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面包车驶出汽修厂,沿着主干道平稳前行。林晚盯着屏幕上的移动光点,手指在桌沿轻轻敲击,节奏稳定。
她没有下令拦截。
现在动手只会打草惊蛇。真正的关键不在车辆本身,而在那块矿物样本是否能被有效控制。
实验室方向传来通讯请求。林晚接通,画面中是科研团队的项目负责人,脸上带着疲惫,眼神却比以往亮。
“我们有进展。”他说,“可能找到了能量传导路径的断裂点。”
林晚起身,走向实验室通道。走廊灯光均匀照亮地面,她脚步未停。
三分钟后,她站在实验台前。屏幕上显示一组波形图,中间有一段明显的中断信号,持续四十七秒。
“这是第几次成功?”她问。
“第一次。”负责人回答,“之前做了七次尝试,只有这次稳定触发了阻断效果。”
林晚看着他的眼睛,凝神集中。
“心灵洞察之镜”开启。
一瞬间,对方脑海中的情绪浮现出来——焦虑依旧存在,但底下藏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兴奋。这不是虚假的希望,而是真正看到突破口时的反应。
她收回目光。
“供电系统有问题?”她问。
负责人一愣。“你怎么知道?”
“第三次和第五次实验失败前,电压波动超过标准值。你们用的是主线路供电?”
“对。备用电源还没接入。”
“换稳频电源。”林晚说,“重新跑一遍数据。”
技术人员立刻行动。十分钟后,设备重启完成,新一波测试开始。
脉冲信号发出,波形图再次出现断裂。这次持续五十三秒,比上次更久。
实验室里有人低声说了句什么,其他人没回应,但肩膀放松下来。
林晚转身走到角落的工作台,调出城市电网维护记录。她的手指在触控屏上滑动,快速翻阅三年内的工程档案。
直到一页文件停下。
“地下谐振调节装置。”她念出标题,“矿区运输线沿线布设,用于通信稳定。”
她放大图纸,发现这些装置每隔八百米设置一个,覆盖整个主干道区域。
“这些设备能远程启动?”
“可以。”一名技术人员凑过来,“它们本来就是自动化运行的,平时监测信号质量,自动调整频率。”
“能不能让它们发出特定脉冲?”
“理论上可行。只要修改控制指令,就能让它释放预设频段的干扰波。”
“不用改硬件?”
“不用。接口是开放的,权限够就行。”
林晚点头。
“把参数调成和实验一致。我们要在不惊动对方的情况下,让这块矿物失去活性。”
方案很快成型。他们将这套系统命名为“静默节点”。一旦目标车辆进入覆盖区,最近的三个调节装置会同步启动,形成定向干扰场。
但新的问题马上出现。
“设备体积没问题,可脉冲强度必须精准。”负责人说,“太高会引发矿物衰变,可能爆炸;太低则无法阻断共振。”
“有没有安全阈值?”
“目前只能估算。实测风险太大,我们不敢在城区做高能实验。”
林晚沉默几秒。
“先模拟。”她说,“用矿石碎片做压力测试,找出临界范围。”
团队立即投入计算。林晚没有离开,站在操作台旁等待结果。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面包车的位置已经越过城西检查站,距离第一个调节装置只剩不到两公里。
苏悦的消息跳进来:“调查组确认,车上没有人员更换,行驶路线未变。目标仍在移动。”
林晚回了一个字:“好。”
她转头看向科研人员。“模型跑完了吗?”
“刚出结果。”对方递来平板,“安全干扰区间是每秒四万两千到四万五千赫兹。超出这个范围,矿物结构稳定性下降百分之六十以上。”
“那就定在四万三千五百。”
“可是……”负责人犹豫,“这个数值太接近下限。万一路上有信号衰减,可能失效。”
“不会。”林晚说,“我们可以动态调整。让每个装置根据前一个的反馈微调输出,形成连锁响应。”
技术人员眼前一亮。“就像接力?”
“对。第一台启动后,检测干扰效果,第二台自动补强。第三台再确认结果。”
方案迅速修正。五分钟内,程序代码上传至指挥平台,与实时车辆轨迹对接。
林晚回到主控室。
大屏幕上,面包车的光点正缓缓接近第一个节点位置。倒计时显示:六分二十三秒。
她坐回指挥席,打开全域通讯。
“通知所有部门,‘静默节点’准备就绪。目标进入干扰区后,由我亲自启动。”
没人提问。各岗位人员默默确认状态。
科研团队那边还在做最后校准。林晚看到他们反复核对参数,有人擦了擦手心的汗。
她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水已经凉了。
这时,通讯频道响起。
“林晚。”是项目负责人,“我们内部还有分歧。”
她看着屏幕上的通话窗口。
“说什么?”
“有人觉得不该依赖这个方案。万一失败,我们连抓捕的机会都错过了。”
林晚没说话。她关闭语音,再次启用“心灵洞察之镜”,通过摄像头凝视发言者的面部。
短暂瞬间,她看到了真实想法——不是怀疑技术,而是怕担责任。一旦出事,决策者会被追责。
她重新接通语音。
“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她说,“但我们现在不是在选最保险的路,是在选唯一能成功的路。”
她顿了顿。
“拦截车辆靠人力,对方早有防备。可这种干扰方式,他们根本想不到。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刚刚才发现。”
“这不是赌博。这是用数据推出来的结果。”
“如果你们不信,我现在就可以让所有人投票决定是否启用。”
没人回应。
几秒后,负责人低声说:“不用了。我们继续执行。”
林晚切断通讯。
她看向主屏幕。面包车距离第一节点还有三分钟路程。
参数已锁定。系统待命。所有调节装置状态正常。
她把手放在启动按钮上方,指尖悬空。
这时,技术员忽然抬头。
“有个问题。”他说,“刚才更新程序的时候,发现其中一个装置上周检修过,日志显示更换了信号接收模块。”
林晚皱眉。“换了哪个型号?”
“Nx-R9。新型号,兼容性应该没问题,但我们没在测试环境里用过。”
“会影响指令接收吗?”
“一般不会。但它对脉冲响应速度比旧款慢零点六秒。”
林晚迅速计算。
零点六秒听起来不多,但在连续干扰中,可能导致第二台装置未能及时补强,留下空档。
她立刻调出装置分布图,查看那个节点的具体位置。
正好位于运输路线中段,前后都有弯道,是理想的干扰强化区。
“不能冒险。”她说,“绕开它。”
技术人员摇头。“不行。这三个装置必须同时工作才能形成闭环场。少一个,强度不够。”
“那就调整顺序。”林晚说,“让第三台提前激活,填补时间差。”
“可程序是按固定顺序写的。”
“重写。”她盯着屏幕,“给我十分钟。”
程序员立刻动手。林晚站在旁边,一句话不说。
九分四十八秒后,新代码上传完成。
系统重新自检,通过。
面包车此时已进入两公里范围内。
倒计时:一分十七秒。
林晚的手指仍悬在按钮上方。
她看着移动的光点,一眨不眨。
突然,监控画面一闪。
面包车的速度降了下来。
“怎么回事?”她问。
技术员快速调取前方路况。
“红灯。路口临时启用了交通管制,一辆环卫车正在清障。”
林晚盯着屏幕。
车辆停在距离第一节点一百五十米处,不动了。
时间在流逝。
十二秒。三十秒。一分钟。
她不能现在启动。距离太远,干扰场无法完全覆盖。
也不能等太久。对方随时可能察觉异常。
她低头看向自己的手。
指尖微微发麻。这是今天第三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的代价。太阳穴也开始胀痛。
但她不能停下。
她必须确定一件事。
她转向通讯界面,接通科研负责人。
画面亮起。她直视对方双眼。
“心灵洞察之镜”最后一次开启。
她看到的是坚定。是相信这个方案能成功的信念。没有隐瞒,没有动摇。
她松开呼吸。
手指落下。
“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