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屏上的绿色节点已经全部亮起,警报声彻底停止。林晚的手指还搭在键盘边缘,指尖微微发凉。指挥中心里的人陆续离开,脚步声从密集到稀疏,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的呼吸声。
她没有动,也没有回头。身后空荡的座位排成几列,灯光调到了最低档。值班工程师刚刚轮换完毕,新来的年轻人坐在角落,正低头检查系统日志。他的动作很慢,像是每翻一页都需要重新集中注意力。
林晚盯着监控屏上那人的倒影,慢慢闭了下眼。再睁眼时,她已启动“心灵洞察之镜”。视线穿过屏幕反光,落在对方低垂的眼睑上。一瞬间,画面涌入脑海——连续七十二小时未合眼的倒计时数字不断跳动,耳边响起自己沙哑的声音:“还能撑多久?”接着是黑屏前的最后一帧:他站在操作台前,手按确认键,但身体先一步软倒。
她立刻收回目光,打开人力资源数据库。搜索条件设为“本次应急响应累计工时>60”,名单跳出三十七人。她在其中标记出十五个高风险个体,并设置自动提醒规则:凡连续工作超过四十八小时者,系统将强制推送轮休通知,并切断远程登录权限。
做完这些,她在内部通讯系统新增了一个模块。名称很简单,“团队状态周报”。要求各部门每周提交一次成员情绪评估结果,内容包括睡眠质量、任务压力反馈和协作顺畅度三项基础指标。她不指望这能立刻见效,但至少能让人意识到,崩溃不是突然发生的。
她靠回椅背,太阳穴还在隐隐抽痛。今天已经用了三次“心灵洞察之镜”,再多一次就会出现幻听。她知道界限在哪,也清楚不能总靠这个能力看透别人。真正的组织力量,不该建立在一个人的能力之上。
她的目光移向主屏幕一角。那份加密文件的日志仍然开着。创建时间后面的六位编码,和她高中毕业证上学号的末六位完全一致。这不是巧合。她把文件元数据导出,导入自建的行为模式模型中,设定比对范围为过去三个月内所有异常事件的时间戳。
程序运行过程中,她想起一件事。重生以来,每一次危机爆发的时间点,似乎都对应着她人生中的某个节点。第一次能量波动出现在她高考结束那天;第二次系统入侵恰逢她前世被陷害离职的日期;而这次大规模攻击,正好是她死亡周年纪念日的凌晨三点十七分。
结果出来了。屏幕上列出五组匹配项。每一项都显示,危机触发时间与她的重大经历之间存在精确到分钟的重合。她盯着那行数据,手指无意识地停在回车键上方。
这不是随机攻击。有人在用她的记忆轨迹做倒计时。
她关闭分析界面,打开战略规划系统。新建文档,标题输入《联盟韧性提升计划》。第一行写:“建立独立于主系统的备用指挥链,确保核心决策不受信息污染。”第二条是:“设立心理干预小组,由专业人员定期介入高负荷岗位。”第三条写着:“跨部门协同演练每月一次,模拟极端断网情况下的手动接管流程。”
她一条条往下写,速度不快,但每一句都经过反复斟酌。不能只靠临场反应,也不能依赖某个人的判断。必须让整个体系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即使有一天她不在位置上,联盟也能正常运转。
写到第五条时,通讯提示音响起。是苏悦的加密频道。她点了接听。
“你还在?”
“嗯。”
“大家都走了,你也该休息了。”
“还有事没做完。”
那边沉默了几秒。“你说过,我们打的是长期战。可长期战的前提是活着打完。”
林晚没回应。她知道苏悦说得对,但她现在没法停下来。刚才看到的数据太清晰了,清晰得让人不安。如果这一切真是冲着她来的,那么这次胜利只是开始。对方等了这么久才出手,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收手。
她切换窗口,给苏悦发了一条留言:“准备召开一次闭门会议,议题:我们能不能打赢下一场没人看见的战争?”
发送后,她没有退出界面,而是继续看着窗外。云都的灯火已经完全恢复,街道上的车流稳定,高楼之间的光带连成一片。城市看起来一切如常。
但她知道,平静只是表象。
她调出备用指挥链的设计草图,开始画架构流程。第一步是物理隔离,将新系统部署在远离主数据中心的地下机房;第二步是权限分级,避免单一入口被渗透;第三步是人工验证机制,关键指令必须由两名以上负责人同时确认才能执行。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她中途喝了半杯凉水,又揉了几次太阳穴。困意开始往上涌,但她强迫自己保持清醒。这份方案必须在明天早上之前完成初稿。
忽然,模型程序弹出更新提示。她点开一看,系统在原有匹配基础上,又识别出两个新的关联点。一个是她大学实习结束的日子,另一个是她第一次提交辞职信的时间。这两个日期曾在过去被忽略,因为当时并未发生任何异常。
但现在,它们被标成了红色。
她盯着那两个时间点,手指慢慢收紧。
外面的城市依旧明亮。
她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第六条措施:所有关键岗位实行双人轮替制,禁止单人连续值守超过十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