伊犁屯兵,奥斯曼派来的‘宗教使团’已至兰州。他们想借马化龙之手,在中国西北点燃‘圣战’之火,为他们牵制大英与清廷。 可笑!他们忘了,中国的回民,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msl。”

“我此去,不为求和,而为定鼎。若马化龙识相,可为革命军西北宣慰使,享荣华,掌实权;若他不识时务……”

他未说完,但所有人都明白那未尽之语。

实际上,就是,革命军大怒,怒了一下。

毕竟暂时不可能和马画隆撕破脸皮吧!

金积堡,哲派经堂

教主端坐于经堂高座,手中捻着念珠,听罢探子来报:“傅昊将亲至,不带大军,仅率亲卫。”

堂下谋士忧心忡忡:“傅昊此举,是逼您表态。若迎之,恐失自主;若拒之,恐失人心。”

马化龙闭目良久,忽而轻叹:“傅昊啊傅昊,你这是要逼我,在沙俄与革命之间,选一条死路。”

他睁开眼,目光复杂:“可若我不选……怕是连活路都没有了。”

他起身,望向西方:“沙俄许我‘保护国’之名,奥斯曼赠我‘哈里发特使’之衔,可他们离得太远,救不了近火。而傅昊……他就在门外。”

“传令:整修经堂,清扫街道,备驼队迎驾。 告诉傅大元帅——金积堡,恭候大驾。”

半月之后,金积堡。

黄沙漫卷,朔风凛冽。

傅昊率亲卫营穿越陇东旱塬,终抵这座深藏于宁夏腹地的回民圣城。

远远望去,金积堡并非寻常城池,而是一座由无数土堡、寨墙、沟垒交织而成的军事迷宫。

层层叠叠的夯土堡垒如巨兽盘踞于河谷之间,依山就势,互为犄角,渠水纵横如网,既可灌溉,亦可阻敌。

傅昊勒马于高坡,极目远眺,眉宇间掠过一丝凝重。

“怪不得左宗棠、刘松山在这里撞得头破血流……”

“这哪里是城?分明是一座扎根于大地的要塞,是用信仰与血肉筑起的铁壁铜墙。”

他身旁,参谋长洪兴低声解释:“此地自道光年起便由哲派经营,马化龙父子以宗教为纲,令信徒世代修堡、挖渠、屯粮。每一座土堡皆可独立作战,百户一寨,十寨连环,清军骑兵入内,如陷泥潭,进退失据。”

傅昊点头,目光扫过那些低矮却坚固的墙垣:“左宗棠用兵向来稳准狠,可面对这样的民堡体系,火炮难施,骑兵无用,只能一寸寸啃。刘松山骁勇善战,终丧命于金积外围的伏击——不是他无能,而是这地势、这民心、这组织,已非旧式军队所能破。”

他翻身下马,踏足于一条干涸的引水渠畔,拾起一块被风沙磨砺得光滑的青砖,上刻经文。

“他们不是在打仗,而是在守教门。”

傅昊低语“每一寸土,每一滴水,都浸着信仰。清军打的是‘剿匪’,而他们守的是‘家园’。此乃根本之别。”

他将砖块轻轻放回原处,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魂灵。

“如今,轮到我来了。”

.......

金积堡正门大开,马化龙率众出迎。

他身着深色长袍,头戴白巾,神情谦恭,却目光如渊。

年龄虽说超过六十,然而根本看不来岁月的痕迹。

两个字,硬朗。

“大元帅亲临,金积上下,不胜荣光。”他拱手,声音平和,却暗藏锋芒。

傅昊微笑还礼:“教主治下,井然有序,百姓安居,实乃西北之福。我此来,非为征讨,而为共商大义,同谋复兴。”

二人并肩入城,沿途百姓围观,目光复杂——有敬畏,有怀疑,亦有隐隐的期待。

经堂内,宾主落座。

教主亲自奉茶:“大元帅雄才大略,已据汉中,控巴蜀,连下数省。不知今日亲临,有何指教?”

傅昊饮茶不语,良久,方道:“我来,是为西北的将来。”

“大元帅此言怎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