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控屏上的绿色进度条停在了百分之九十八,林晚的手指还悬在键盘上方。她盯着那行未命名的加密路径,心跳比平时慢了一拍。时间点是03:17:44,和她重生醒来那一刻完全一致。
她没有动,也没有说话,只是把这条信息复制进了本地日志,并标记为最高优先级。
几秒后,系统警报突然响起。三处能源节点同时出现异常波动,数值曲线剧烈跳动。监控画面显示,东区变电站的稳压器开始冒烟,西河桥的输电线路温度飙升,北环数据中心的备用电源自动切换失败。
这不是巧合。
林晚立刻调出AI行为预测模型界面。她将过去三次使用“心灵洞察之镜”时获取的心理数据导入系统——科研组长面对危机时的冷静计算模式、调查小组成员在生死关头的本能反应节奏、苏悦在压力下依然坚持推进任务的情绪轨迹。
程序运行十秒后,屏幕上生成三个红点,分别对应城市东南、西北、西南三个老旧配电枢纽。这些地方不在常规防御范围内,但结构复杂,容易隐藏远程操控装置。
她按下通讯键:“科研组,启动b级稳压协议,切断三号至七号线能量传导路径。”
频道里传来回应:“已经在做了,主线路隔离完成,正在转移负荷。”
“市场团队,发布实时通报,附上现场抢修画面。标题用‘我们正在修复’,不要提威胁。”
“明白,已推送至全平台。”
“调查小组,按坐标清剿。目标可能是远程技术人员,不是战斗人员,活捉优先。”
“收到,行动组已出发。”
指令下达完毕,林晚站起身,走到了科研团队所在的操作台前。一名年轻工程师正靠在椅背上闭眼喘气,额头上全是汗。她递过一杯温水,对方睁开眼,愣了一下才接过去。
“你们撑住了最关键的七十二小时。”她说。
那人点头,声音有点哑:“只要系统不崩,我们就能顶住。”
林晚又走到另一侧,看到两名技术人员正在手动校准一组参数。他们的动作已经不如之前利落,手指微微发抖。但她没再开启“心灵洞察之镜”,只是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儿,确认他们思路清晰。
她转身回到指挥位,发现苏悦的影像出现在副屏上。
“第一批辟谣快报发出去了,转发量已经超过五万。有几家主流媒体也开始跟进报道。”
“放那段作战纪实片段。”
“已经剪辑好了,正在上传。”
林晚点头。画面上随即切换成一段黑白影像——调查小组穿过狭窄管道,铁栅被无声取下,突击队员冲进走廊的瞬间,烟雾弥漫中人影交错。没有配乐,只有真实的呼吸声和脚步声。
这段视频很快被大量转发。社交平台上,“守护者”这个词开始频繁出现。
二十分钟后,东区变电站恢复正常供电。三十分钟后,西河桥线路降温成功。四十分钟时,北环数据中心重新接入主网。
可就在系统即将回归稳定的时刻,主控屏右下角弹出一条新提示:舆情指数短暂回落,部分社区论坛再次出现“联盟掩盖真相”的帖子,传播速度极快。
林晚立即接通市场团队频道。
“查源头Ip,追踪转发路径。”
三分钟后,技术员回话:“初始发布账号来自一个废弃的企业邮箱,注册时间是半年前。转发者中有大量低活跃度账号,疑似水军。”
“发布时间呢?”
“就在五分钟前,几乎与能源节点异常同步。”
林晚明白了。这是心理战的最后一击,想在胜利前夕动摇公众信心。
她打开全域广播权限,声音平稳地传入每一个作战单元的耳机:“现在不是结束,是我们共同写下的第一章。”
这句话被同步推送到所有工作频道。有人抬起头,有人握紧了鼠标,还有人轻轻说了句“好”。
市场团队迅速响应。他们在视频下方添加了一句评论:“你看不见的战斗,正在保护你习以为常的生活。”并附上了科研组通宵调试设备的照片。
舆论风向再次扭转。
与此同时,调查小组传回消息:三名嫌疑人全部抓获,其中两人随身携带便携式信号发射器,第三人在试图删除手机数据时被当场控制。
“设备带回来,原样封存。”
“是。”
林晚看着主控屏上的绿色节点越来越多,终于松了一口气。但她没有坐下,而是继续站在指挥台前,盯着最后一块黄色区域。
那是城南的一个小型储能站,属于边缘节点,本不在重点监控范围。但它连接着一条老城区的独立电网,一旦出事会影响上千户居民。
十分钟过去了,系统没有报警。
十五分钟,依然平稳。
二十分钟,储能站的状态灯由黄转绿。
主控屏中央缓缓浮现出一行字:**威胁等级:零**
警报声停止。
整个指挥中心安静了几秒,随后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有人站起来鼓掌,有人抱在一起,还有人流下了眼泪。
苏悦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带着哽咽:“我们做到了。”
林晚没有笑。她只是看着屏幕,轻轻点了点头。
她转身走向窗边。云都的夜空下,霓虹灯一盏接一盏亮了起来,街道上的车流恢复了流动,远处高楼的轮廓在灯光中清晰可见。
这一刻,整座城市像是重新开始呼吸。
她听见身后有人低声说:“可以轮休了吗?”
“可以。”她回答,“但留一组人值守,每半小时上报一次状态。”
“那你呢?”苏悦问。
“我再待一会儿。”
其他人陆续离开岗位,脚步声渐渐远去。苏悦也摘下耳机,朝她笑了笑,转身走了。
指挥中心只剩下她一个人。
主控屏映出她的身影,与窗外的光海连成一片。她伸手摸了摸太阳穴,那里还在隐隐作痛,但已经能承受。
她低头看了眼时间。
距离那次爆炸,已经过去整整三天。
距离她重生,也刚好是一百天。
她重新坐回指挥椅,调出那份加密文件的日志记录。系统显示,自上次扫描后,文件没有任何读取或修改痕迹。
但她注意到一件事。
在文件属性的创建时间后面,有一串极小的数字编码,像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序列号。
她放大画面,逐位核对。
这串编码,和她高中毕业证上的学号,最后六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