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收起通讯器,指尖在终端边缘停留了一秒。她站起身,将主控台的监控任务转交给值班人员,转身走向科研区通道。走廊灯光稳定,脚步声清晰。
实验室门禁识别通过,她直接进入核心操作区。几名科研人员正围在中央控制台前,屏幕上滚动着一组能量波动曲线。其中一条红线频繁跳动,超出标准区间后自动切断信号。
“第三次测试又失败了。”一名工程师低声说,“输出功率刚到峰值就锁死,阻断机制无法避免。”
林晚走到控制台前,调出最近三次的运行数据。波形图显示,每次能量上升到三分钟时,系统都会出现周期性畸变,随后触发保护程序。
“把模拟演算切到主屏。”她说。
画面切换,三维模型开始回放武器内部能量流动过程。在某一节点,传导路径突然出现分流,导致核心模块过载。
林晚看了眼旁边记录板上的参数表,问:“你们试过调整谐振频率吗?”
“试了七种组合,最接近稳定的方案也只能延长四十七秒。”另一名技术人员回答,“现在的问题不是参数设置,而是结构本身承受不了持续高负荷。”
林晚沉默片刻,从随身终端中调出一段视频。画面里,黑色蜘蛛状装置沿着墙壁快速移动,在某个角落释放出微弱的信号脉冲。
“这是他们正在部署的单元。”她说,“速度不快,但数量多,分布密集。如果我们用单体高威力武器逐个清除,效率太低。”
有人点头,“所以我们也在考虑区域压制方案,但现有设备干扰范围有限,启动一次耗能太大。”
林晚转向主控屏,打开设计图纸界面。“加一个动态阻尼模块怎么样?装在能量输出端口,用来吸收峰值压力。这样既能维持功率,又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冲击。”
技术组长皱眉,“理论上可行,但我们没有现成模块。重新设计至少要两天。”
“不需要全新设计。”林晚指着图纸上的一段线路,“你们之前做过小型稳压装置,用在探测仪上的。那个结构更紧凑,反应也快。能不能拆解原理,移植过来?”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可以试试。”组长拿起笔在平板上画了几道线,“如果缩小比例,嵌入现有框架,组装时间能压缩到十二小时内。”
“那就这么定。”林晚说,“先做原型改装,重点测试连续运行稳定性。我要的是能在十分钟内持续输出的武器,不是只能打三分钟就停的摆设。”
她话音刚落,一名年轻研究员开口:“可就算改好了,他们的装备明显更先进。我们这样一点一点调,真的来得及吗?”
林晚看向他。那人低头盯着桌面,手指无意识地敲着笔记本边缘。
她走过去,目光与对方短暂交汇。一瞬间,对方脑海中闪过几个念头——我们在追赶别人的影子、这种差距根本补不上、也许最后只是拖延时间。
她收回视线,没有立刻回应。
转而面对所有人,她说:“他们造的是机器,我们造的是应对方法。机器再快,也有规律可循。只要找到规律,就能打断它。”
她指向屏幕里的蜘蛛单元影像,“它们靠信号联网,行动有节奏。那我们就做一把‘刀’,专门切开这个节奏。不是比谁更快,是让对方的速度变成破绽。”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了。
有人开始翻资料,有人重新计算能耗比。先前说话的年轻人也抬起头,打开了新的建模窗口。
林晚走到另一块屏幕前,查看团队提出的两个优化方向:一个是提升单体破坏力,另一个是增强群体协同干扰能力。
她对比了一下敌方单元的活动模式,很快做出判断。
“优先做协同压制。”她说,“蜂群式目标不适合用重火力硬碰,我们要做的是让它们在同一时间失去指挥信号。加一个低频脉冲模块,覆盖半径先做到五十米。”
“脉冲强度太高会影响周边电子设备。”有人提醒。
“那就做定向释放。”林晚说,“只朝目标区域发射,避开民用网络。你们可以把发射角度限制在七十度以内,像伞一样撑开。”
技术组长记下要点,“七十二小时内完成原型改装,来得及吗?”
“必须来得及。”林晚说,“他们已经在布网,我们没时间等完美方案。先做出能用的,再边用边改。”
她停顿一下,“我要看到明天这个时候,至少有三台改装机进入实测阶段。”
指令下达后,团队迅速分组行动。一组人开始拆解旧稳压装置,提取可用元件;另一组着手设计脉冲发射结构;还有人在模拟环境中测试新的能量分配逻辑。
林晚站在主控终端前,看着新方案的建模进度条缓缓推进。屏幕上,虚拟武器正在进行第十次运行测试。前三分钟平稳,第四分钟出现轻微抖动,但未触发锁死。
“这次坚持了四分十九秒。”工程师说,“阻尼模块起了作用,过载风险降低了百分之三十六。”
“还不够。”林晚说,“继续调参数,目标是十分钟以上。”
她拿起记录本,写下几项关键指标:能量分流点、脉冲间隔、模块散热效率。每一项后面都标注了需要验证的数据来源。
这时,一名研究员拿着电路板走过来,“我们发现原设计有个冗余回路,占用了太多空间。如果去掉,可以腾出位置加装强化散热片。”
“去掉会不会影响其他功能?”林晚问。
“不影响主机运行,只会让待机功耗稍微上升一点。”
“那就改。”林晚说,“现在每一分性能都要用在刀刃上。”
那人点头离开。
林晚重新看向主屏。新的模拟已经开始。这一次,能量流更加平稳,阻尼模块成功吸收了两次高峰冲击。
她注意到,右侧辅助系统的温度提示微微闪烁了一下。虽然还在安全范围内,但升温速度比前几次快。
“你们有没有考虑过长时间运行后的散热问题?”她问。
“正在测试不同材料的导热效率。”一位负责结构的工程师回答,“目前最好的方案是石墨烯涂层,但库存不够,只能先做两台。”
“先保证两台能稳定运行。”林晚说,“后续生产再想办法补充材料。”
她走到实验台边,看着正在组装的半成品。外壳还未合拢,内部线路裸露在外。几根导线连接着测试仪器,实时反馈电压和电流状态。
“这台什么时候能进实测?”她问。
“最快六小时。”技术组长说,“等外壳密封完成,通电调试一遍就行。”
林晚点头。她知道时间紧迫,但她更清楚,仓促交付的武器反而会害了前线的人。
她回到主控台,打开加密文件夹,再次查看t7标识和蜘蛛单元的特征数据。这些信息必须尽快转化为有效的对抗手段。
“把最新模型同步给所有调试小组。”她说,“统一按照协同压制方向调整。如果有新问题,随时上报。”
“明白。”
整个实验室进入高效运转状态。键盘敲击声、仪器提示音、低声讨论交织在一起。没有人停下休息,也没有人再提“来不及”这三个字。
林晚站在中央,目光扫过每一个工作节点。她的手指轻轻搭在终端边缘,像在确认某种节奏。
屏幕上,第三次模拟测试正在进行。能量曲线持续上升,已经越过四分钟标记点,依然平稳。
突然,右侧温度警报轻闪一次,随即恢复正常。
林晚盯着那个角落,没有移开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