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重生之我在云都偷心三千次 > 第1258章 神秘跟踪,小组陷入新困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58章 神秘跟踪,小组陷入新困境

第三轮测试的数据流还在主控屏上滚动,林晚盯着那段反向波形的重复序列。她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节奏稳定。耳机里传来科研组确认实验暂停的汇报声,她刚要回应,通讯面板突然跳出一条紧急加密信息。

是调查小组发来的。

“目标出现反常行为,我们可能暴露了。”

她立刻调出他们的行动日志。十分钟前,三名成员按计划尾随三名可疑人员进入城西旧工业区。路线交叉,掩体选择合理,前期一切正常。但就在接近对方临时落脚点时,其中一名陌生人突然转身,沿着原路折返。监控回放显示,那人走得很慢,经过调查员藏身的巷口时,脚步没有停,头也没偏,可就在擦肩而过的瞬间,他抬起的手腕微微转动了一下,像是在调整袖口。

这个动作出现在两个不同角度的摄像头中。

林晚放大画面,发现他的视线明明朝前,却在那一秒轻微压低了下巴。那一瞥不是看人,是定位。

她马上调取城市交通系统数据,把那人从出现到离开的每一步路径连起来。线条呈现出一种奇怪的规律——每次转弯都恰好避开主要监控盲区,却又不完全隐藏身形。这不是逃跑路线,是试探。

有人知道他们在盯梢。

她立即接通调查小组备用频道。接通后,那边声音很轻,背景有风声,说话的人在移动。

“我们已经撤离原位置,但信号不稳定,GpS延迟了二十秒。”

“所有联网设备关掉。”林晚说,“用步行路线返回安全屋,不要走主街,避开地铁口和公交站。”

对方顿了一下,“可是……刚才那辆黑色电动车,我回到第二个路口时又看到了。骑车的人戴着头盔,看不清脸。”

“换方向。如果再出现,拍下车牌,别靠近。”

通话结束,她转手将指令同步给技术支援组:清除所有调查组成员手机中的后台进程,重新刷入离线系统。同时封锁他们近期使用过的Ip地址段,防止被逆向追踪。

五分钟后,第一份撤离报告传回。三人分两批离开,途中更换了两次路线。其中一人回家后发现门锁有细微划痕,检查屋内无财物丢失,但床底的备用鞋盒被动过。鞋盒里藏着一支记录笔,里面存着上周的跟踪笔记。

林晚看着这份补充说明,眼神没动。

她打开视频通讯,逐一连接调查小组核心成员。每次接通,她都直视对方眼睛,短暂开启“心灵洞察之镜”。

第一个,焦虑但清醒,脑子里想着家人是否安全;第二个,愤怒中带着警惕,反复回忆自己有没有漏掉细节;第三个,虽然紧张,但有种被逼到墙角反而想反击的冲动。

没人害怕退缩,也没人隐瞒什么。

她关掉最后一个窗口,迅速重组指令。调查组即刻拆分为A、b两个单元,成员互不相识,联络方式改为每日随机生成的语音暗码。所有任务通过中转服务器派发,执行过程不得录音录像。

她亲自设定第一轮轮值表,把最稳重的两人分别编入不同小组,又加入两条新的撤离预案:一是遇险时立即破坏随身设备,二是若怀疑住所被侵入,直接前往备用据点并触发警报。

做完这些,她正准备查看最新监控反馈,通讯器再次震动。

这次是法务顾问的消息。

“社交平台出现匿名帖子,标题是‘谁在监视我们?’,附了几张模糊照片。其中一个背影和调查组成员特征吻合。发布账号刚注册不到一小时,Ip经过三层跳转。”

林晚点开附件。

照片质量很差,拍摄角度像是从高处偷拍。画面里的人穿着深色外套,低头走在街边,身后五十米外站着那个被跟踪的陌生人。两人之间没有互动,但配文写道:“他们跟着你,你以为你看不见,其实他们一直在。”

这明显是在引导公众怀疑调查组的身份和动机。

她立刻回复法务组:“准备声明稿。强调我们只针对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进行合规核查,所有行动依法依规。先备着,暂时不发。”

接着她联系科研组副手:“能不能做一批小型屏蔽装置?能干扰特定频段的追踪信号就行,体积要小,可以贴在衣服内侧。”

对方回答需要两小时调试。

“尽快。”她说,“明天必须能用。”

她不想让调查组再赤手空拳上街。

这时,撤离中的最后一名成员发来消息:他已经抵达安全屋,全程未再发现异常跟踪。但在路过一家便利店时,店门口的监控探头转向了他,停留时间超过正常扫描范围。

林晚调出那家店的备案信息。店主姓陈,无犯罪记录,店铺运营三年,用电量和进货数据都正常。但她注意到,这家店的网络服务商是一家叫“云联通”的小公司,而这家公司,曾为赵铭名下的某个项目提供过内部通信支持。

她记下这个名字,没有声张。

现在还不能确定这是巧合还是线索。

她重新看向主控屏上的团队状态图。调查组全员进入待命模式,设备清查正在进行。新编组的通讯链路已测试完毕,响应速度正常。

但她知道,对方既然敢反向追踪,就不会轻易收手。

她按下内线键,通知安保组加强安全屋周边巡逻,增加夜间巡查频率。又给每个成员家属发去一条加密提醒:最近尽量减少单独外出,注意周围是否有重复出现的车辆或人员。

命令发完,她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墙屏一角的小窗口上。

那是调查小组最后一次拍摄到的陌生人背影截图。那人穿着普通,身形中等,右手插在口袋里。林晚放大右手的位置,发现口袋边缘有一点反光。

不是金属,像是塑料片的一角。

她把图像截下来,标记为“待查物品”,放入专用文件夹。

这时,科研组传来消息:屏蔽贴片原型已完成初步测试,能在半径一米内阻断常见定位信号。第一批可交付五个。

“送两个到安全屋,三个留在指挥中心备用。”她回复。

然后她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把调查组的全部行动记录重新梳理一遍。从第一次发现可疑人员,到今天被反向追踪,中间有太多细节被忽略了。

比如,为什么这些人会选择在旧工业区活动?

比如,他们为什么要留下那些痕迹?

她不相信对方只是为了吓唬人。

如果只是想驱赶调查组,没必要特意拍下成员身影再去网上发帖。这种操作不只是反击,更像是在测试反应速度。

她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试探、施压、信息收集。

然后圈住最后一个词。

对方真正想要的,可能是弄清楚他们有多少人,用什么方式行动,背后有没有更大的组织。

她拿起终端,在指令栏输入一行新命令:暂停一切实地追踪任务,改为远程数据分析。所有外出行动必须提前二十四小时报备,且至少配备两名支援人员待命。

命令发出后,她坐回位置,看到屏幕上弹出一条更新提示。

安全屋的设备清查完成,其中一名成员的手机后台发现了隐蔽程序。该程序不会自动运行,但一旦开启热点功能,就会向外发送设备Id和位置信息。

技术组确认,这是通过二维码诱导安装的变种木马。

林晚盯着这条报告,手指慢慢收紧。

陷阱早就布好了。

他们不是在跟踪别人,而是被人引着走进了局里。

她正要下令追查二维码来源,通讯器忽然亮起。

是调查小组A单元负责人发来的实时消息。

“我们刚收到一个包裹,没有寄件人信息,放在安全屋门口。外面写着‘还给你们的东西’。”

林晚立刻站起身。

“别碰它。”她快速回复,“拍下外观,退后五米,启动远程扫描。”