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SUV消失在巷口后,监控画面再没传出任何动静。林晚盯着屏幕上的静止帧,手指在控制台边缘轻轻敲了一下。她调出过去六小时的城市交通流动图,将那辆车最后一次出现的位置设为原点,画出三条可能的延伸路线。
“它不会停太久。”她说,“这种地方没有长期藏身的条件。”
苏悦站在她身后,手里拿着刚整理好的巡逻记录。“附近两个路口的摄像头都拍到了它的影子,但再往里就没有了。那片老居民区基本没装公共监控。”
林晚点头。“他们选这条路,就是知道我们会断线。”
她转向通讯频道。“把最近二十四小时内进出那条巷子的所有非住户车辆列出来。我要看有没有重复出现的车型或车牌。”
技术员很快回传数据。三辆相似的黑色厢式车出现在不同时段,但都没有完整牌照。林晚放大其中一辆的背影截图,车身有轻微刮痕,在右后轮上方形成一道斜线。
“这辆车昨天凌晨也出现过。”她指着时间戳,“不是巧合。”
调查小组负责人接入频道时,声音比之前沉稳。“我们已经派两个人靠近那片区域。不能开车进去,只能步行接近。”
“别正面接触。”林晚说,“我需要的是持续观察,不是突击。”
对方停顿一秒。“明白。我们打算用最老的办法——扮成维修工,顺带检查周边电路老化问题。只要能进一次院子,就能留下东西。”
林晚闭眼两秒,启动“心灵洞察之镜”。对方脑海中浮现的是几张手绘草图,标注了几个可能的布点位置,还有对巡逻间隔的推测。他在想,如果对方每晚固定时间出动,那么监听设备必须在他们离开后更换存储卡。
她睁开眼。“按你的计划做。但记住,一旦发现异常调动,立刻撤退。我不需要牺牲换来的情报。”
“是。”
通讯切断后,苏悦递来一份热感分析报告。“巷子内部的地表温度有轻微波动,集中在西侧一栋二层楼附近。可能是近期有人频繁进出导致的余温残留。”
林晚把数据导入地图模型,结合风向和建筑布局,圈出三个最可能的落脚点。“等他们的人出来换岗,我们就有机会确认目标。”
接下来的十二小时,指挥室进入低频运转状态。没有人说话,只有终端偶尔弹出的消息提示音。林晚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耳朵却一直留意着通讯频道的动静。
傍晚七点,调查小组传来第一条实地反馈。
两名成员以电力检修名义进入巷区,在一栋废弃仓库外的配电箱内安装了微型震动传感器。对方巡逻队在凌晨一点零八分出现,共六人,全部穿着深色外套,右手无手套。其中一人下车时抬手看了表,中指处有一道明显疤痕。
林晚盯着画面回放,确认那就是赵铭的习惯动作。
“他来了。”她低声说。
苏悦立刻调取周边所有隐蔽摄像头的录像,试图捕捉更多细节。但由于巷道狭窄,视线受阻,大部分画面只能看到人影移动。
“我们的人已经在垃圾箱夹层藏了第二个记录装置。”调查小组负责人汇报,“今晚他们会换班,到时候可以回收第一天的数据。”
林晚点头。“确保设备防水防检。如果被发现,整个布局就废了。”
“明白。我们用了双层伪装,外面是普通垃圾袋,里面是金属隔层,能屏蔽基础扫描。”
第二天凌晨,新一批影像和音频文件传回总部。林晚第一时间打开音频片段。
背景音很杂,有风声,也有远处水流滴落的声音。然后是一个低沉的男声:“下一轮节点测试,三天内开始。等信号稳定,就动手。”
她反复听了三遍,确认内容无误。
“他们已经开始准备下一步。”她看向苏悦,“这不是转移,是推进。”
苏悦皱眉。“但他们为什么敢在这个时候行动?上次失败才过去不到一周。”
“因为他们觉得我们还没找到核心据点。”林晚说,“我们在明处追,他们在暗处动。只要我们断一次线,他们就以为安全了。”
她重新接通调查小组负责人。“你们现在掌握他们的活动规律了吗?”
“初步掌握了。”对方回答,“他们通常在凌晨一点到两点之间集结,停留不超过四十分钟。离开后会有两人留下守夜,轮流换班。”
“时间很准。”
“是。像是按照某种节奏在运行。”
林晚站起身走到主屏前,将三天来的出入时间标在时间轴上。六个数据点连成一条近乎直线的趋势线。
“这不是临时安排。”她说,“这是训练出来的行为模式。他们有标准流程。”
苏悦看着图表,忽然意识到什么。“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摸清这个节奏,就能预判他们下次出现的时间?”
“不止是时间。”林晚说,“还能预判他们的松懈时刻。每次换班前五分钟,警戒会下降。那是我们唯一能靠近的机会。”
她立即下令:“从今天起,每二十四小时更换一次监听设备。回收时间定在换班前五分钟。另外,在周围三栋空楼内部署视觉记录器,角度要避开正门,选侧面通风口或排水管方向。”
“会不会太冒险?”苏悦问。
“现在的风险不是行动,而是停滞。”林晚说,“他们敢露面,说明还在执行原计划。只要他们动,就会犯错。”
接下来的两天,调查小组逐步完善布控网络。他们利用夜间停电时段,在墙体缝隙中嵌入微型摄像头;通过模拟管道泄漏,在地下井盖内安装声音采集器。每一次操作都避开巡逻间隙,动作干净利落。
第三天上午,完整的一套行动日志传回指挥中心。包括人员进出时间、停留时长、对话片段、甚至脚步频率。
林晚召集简报会议,将所有信息投影在屏幕上。
“他们不是散兵。”她说,“他们是按命令行事的执行单元。每一个动作都有依据。”
调查小组负责人坐在通讯画面中,神情不再像前几天那样紧绷。“我们现在已经能提前十分钟判断他们是否会出现。只要地表震动频率达到某个数值,就意味着有人正在接近。”
“你们做到了该做的事。”林晚看着他,“一开始,我们只能被动看监控。现在,你们已经学会怎么让对方走进你们设的网。”
对方沉默几秒,声音有些低。“之前那次失误,我一直觉得……是我们拖了后腿。”
“没人完美。”林晚说,“但你们现在知道了该怎么补。”
她站起身,目光扫过所有人。“你们不再是追踪者,而是猎手。接下来的任务,是扩大范围。我要你们找出他们下一个集会点在哪里。”
“已经有线索了。”负责人说,“我们发现他们离开时的路线,每次都偏向城市地下水管网的一个交汇口。那里连接三条主干道,平时没人去。”
林晚眼神一凝。“带坐标回来。”
“已经在传了。”
数据包几秒后抵达。林晚打开地图,标记出那个位置。它正好位于三个已知据点形成的三角区域中心。
“他们要重建节点。”她说,“就在那里。”
苏悦快速调取地质结构图。“下面有废弃的通信隧道,深度约十五米,宽度足够容纳小型设备运输。”
林晚拿起笔,在屏幕上圈出几个可布控点。“今晚就开始部署。还是老规矩——不惊动,不拦截,只记录。”
会议结束后,指挥室恢复安静。林晚坐回座位,翻开最新传回的音频分析报告。纸页翻动时,指尖蹭到了一行标注——“声音特征匹配度:92.7%”。
她盯着这个数字看了一会儿,合上文件。
苏悦走过来,轻声问:“你觉得这次能抓到实证吗?”
林晚望向主屏幕。上面正滚动着实时传回的画面,其中一个角落显示着地下井盖内部的微光摄像头影像。
一只老鼠从镜头前跑过,尾巴扫过地面,带起一小撮灰尘。
林晚的手指移到通讯键上。
“让他们再靠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