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屏幕上的那行字还在闪烁:“你拿到了不该看的东西。”
林晚没有动。她盯着那句话,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三下,短促而稳定。这是她习惯的动作,每次思考时都会这样。她知道对方在警告她,但她更清楚,现在不能停。
她把视线从屏幕上移开,转向左侧的监控面板。科研区的信号灯依然是暗黄色,代表实验进度停滞。已经连续七次失败了,能量模块在传导过程中始终无法维持稳定,最后一次甚至引发了局部过热,差点触发安全警报。
她站起身,椅子在地面划出轻微的响声。头还在痛,像是有根针在太阳穴里来回穿刺。刚才使用“心灵洞察之镜”太频繁,身体已经开始抗议。但她不能休息。
走廊灯光冷白,脚步声被地毯吸收,几乎听不见。她穿过两道安检门,来到科研指挥区外的观察窗前。里面的人正围在主控台边,有人低头记录数据,有人站在模拟屏前反复推演参数。气氛很沉,没人说话。
林晚看了一会儿,按下通讯键:“回放第七次实验的数据流。”
声音不大,但所有人都抬起了头。
技术主管快步走到窗边,语气有些急:“林总,我们试了所有已知模型,共振频率、阻抗匹配、散热结构都调到了极限,可还是不行。能量在第三节点就开始紊乱,根本撑不到输出端。”
“我知道。”她说,“再放一遍。”
画面重新开始。红色的能量曲线在通道中推进,起初平稳,进入第二段后出现微小波动,到第三节点时骤然飙升,随即崩溃。警报响起,系统自动切断电源。
林晚看着那条断裂的曲线,忽然问:“你们有没有想过,问题不在控制,而在顺应?”
屋里静了一瞬。
“什么意思?”一个年轻研究员抬头。
“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压制能量波动,把它塞进预设轨道。”她的手贴在玻璃上,指向屏幕中的传导路径图,“但如果这条路本身就不该是直的呢?如果它本来就应该拐弯?”
没人接话。
她继续说:“三个月前,我们在测试稀有矿物的时候,记录到一段异常波形。当时以为是设备干扰,后来发现那是能量自发跃迁的痕迹。那种跃迁不是线性的,是跳跃式的,像水遇到断崖。”
技术主管皱眉:“你是说……放弃稳态输出?”
“我不是让你们放弃。”林晚摇头,“我是让你们换个思路。别再想着‘让它听话’,试试看‘它想往哪走’。”
会议室陷入沉默。有人低头翻旧日志,有人调出历史数据比对。过了几分钟,一个戴眼镜的研究员突然开口:“如果把传导路径改成非线性震荡回路……也许能在能量峰值到来前,提前释放一部分压力?”
“可以模拟。”另一位附和,“用动态调节代替固定结构,说不定能避开过热点。”
林晚没立刻回应。她只是点点头。
这个动作很小,但在场的人都明白了——她在等他们自己想通,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半小时后,新模型初步搭建完成。团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算法重构,另一组调整硬件接口。林晚坐在指挥区角落的座位上,打开终端,一边查看模拟进程,一边留意着主控台的消息。
市场那边还没传来溯源结果,但她知道时间不多了。赵铭已经被列入名单,说明敌人已经开始反扑。科研线一旦再拖下去,整个计划都会被动。
“第一轮模拟开始。”技术主管报告。
屏幕上的虚拟通道亮起,绿色光点沿着曲折路径前进。这一次,路线不再是笔直的直线,而是呈波浪状延伸。能量注入后,初期仍有波动,但在接近第三节点时,系统自动触发分流机制,将部分能量导入旁路缓冲区。
曲线平稳上升。
所有人屏住呼吸。
直到光点抵达终点,输出效率显示为理论值的82%。
“成功了?”有人低声问。
“等等。”技术主管盯着数据,“真实环境不一定能复现。”
林晚站起来,走到窗前:“做一次小规模实测。”
“风险很大。”那人提醒,“万一再次过热,设备可能报废。”
“我知道。”她说,“但我更知道,等不起。”
十分钟后,实验室封闭测试舱内,微型核心模块被安装进新设计的传导架。电流接入,倒计时启动。
五、四、三……
能量缓缓注入。
起初一切正常。第二阶段开始出现轻微震荡,监测仪发出提示音。技术人员的手悬在紧急切断按钮上方,随时准备终止。
但震荡没有加剧。到了第三节点,系统自动激活非线性调节程序,能量流如河水绕石般自然分流,主通道压力骤降。
输出端亮起稳定绿光。
“输出正常!”操作员喊出来,“效率达到预期79%,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屋子里爆发出一阵低呼声。有人拍了桌子,有人互相击掌。技术主管摘下眼镜擦了擦,又迅速戴上重新核对数据。
林晚靠在墙边,终于松了一口气。
她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是凉的。额头上有汗,顺着鬓角滑下来。头痛还在,但比之前轻了些。
“马上准备第二次测试。”她说,“提高输入功率,验证极限承载能力。”
“明白。”
她没有离开。坐回位置,打开参数对比图谱。左边是旧模型的失败记录,右边是刚刚成功的数据。差异很明显——新的路径虽然复杂,却更贴近能量本身的运行规律。
她想起重生前的日子。那时候她总是按规矩办事,领导说什么就做什么,从不敢质疑标准流程。结果呢?被人当成替罪羊,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的她不一样了。她不再迷信权威,也不盲从经验。她学会看问题背后的逻辑,找到别人看不见的缝隙。
就像这条能量通道。所有人都想修一条笔直的大路,只有她问了一句:为什么不能走弯路?
通讯器忽然震动。
是解析室发来的消息:“非线性路径模拟通过第二轮压力测试,系统稳定性提升47%。建议尽快推进全模组集成。”
林晚回复:“同意。召集全体成员,三十分钟后开会。”
她合上终端,闭眼休息了几秒。再睁开时,目光已经变得锐利。
这时,角落里的研究员突然叫了一声:“等等!我发现一个问题!”
所有人都看向他。
他指着屏幕:“在第三次能量跃迁时,缓冲区出现了短暂延迟。虽然没影响结果,但如果功率继续提升,可能会形成逆向回流。”
“位置在哪?”林晚走过去。
“这里。”他放大局部结构,“分流阀响应速度不够快,差了0.3秒。”
林晚盯着那个节点,忽然说:“把阀门换成双轨联动式,加装前置感应器。”
“可库存里没有这种零件。”
“那就改设计。”她拿过手写板,快速画出一个新的结构图,“把单点分流改成梯度释放,用三级缓冲带替代现有架构。这样即使某一环延迟,后续还能补救。”
屋里安静下来。
技术主管仔细看了几遍图纸,点头:“可行。改造不会超过两个小时。”
“那就动手。”她说,“我要看到全功率测试的结果。”
新一轮工作立刻展开。有人去仓库找材料,有人重新建模,还有人联系工程组准备焊接工具。林晚站在一旁,没有催促,也没有插手细节。她只是看着,随时准备在关键时刻给出方向。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她忽然感到一阵疲惫袭来,扶住了桌沿。今天的第三次“心灵洞察之镜”消耗太大,精神还没恢复。但她不能倒下。
外面天色渐暗,实验室的灯全都亮了起来。
两个小时后,改造完成。
新核心模块被装入测试舱。这次输入功率提升了百分之四十。
倒计时开始。
五、四、三、二、一。
电流接入。
能量流动平稳推进,在第二节点出现震荡,系统立即启动梯度缓冲机制。三级缓冲带依次开启,成功化解压力峰值。第三节点顺利通过,输出端绿光持续亮起。
效率显示:91%。
“成了!”有人喊了出来。
林晚站在观察窗前,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三下,短促而稳定。
她刚要开口,通讯器突然响起。
是主控台值班员的声音:“林总,市场团队有紧急汇报,攻击来源初步锁定,需要您立即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